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 “出街” 當天正好是澳門回歸十五週年,近來報章、雜誌和電視新聞也有一系列關於回歸十五週年的特輯,當中羅列了自回歸以來澳門發展的一連串數字,展現澳門這小城不論在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取得的飛躍成就。同時,中央政府也持續地關顧澳門,拱北延長通關、橫琴口岸二十四小時通關和澳珠跨境工業區口岸凌晨12時至7時臨時向社會開放、CEPA框架下粵澳實現貿易自由化等被視為中央送給澳門的賀禮之一。

然而,身處澳門生活的我們,面對這一堆華麗的數字是否也全然認同,相信每個人心目中也有他們的答案,但以下的 “另一堆” 數字,或許也同樣觸動了我們的心情。

據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澳門的人均GDP由1999年的117,620澳門元 (下同) “爆升” 至2013年的697,502,增加493%,而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則由1999年的4,920上升至2013年的13,000,增幅164.2%,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加了54.4%,抵消了1/3的工資中位數增長。

由於工資中位數計及外地僱員,未必能反映澳門人的收入情況,且現時居民大多有投資習慣,所以以澳門居民總收入計算便能更好看到我們的收入增長與GDP之間的關係,由於數據最早只是2002年,最新為2012年,所以便以同一時期作比較,2002─2012年人均GDP增加369.9%,而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也倍增313.5%,看似同步增長。

可惜的是,縱然收入的增長驚人,但樓價的增長更為“嚇人”,使澳門居民傳統認為的“置業安居”觀念需要調整。時常聽說中國內地的朋友說大陸的城市樓價升幅如何驚人,但只要把澳門的個案告知,他們也會被 “嚇呆” 了。1999年建築面積約1,100呎的全新三房單位售價50萬左右,到今天同一單位已是1,000萬了,上升了19倍,當然,若同以全新的單位比較,兩者差距更為驚人。而以統計局的數據 (2004年開始) 計算,2004─2013年9年間增長也接近9倍。

為此,以2004年為基礎的話,把以上各項數據放在同一圖內,便可看到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的增長實在是微不足道,還要被通脹蠶食了部分購買力,而縱使我們投資有道,但我們的總收入只能看到 “樓價” 的 “尾燈” 而已。

正當某一航空公司的宣傳口號是 “now everyone can fly” ,而大家搭飛機去旅行已變成一年幾次的 “例行公事” ,面對澳門的高昂樓價,尤其是年輕一輩,除了得到父母的財政支持或原已有多個物業而置換外,在澳門, “now no one can buy” ,而澳門地方就是這麼的 “細” ,不像香港若覺得市區樓太貴可選擇新界區,新界區又可選擇較偏遠一點的元朗、屯門、天水圍,又或是西貢以及離島區,但澳門不論是澳門半島、氹和和路環,樓價沒有太大的差異,大家也只能把目光放在一關之隔的橫琴,期待它可以成為澳門人的第二個家園。

現時正值橫琴數個樓盤均在澳門熱賣中, “是否買橫琴樓” 一時間成為佳話,得益於24小時通關和未來澳門 “單牌車” 能進入橫琴,橫琴樓盤的價格 “跑羸” 國內各大城市,開盤已比珠海市區一線大型屋苑高出50%左右,而價格也由兩三個月前開賣的人民幣35,000/平方米 (即約港幣4,100/平方呎) 上升至近期的人民幣45,000-50,000 (約港幣5,300至5.900/平方呎),價格比全國最貴的北京市的平均房價 (約37,500/平方米) 為高,也等同北京市區 (海淀區、朝陽區) 的價格水平,絕非是一般 “平民百姓” 能負擔,而且還未計及其實現時大部分橫琴的樓盤僅是 “圍版” 而已 (實為未可正式預售而潛在 “偷步賣樓”  的情況),即還要等待大約2─3年才能搬進去,可以說,這定價已計及將來橫琴的社區配套、交通設施等已成型的 “未來” 價格。

橫琴確是給予我們澳門人未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可能在那兒工作、居住,甚至養老,但回頭看將來澳門會是甚麼的人居住?在筆者看來,橫琴樓盤對澳門人中的中產一群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不論是自住或投資),而或許未來在澳門居住的,一是能買得起澳門樓的 “富人” ,二便是合資格申請經屋和社屋的 “窮人” 。

或者不敢想太遠,單是每天上下班在新馬路、南灣區看到的人潮,又或在節假日在黑沙灣、筷子基看到一車車被送往 “專門店” 的旅行團,想起訪澳遊客由1999年的744萬上升至2013年的2,932萬,增長了近3倍,這樣看來 “澳門” 這個 “驅體” 還有多少屬於澳門人呢?回歸十五週年之際除了歡慶習主席的蒞臨和享受一連六天的悠長假期外,對於各位讀者它是否也是一個值得深思澳門未來路向的日子?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