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用顏色代表一個品牌,《ZA誌》大概就是大家熟悉的紅色與白色;而對於替《ZA誌》設計了兩期紙本刊物,且近年在本澳設計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團隊Indego Design (靛藍設計)來說,他們期望及追求代表自己的顏色可能就是「出色」。 

 

設計的三元素x Indego Design的三元素

作為一名設計門外漢,筆者特意去了解了一下「關於設計的那些事」,無意中發現網上有人在熱烈討論何謂「設計的三元素」──有人說是文字、色彩與圖片;有人說是點、線、面……網上有不同的見解,姑勿論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相信對於今天的Indego Design來說,其獨有的設計三元素必定就是團隊裏三位成員,也就是這次的受訪對象——林揚權(Kun)、李潮藝(Dan)及雷楚紅(Loi)。

問到 Indego Design 兩位中流砥柱 Kun 及 Dan 是如何認識的,二人不約而同對視一下,聳肩道出二人是理工學院(今理工大學)的同學,後來又一起在同一間設計公司工作,就這樣自自然然地走在一起。及後兩人分別前往外地深造,回來後「還是覺得你最好」,於是便伙拍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團隊——比起「公司」,二人好像更喜歡稱自己為「團隊」,這絕非受限予其規模而言,而是「團隊」更符合他們合作的原始狀態及理想狀態。或許以一間公司的形式來營運、一段關係的方式來經營,就是Indego Design的特色。

說到團隊名字為何叫「Indego Design」,Kun又淡淡然地道出箇中緣由:原來二人都很喜歡靛藍色(Indigo),但奈何這個名字已經被其他人搶先註冊,於是便把拼法改動一下而發音不變,便有了今天的「Indego Design」。沒想到一間公司改名字可以如此的樸實無華,果然隨意和隨性只是一線之差,由一位設計師口中講出來竟有一點靈光乍現的設計意味。這種無心插柳而產生的獨一無二,或許就是設計好玩的地方之一。

Kun 和 Dan 二人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當然不只相若的背景以及相仿的發展軌跡,更多的是兩人對於設計的態度。用 Kun 的話來說就是步伐一致、熱愛的事物一致,自然能走在一起,又能一起走。至於分工方面則更有意思,雖然 Kun 較多負責設計及插圖,Dan 則以概念發揮更多,但由於二人都熱愛討論,喜歡共同參與創作,所以總能拼出源源不絕的設計火花,都表示彼此很難清晰劃分工作,基本上團隊的設計都是共同生成。

說的也是,Kun 和 Dan 既是一起出來「混」,多年的合作又已經讓他們自然地「混」在一起,可謂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過那怕 Kun 和 Dan 二人再雙劍合璧,也絕非天下無敵,只因人的能力有限,任憑二人再厲害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設計,隨着所接的工作越來越多,Indego Design 便迎來了第一次的招聘,而他們招來的這位隊友便是 Loi。Loi 是二人大學的師妹,對於兩位學長的成績早有聽聞,故起初也怕自己經驗不足而不敢應聘,最後在友人的鼓勵下才放手一試,沒想到就這樣成為了Indego Design的一份子,是不可或缺的鐵腳。

 

從世界性大事到世界級盛事

人家都說創業難,確實2019年成立的Indego Design甫開業不久便遇上了世紀疫情新型冠狀病毒,尚未來得及大展拳腳,便被綁手束腳。儘管如此,二人仍堅信能一起走下來便一定越來越好。Dan 說至今仍記得當迎來第一份以公司名義接下的工作時,著實是令人異常興奮又鼓舞。

而 Indego Design 開業年月雖然不長,但曾合作過的品牌卻不少,當中更不乏國際大品牌,比如Shake Shack、Swatch、文華東方酒店等。問到何以能夠擊敗其他年資更久、經驗更豐富的設計公司,與這些品牌合作時,他倆笑說最初可能是帶點幸運元素,但期後的卻是「雪球效應」:就是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別人自然就會看到,其他工作機會就自然來到。原來要把事情先做到,才能被看到,成功才能來到。Kun更稱這是團隊的宗旨,不論工作的規模都要把握好及做得好,總有一天會被看見這份用心。這或許就是民國學者李叔同所說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問到最滿意的作品,兩人竟然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希望是下一件作品!」雖然尚未有「最好的作品」,但總會有一些「得意之作」,本地作品來說,不得不提本年度與文化局合作出版印刷的月曆,自問世當天引起熱烈的討論及追捧,當時可謂一本難求。此外當然不得不提讓他們引以自豪的得獎作品:英國「D&AD(Design and Art Design)」大獎的「銀鉛筆」及「黃鉛筆」獎。需知道這是全球創意與設計界最享有聲望的大獎,也是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創意競賽,被稱為「創意界的奧斯卡獎」。Kun及Dan憑旗下印刷品牌出版的小冊子喜提「銀鉛筆」時已覺如舞似幻,喜不自禁。這次他們憑着為文華東方酒店設計的中秋月餅盒而取得「黃鉛筆」的殊榮,Kun 直言不禁相信,簡直欣喜若狂。 

要知道得此殊榮實屬不易,因大會主張設計無分國界,故評審均來自世界各地。該比賽是以一票否決作為評分制,也就是說評審團中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該作品便不會獲獎。多年來中國獲得的「黃鉛筆」數目也屈指可數,而這次 Indego Design 獲獎確是中國及澳門設計界的一件大事。的確,能讓「澳門」的名字從此在這個國際設計大賽的得獎名單上佔一席位,確是意義非凡。這次獲獎更是再一次印證了 Kun 及 Dan 心目中「澳門其實並不比別人差」的想法。

常言道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就給點顏色讓他們看看,Indego Design 這一次真的做到了,他們確是在國際舞台上,給了點顏色讓世界看看,那個顏色是由靛藍設計所發出的「出色」!

