它是燒烤的好伴侶、吃火鍋的好拍檔、惹味食物的不二之選。全世界,大概只得這一種棕黑色的碳酸飲品如此廣受人們歡迎──「可口可樂」。那個紅底白字,一開拉環或瓶蓋,還沒喝就能隨着那聲「滋」的一下噴氣聲,感受到那份特有的爽快滋美。沒錯,說的正是問世過百年的長青飲品「可口可樂」。

經典不再?經典畢載!

不說不知道,原來「可口可樂」進駐澳門已夠有70年之久,可謂見證澳門的倉海桑田、時代變遷。說到「可口可樂」,還真是一成不變──這麼多年來的那份「美味又令人快樂」的味道都沒有改變;但其實它又一直在變──多年來無論從味道、外型、周邊產品、活動上都推陳出新,帶來了無數的經典與驚喜。

除了玻璃瓶身,最教人熟悉的莫過於那矮胖的經典鋁罐,這標誌性的矮胖身影不知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長,不過就在澳門「可口可樂」成立70週年的日子,將新增一款更富時代感的高身修長款,70歲的澳門「可口可樂」會以新形象見大眾。

有意思的是,罐身的設計是首次由澳門設計師一手包辦,充滿了澳門情懷。而6款設計分別以歷年「可口可樂」在澳門所出現過的標誌性地點或物件作為主軸,再配合具澳門獨特意義的景物及事件,令整個系列的「可口可樂」更富澳門特色、更具收藏價值。以「年代故事,經典回味」為主題的6款設計分別以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及當代來劃分,又因紀念「可口可樂」在澳「70週年」,所以70年代的特別版罐子有兩款。現在就來聽聽設計師們如何用可樂罐說故事:

DSC_5441

重現經典先要了解經典

由於這次是由澳門設計師全權負責創作罐身圖案,加上又採用全新形狀的罐子,所以澳門「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全體設計師都傾巢而出,6人團隊為6個罐子沒日沒夜地奮鬥了三個月。高級設計師Hide表示最初想到「可口可樂」在澳門扎根70年,陪伴着澳門成長,成了澳門人的集體味道,於是便決定用澳門人獨有的、難忘的、有趣的集體回憶結合「可口可樂」這集體味道,來個經典重現。

有了構思,如何實行才是難事,Hide 直言光是前期工作已花了大家不少時間和心力,他們必須花大量時間進行資料搜集及整理,但過程卻遇到兩大難處:資料太少及內容太多。資料太少是指早期「可口可樂」進駐澳門時因年代久遠,許多超過50年以上的資料都沒有保存下來,要在不多的選擇中再找到合用的材料,更是難上加難。而說到內容太多,則是成為澳門人集體回憶的選項實在很多,而就算選好合適的主題又會面臨罐身版面及用色有限,要如何取捨內容的難關。

還好在彌足珍貴的照片中,以及身邊長輩們的回憶分享中,團隊們收到了不少有用的資訊。

50年代到60年代:由大三巴到西灣湖

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後,各人便開始動腦兼動手了。負責設計50年代的特別版汽水罐的設計師 Ricardo說,雖然有關50年代的「可口可樂」資料並不多,但構思過程卻比想像中來得輕鬆一點。原來團隊早已決定此系列罐子上必須加上澳門地標大三巴牌坊,而剛好50年代澳門「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曾印刷過一張以大三巴為背景的明信片,於是 Ricardo 便以此為藍本,將明信片的景貌再現:50年代的大三巴周邊還沒成為觀光區,反而是市民聚居的地方,但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必定是老房子外牆的手繪廣告畫——正正就是「可口可樂」自1949年植根澳門以來所放置的巨型廣告,更配以中葡廣告詞,甚具澳葡時期特色,大三巴前方更停泊了第一代的澳門「可口可樂」貨車。這是50年代的風景,印成了50年代的明信片,如今在50年代特別版汽水罐上完美重現這經典畫面。

