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6月,日本北海道有一宗新聞,有一個7歲男童跟父母到山區遊玩,父母把孩子棄置山區,事隔7日,在距離失蹤地點約7公里的自衛隊演習場被發現,自衛隊員問他:“難道你就是大和嗎?” 這名男童回答:“我就是!”

這宗新聞由於疑點重重,引起廣泛報導,網友羅列出所有疑點,一個小孩如何在野外生存7天?如何橫過三條沒有橋的河流?為何警犬沒有嗅到小孩的氣味?只穿一件T恤如何在下雪的山區渡過?最後甚至有涉及靈異的說法,這一切的迷團皇子當然無法解釋,但令我想起另一件更詭異的真實事件,後來亦被拍成一部紀錄片。

the mposter

The Imposter (冒充者),2013年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是導演Bart Layton首部進入戲院放映的作品。此片為紀錄片,理應當中發生的事早已知道結果,沒甚麼懸念可言,但導演利用了懸疑劇情片的手法建構這部99分鐘的電影,令觀賞過程充滿迷團,其離奇程度不下於任何虛構的電影情節。

1994年,美國德州有一個叫做 Nicholas Barclay 的男孩離奇失蹤,當時他只有13歲。三年後,家人接到從西班牙南部小鎮的警察局來電,說找到Nicholas,但其實他是一個23歲的法國人,叫Frédéric Bourdin。Nicholas是金髮藍眼的俊俏少年,而Frédéric則是黑髮棕眼,在外表及年齡完全不吻合的情況下,Frédéric 竟然成功騙過 Barclay 一家,以及美國移民局、海關等人,取得一張寫上 Nicholas Barclay 的美國身分證。

導演找來了 Barclay 一家及 Frédéric Bourdin 本人親自面對鏡頭重述當年整個事件的經過,再配以部分重演的片段,結合成一部紀錄片。以紀錄片的性質來判斷,太多的重演會本末倒置,因為重演可以刻意引導觀眾走向某一方面的思考點,失去了紀錄片的真實性。但利用重演片段,可以增加電影的懸疑感及追看性,所以我不可以說他拍得不好。而且亦因為,Barclay 一家及 Frédéric Bourdin 親自面向鏡頭解說,令我覺得本片以紀錄片形式拍攝,可能比改編成電影來得更具震撼力。

我強烈建議各位上網觀看完本片,再來閱讀接下來的內容,因為本片最特別的部分必須劇透,本片在YOUKU就可以找到,YOUTUBE也有,不過沒有中文字幕,去看看再回來。

我希望你是已經看完整部影片再閱讀下面的部分,這樣才能感受到本片最巧妙的地方。

我相信各位觀眾由一開始就會有一個疑問,Barclay 一家到底是不是蠢到咁,把一個完全不似樣的人當作細佬,還接他回家?導演在最關鍵的時候,安排 Frédéric Bourdin 親自向各位提出一個說法,Barclay 一家如果不是心裡有鬼,為甚麼可以接受一個騙子進入自己家庭,連 Frédéric Bourdin 本人也不解,除非……他們早已知道Nicholas 的下落!!!

電影突然出現一個潮位,皇子睇到眼都凸埋,Nicholas 到底是不是被自己母親殺害成為整個事件最大疑團。然後一堆 FBI 及私家偵探跑出來,接連爆出 Barclay 家人的負面材料,茅頭180度大轉向,要是Barclay 一家隱藏著甚麼秘密,那麼,他們接受 Frédéric Bourdin 的奇怪行為就會更具合理性。

等等,你是不是也覺得 Barclay 一家可能真的做過些什麼不見得光的事,如果是,那你就中了導演設下的圈套了。一開始你就知道 Frédéric Bourdin 本身就是一個騙子,甚麼都可以編成一個大話,你還會問為甚麼他們咁蠢,咁都會信?結果我同你一樣,都被他隨便的一句話就懷疑 Barclay 一家人。導演就是利用Frédéric Bourdin 親自對住鏡頭向你表演一次,令觀眾親身經歷,他的說謊技巧。如果你曾經懷疑,那你也是被騙的其中一位。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