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搏」起?

「劇場搏劇場」(Bok Festival),一個富有個性的戲劇節名稱,自2013年由澳門的民間藝團「小城實驗劇團」開始舉辦。不經不覺已舉行了五屆,這次請來了「劇場搏劇場」(簡稱「搏」)的藝術總監兼發起人譚智泉分享這條拼搏出來的藝術之路。譚智泉表示,最初因為成立了「黑盒劇場」而籌辦劇場活動,後來逐漸突破原有的小劇場界限,延展至所有可演出的空間。這就是「搏」的源起。

問到當年為何會有走出小劇場,將戲劇帶進社區的創新想法。是計劃?是機遇?──「是窮呀!」譚智泉半開玩笑地說。原來戲場自成立起每隔兩年左右便因租約問題而要搬遷,以致好不容易聚集的表演者和觀眾一下子又散去了。於是他們開始逆向思考,與其一直被動地遊走在不同的租用空間中重複這教人沮喪的戲碼,何不自行打破這四面牆,讓傳統的劇場真正活過來,令舞台成為流動的存在?於是譚智泉便和團隊坐言起行,發起了「劇場搏劇場」,其實這個「搏」除了是「拼搏、放手一搏」之意,亦取諧音「駁」──讓劇場及表演得要一直接駁下來,一直繼續下去。

WechatIMG89

以小「搏」大

如上述所言的,譚智泉組織劇場時遇到的一大問題便是場地的頻繁轉換,以致未能長期聚集人氣——這裏指的是表演者與觀眾。戲劇訴說的是人生,必須以人為本,因此完整的表演中表演者和觀眾往往比場地來得更重要。「劇場搏劇場」的第一個「以小搏大」便是從室內小劇場轉變成不受空間限制的各式大劇場。

2013年首次舉行「搏」的時候,亞洲鄰近地區已有不同的戲劇節,但當時澳門文化藝術界較少組織交流活動。「劇場搏劇場」的第二個「以小搏大」便是以這小小的戲劇節引起外界大大的關注,能夠帶來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譚智泉亦喜見近年藝術界的交流除數目增多,在種類及形式上亦越來越廣泛。雖不敢歸功於「劇場搏劇場」,但的確非常開心能參與推動澳門藝術文化交流的發展。

2015年的「劇場搏劇場」以《裝置現場》為主題,結合了裝置藝術及劇場創作,更邀來澳門、香港、深圳、廣州、首爾的藝術家一同造就戲劇一條街。亦是從那時開始,「劇場搏劇場」更明確了自己的第三個「以小搏大」──演出不只再局限於戲劇,亦不拘泥亦既定模式,務求將舞台的可能性發揮到最大。

或許說穿了,「劇場搏劇場」希望為觀眾帶來的是舞台本身,而非只是戲劇。舞台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身處舞台上的人都是表演者,而所要演繹的、表達的、傳遞的都可以截然不同。同樣地,台下觀眾亦不只是單純的接收者,他們如何解讀、思考、欣賞台上的演出其實就是作品的又一次成長。

「搏」大精深

說到作品的成長,只因「劇場搏劇場」其中一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其「試驗性」,也就是說觀眾所看的可能並非作品的最終版本。譚智泉認為再出色的作品,都必須經歷醞釀、孵化及優化的過程,然而在澳門的觀眾早已習慣欣賞演練過無數次的成熟作品、出色演出,根本很少機會見證一件藝術作品是如何誕生。所有的作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發芽,而這種試驗性演出正好能給予作品足夠養分成長。

「劇場搏劇場」重視作品的成長,因為藝術是一個絕佳的發聲平台,能夠透過藝術來表達不同的政治意見、反映社會現象、道盡人生百態……期望透過這種小而完整的試驗性演出引起更多人關注社會敏感話題、關心社會現況也是「劇場搏劇場」的其中一個目標。

0718 bok fb_chiname-01-02
0718 bok fb-02

在選擇表演內容上,「劇場搏劇場」多年來亦一直在調整,因為策展人、表演者自然會對某些主題及表演感興趣,然而在觀眾、市民的眼中卻可能並不吸引。以中國人看表演就如看熱鬧的文化來說,人們早已習慣了舞獅、舞醉龍、划龍舟這些既熱鬧又興奮的節目,要是一下子換成默劇、形體表演等內容,根本就未能符合本地人的欣賞習慣。「『票房』雖然並非最重要,但沒有『票房』還是不行,沒有觀眾的演出再精彩都不完整!」為了取得平衡,譚智泉和團隊每一屆在邀請演出者上的費盡了心思。