 

澳門的設計之路

對於為何要參賽,Kun 及 Dan 最初的想法其實並非為了獲獎,而是為了看一下自己的成績表。因為對他們而言,比賽就好比一場考試,是一場自我挑戰及檢示的個人對羿。透過比賽他們想了解一下自己的「力度」──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充份的努力去走這條設計之路。

在澳門走這條設計之路說易也易,說難也難。Dan 認為澳門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商業與文化設計是能夠有效相結合的。而 Kun 更認為商業項目比文化項目更為有趣及多變,比如說他們其中一個設計案例便是替老店「華泰食館」麵店進行品牌重整,這是一個針對性與實務性很強的項目,設計起來好玩又貼地,像這樣能夠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的才算真正的好設計。

Kun 和 Dan 又補充道,其實設計應該協助客戶了解設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且可以如何應用設計。而好的設計便是好的溝通,所以那怕是再難搞的客戶,只要用心、溝通手法夠高明,依然能夠互利雙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說白了設計其實就是一個信任的過程。也許設計並非最困難,能與多方有效溝通及合作才是箇中精粹。

而在澳門設計的這幾年,Kun 和 Dan 也察覺到自己的設計心態及思路亦隨着 Indego Design 的發展而有所成長及調整。比如因應全球大環境的轉變,近年網上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線下參展亦必不可少。Dan 過去總追求完美,作品必須是完整且完美的狀態才能公諸於世,但這種極臻完美卻有機會令他們錯過「最佳呈現時機」。在作出調整後,Dan 開始學會了把握「合適的時機」。所謂合適的時機,就是當下的100分,哪怕後來會進行修改或優化,那個也是後來的100分。

堅持追求完美,但不執着於只追求完美,因為每一刻都有每一刻的最完美。Kun 亦表示這種心態的調整其實能讓他們更好地面對自己的不足,並推動他們繼續向前。而作為立足澳門但面向國際的設計團隊,Indego Design 因受疫情所限,前些年主要參與內地的書展為主,每年大概參與四至五個。雖知道內地的書展與本澳的並不一樣,除了規模大許多外,內容亦更為多元化,展覽內容並不只局限於書籍。

Kun 和 Dan 在展期間能認識許多不同的藝術家、設計師等不同領域的人,更可以直接與客戶互動,這對於設計師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因此每一次參展都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及創意。設計沒有特定的方程式,但設計絕對是個進行式,越去親近設計,就越能緊貼設計。

 

用設計《ZA誌》的角度來談設計

說到和《ZA誌》合作的十周年紀念刊,Kun 表示 Indego Design 一直希望能進行多元設計及多元風格,期望可以與不同的設計夥伴,甚至不同界別的人士合作,因為他始終相信一個人的創意有限,但共同創作卻可以創意無限。不過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由一開始便已決定好把這項工作交予 Loi 扛大旗。

那麼筆者自然不可錯過追問 Loi 為紙本《ZA誌》排版有何心得,做事認真的Loi不禁吐了一口氣,說:「這可是我第一次排內容如此多的刊物,之前製作的都是小冊子,性質和份量上完全不可比,這對我來說確是一大挑戰!」筆者再追問為何會有此工作安排時,Dan 便一臉認真地回應:「排版是設計當中的基本功,相當於練武之人的扎馬步,平時看一個人的排版便多少知道他的設計功力了。」他還補充日本曾有一本憲法取得了書本設計大獎,可見好的設計能令內容昇華。

設計其實並沒有捷徑,想做好設計,必須先打好基本工,更要先了解清楚要設計的內容本身。Loi 視替紙本《ZA誌》排版為自己的一次大鍛鍊,所以在這項工作上花盡了心思。一般設計師在排版時只會略讀文章,再將收到的文字按需要進行排列。

但為了更好地了解每篇文章,Loi 仔細閱讀了每一篇文章,並逐一進行獨立設計。《ZA誌》的老讀者都知道,我們的文章動輒就幾千字,要仔細讀完整本雜誌,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筆者敢說,Loi很可能是紙本《ZA誌》最忠實的讀者。

讓 Loi 最難忘的,莫過於一篇有關籃球的專訪,連照片在內一共有16版,一般人根本很難一口氣讀完,所以她便費盡心思在設計和排版上讓讀者覺得文章看起來吸引、讀起來輕鬆。自己再用心一點,別人就享受多一點,Loi 表示自己還挺享受像這樣的挑戰,因為能催逼自己繼續趕上別人,化自己不足的悲憤化成產量大概就是她獨有的工作性質。

說到這,Kun 和 Dan 兩位前輩不禁笑說:「我們可是非常不主張加班超時工作的,工作和生活必須平衡,怎麼說設計都是源自生活,而設計亦是為了優化生活。只要工作時夠專注輸入,自然就能有效輸出,加班和超時並非一定要成為設計師的日常不可。」

 

後記:

設計是甚麼?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曾說過「設計是一種關係」,這句話特別有意思。筆者認為設計是一場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場有進退的共舞,沒有誰帶領誰,是共同跳好每一步,是共同向前走這條設計之路。訪問過程中,Kun 和 Dan 總能夠自然互補,這是默契,是長久有效溝通累積下來的成果。好的設計能令事物本身優於其價錢,又優化其價值;好的文字能令故事本身優於其情節,又優化其情感。願看倌能有同感。 

 

 

採訪:Bee Wu、伯頓、Diana
撰文:Bee Wu
攝影:Zeian Wong 拾月 Photography

最後修改日期: 2024 年 4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