DSC_5428

詩人木心的《從前慢》裏有一段是這樣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說的那份慢正好就是昔日澳門的「慢活」風情,那時大家就喜歡坐着那慢慢向前的三輪車,來到西灣湖旁欣賞那慢慢轉變的日色。設計師 Karen 翻查資料得知,60年代的澳門西環湖有不少商船停泊,更有帆船在水上航行,在一望無際的海灣旁,富有時代感的三輪車遊走在寬闊的馬路上。但這一切又跟「可口可樂」有甚麼關係呢?原來全盛時期澳門約有700輛三輪車,不少的車身上都印有「可口可樂」的宣傳廣告,兩者彷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60年代的特別版汽水罐正好捕捉了三輪車伕在西環美景下駛過的一幕。

70年代風情:大賽車與露天茶座

設計師 Miguel 的任務可不輕,因為他要一口氣負責設計兩個罐子。這兩款設計分別是「一直廣為人知的盛事」及「曾經無人不知的地標」。聽起來是否很有意思?

誰不知道格蘭披治大賽車是澳門一項標誌性的國際盛事?這就是「一直廣為人知的盛事」。其實多年來賽道旁的「可口可樂」」宣傳品都相當奪目,無論是大型的廣告牌或是巨型的混凝土「可口可樂」瓶,都教人一見難忘——老一輩更因此將賽道中的「漁翁彎」名為「大可樂彎」,可見「可口可樂」早已深入民心。70年代其中一款特別版汽水罐上就記錄有賽車盛況。

DSC_5429

另一款70年代特別版汽水罐是「曾經無人不知的地標」的「銅馬茶座」,這個茶座位於昔日的銅馬廣場(即今亞馬喇前地)旁,老澳門們的戀愛勝地,不少情侶都會相約在此談心,花幾毛錢買一瓶可樂,坐在紅白相間的「可口可樂」太陽傘下,一邊看着對方、一邊喝着可樂,滋味自是格外的甜。現在銅馬廣場不在了、銅馬茶座不再了,但「可口可樂」卻一直都在。

80年代到當代:縱橫地堡街與新馬路

澳門的地堡街一直有名,但除了是現在的「手信街」外,其實過去也是年輕人喜歡聚集的好地方。設計師 San 更分享原來澳門曾短暫出現過雙層巴士,來往澳門和氹仔之間,她覺得必須把這過去的珍貴景色重現出來。80年代不少人乘坐這「11號」巴士前往氹仔地堡街,然後在那兒租借腳踏車,三五成群一起遊玩,當時大家還稱那兒為「大利灣」。那裏還有盛極一時的巨型混凝土「可口可樂」模型,是昔日澳門的標誌性裝飾品。80年代的特別版汽水罐上,再次呈現了這片昔日風光。(左)San (右)Miley

說到當代的特別版汽水罐,既是一個總結,又是一個延續,所以設計師 Miley 特別選用了新馬路及噴水池一帶的景色,這裏既保留古舊的建築,又有新興的澳門,更是中葡文化集結的地方,最能體現澳門文化共融的特色。而相信幾代澳門人,甚至遊客都能夠清楚記得懸掛在新馬路的那個巨型「可口可樂」霓虹燈廣告牌。這個廣告牌由50年代開始懸掛,直至2010年才拆卸,見證了澳門超過半世紀的變遷,更被認為是亞洲最古老的「可口可樂」廣告招牌,看來這也算是「可口可樂」帶給澳門的另類殊榮。

6個罐子,超過半世紀的情懷。之所以想到用罐子說故事,是因為這不光是單純創作的故事,更是真實經歷過的回憶。用 Hide 的話說:「這些都是上一代傳給我們的,如果我們能繼續傳到下一代,就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大概就是「可口可樂」的獨有文化:用「可口可樂」帶出快樂。

常聽人說「我有故事你有酒」,這次是「我有故事你有『可口可樂』」。要聽最精彩的澳門故事嗎?帶上「可口可樂」來,細聽「年代故事,回味經典!」。

採訪:Bee Wu、Diana
撰文:Bee Wu
攝影:Eusebio Lau
設計:翼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