「劇場搏劇場」每年的名字都非常吸引,獨樹一幟。原來是譚智泉和團隊每年絞盡腦汁構思出來的。他說身為策展人,首要任務就是能令觀眾記住該次展覽。以本年的主題《小心月球與月台間之空隙》為例,其實就想帶出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恐懼,以及身份認同問題。今年剛好是澳門回歸20周年,澳門人在這20年間到底經歷了些甚麼?旅居的澳門人、回流的澳門人、定居的澳門人、作為遊客來到澳門的人……到底他們各自經歷了怎樣的人生,又成就了怎樣的故事?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是非常有趣的事,所以這次特別請來「真澳門人」及「訪澳門人」一同演出,從不同視角去看同一問題。有形體藝術、有大型流動攝影裝置、有舞蹈及音樂……希望透過演出令觀眾對生活有更高的期待、更深的觀察。

本年度的「劇場搏劇場」由8月24日至9月8日,當中除了原有的一些項目外,更特別加設了「M mode 24」,是在8月31日至9月1日的24小時進行自定義的連續性藝術活動。活動特別選在富有藝文氣息的瘋堂區進行,除了是希望將藝術的可玩性提到最高,亦希望將不同人的生活風格最大化地融入社區中。澳門是個不夜城,那麼藝術也可以來個不眠夜!有趣的是,藝術並非單純被欣賞,藝術本來就在生活中,或許我們都是藝術的一部份。

FB banner

拼「搏」之路

回想「劇場搏劇場」的發展,譚智泉亦感慨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已來到第六屆。自2013年至2017年間,「劇場搏劇場」五年來無間斷地舉行,唯獨在2018年時停辦了。原來劇場在完成2017年的戲劇節後,有感五年來團隊已更清晰自己的方向,亦更有組織。可惜只有七人的團隊在連續工作半年後,身心都相當疲憊,加上眼見近年社會已多了不同類型的藝術交流,於是考慮將「劇場搏劇場」轉為雙年戲劇節,希望能夠平均人力及各項資源。

「越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就越困難。」問到這些年所經歷的困難,譚智泉認真地思索後說出了這一句:「當先行者的自然會倍感困難,因為沒有前人的參照、然而卻有後來的追趕者。而選擇開先河,往往都會由於知名度及全新的概念,令人不敢輕易投放太多資源,所以無論在資金、場地及人力等各方面都備受壓力。」沒錯,縱然再有意義的活動,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向人呈現其好處,以「劇場搏劇場」為例,光是向澳門政府、澳門的社區說明到底在做些甚麼,便已經花上了以年作為單位的歲月。明白自己有價值、堅持走下去並非易事,而要令別人明白自己所做的事真的具有價值就更為困難。「劇場搏劇場」其實就是一個體現出藝術影響力的平台。

0718 bok fb_Origami-02

雖然漸有影響力,但拼搏之路絕非一路平坦。譚智泉感恩澳門政府在對於本地藝術創作上有不少支援,無論是資金上的直接贊助、抑或場地免費租借等都對藝術發展有裨益。雖然一直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其實「劇場搏劇場」亦曾在2016年時遭遇前所未有的「零資助」窘局,可真是殺他門一個措手不及,那年好不容易才挺過來的。面對此一情況,譚智泉聳聳肩說:「剛好遇上當局官員換屆,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許正好新上任的官員未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收緊審批也無可厚非。」可幸翌年又繼續獲得相關贊助及支持,還好戲劇化的發展能有喜劇性的結局。

戲劇脈「搏」

在譚智泉的心中,始終相信來支持的觀眾都是最優秀的,就好像《小心月球與月台間之空隙》這個主題,不同人能有不同的解讀,但與讀者間那份心照不宣其實就是最佳的默契,是互相為戲劇而躍動的脈搏。

泉 (1)
2e7ef36286bb13fc6e32542c6f4a432c

也許,月球是代表想像,是人們追夢的地方;相對月台就是現實,是活着的當下。兩者間的空隙也許人並不能跨過去,正如想像和現實間的空隙我們未必能靠一己之力完整填補。但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填補,假如真的跨不過去,我們可以試着飛過去。藝術,本來就是一場放飛的夢,一場有意思的夢。

採訪及撰文:Bee Wu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