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我想攪一份網上雜誌,嚟緊星期六下晝得閒嗎?我們約出嚟傾下。」

對於現在大家已習慣語音留言或利用聊天軟體文字交流,電話可以一整天未曾響起,7年前的夏天接到ZA誌創辦人何子威(Nicky)的電話,在不知葫蘆裡賣甚麼藥的情況下,筆者有點錯愕他的來電,且一本正經地說要創辦「網上雜誌」。

 

「隨意」的誔生

在筆者眼中,Nicky 是一位樂天的大男孩,有著很多不同的興趣,且交遊廣闊,跟身邊的朋友提起他的名字,原來都認識又或聽過他的「大名」,可是,為何突如其來想創辦一份「網上雜誌」?

「其實我一直在寫重金屬音樂的東西,放在自己的 Blog 或 Facebook 內,但瀏覽的人不多,我想透過邀請10多位朋友一起創作寫點東西,集合成為一份本地網上雜誌,讓我喜歡的重金屬音樂能有機會給更多人認識。想邀請你寫其中一個專欄,題材自由發揮由你來決定。」週六的這一天,一見到 Nicky 他便娓娓道來說明來意,也坦誠說出這「簡單」的初衷。

「你是認真的嗎?辦一份網上雜誌有很多事情要兼顧,而且哪有資源?持續下去不容易啊!會否不夠半年便解散?」帶著各種疑問,筆者毫不客氣地「潑冷水」。

 

「朋友」的來與去

「放心,我已找了一班朋友幫忙,有畫四格漫畫的、有寫音樂、攝影、時事、美食、皮革、陶藝、電影、新詩、書評、保健等等,且有IT的朋友幫忙構建網站,設計師朋友創作Logo和製作封面,還有攝影師朋友幫手影相。」就在這樣以 Nicky 為核心,10多位他的好友、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或像筆者般的「一般朋友」便踏上了《ZA誌》的這班列車,大家不知道這班列車開往何處?下一站是甚麼?甚至未有人提出「資金從何來?」反正大家都是無酬「搭膊頭」幫忙,成本也相信很有限吧!其後在首次的「全體大會」上,認識了來自不同「界別」Nicky 的朋友們,一起商討如何正式創辦一份網上雜誌。

為何會叫《ZA誌》?這個不少人也會疑惑和不確定如何發音的名稱,其實也是相當「隨意」的來源,因為Nicky 在大學時修讀日文專業,日文中「ZA」就是「The」的意思,那《ZA誌》即是「The Magazine」(一本雜誌),而「ZA」的發音是「宅」,也可理解為「家宅」的「雜誌」。

2012年11月22日,《ZA誌》的「第一期」面世,因為是「純自資」,最省錢的方法便是以網站的模式刊登,並透過社交媒體和作者自身作宣傳擴散。「因為我們沒有任何的『包袱』,《ZA誌》的內容不像其他網上平台般具有一定的限制或較強的針對性,我們可以十分多元化,隨心寫著自己的興趣和感受,就是期望作為一份『家』的刊物讓讀者了解澳門人的想法,並發掘一些澳門的人與事跟大家分享。」Nicky 總結了《ZA誌》初期的一個發展方向。

從第一期主題故事訪問的木製家品店,到其後的滑板店、本地樂隊,慢食文化在澳門的推動者、手作店東主,這些主題故事的對象也或多或少與 Nicky 相關,又或是《ZA誌》團隊內成員的穿針引線介紹,Nicky 表示:「猶幸澳門是一個很『細』的地方,多問幾位朋友便可找到受訪者。」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年多後,《ZA誌》面對的一大難題是一些專欄無以為繼,因為工作和各種原因,要定期供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題材很多時也依靠「靈感」,各人不是專業的作者,只能透過餘暇的有限時間寫作,而主題故事的受訪對象也難以一直設限在「朋友圈」的範圍,由此,「朋友群」作者的流失讓 Nicky 面對創立《ZA誌》後的第一次「迷網」。

「迷網」過後

「當時確是有一段時間的失落,也在想是否就這樣便結束?但或許是上天的安排,那段時間我們開始收到一些電郵的查詢想成為《ZA誌》的一份子,也有一些朋友推薦表示有認識的朋友想投稿成為《ZA誌》的作者。」Nicky 微笑著回想當時的境況。「他們的支持和加入對我們來說打了一支強心針,我們當時內部也開了多次的會議,商討我們未來的路該如何?」

經過一輪的模索,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年代,「文字」似是一種「負擔」,但《ZA誌》選擇了「反其道而行」,在主題故事的設定上,希望能集合不同的受訪者一起接受訪問擦出討論的火花,或是透過訪問多家的商戶從不同視角了解行業的情況,篇幅往往是約3,000字又或更「長篇大論」。然而,據 Nicky 告知,深度的訪問並沒有「嚇走」讀者,更讓讀者感受到團隊的用心和受訪者的溫度,甚至吸引了外地媒體主動聯繫接洽內容合作。例如前幾年café文化流行,《ZA誌》緊貼為讀者了解營運café背後3個不同的故事,並整合推出了「特集」,而近年手搖飲品盛行,《ZA誌》走訪3家不同類型的手搖飲品店,了解遍地開花的「奧秘」,而 Nicky 透露,最多受訪者的一次,就是訪問4位來自台灣,相互不認識但在澳門不同界別工作的男生,連同小編和攝影,那次的訪問共8人坐在一起「聊天」,「每一週或半個月我們都會坐在一起商議接續採訪的對象和內容,我們團隊10多人的想法各異,但正好這樣的碰撞讓我們想出很多有趣的主題,而透過這些故事,我們認識到這城市更多不同的面向。」

 

平凡人物與不甘平凡的演藝人

「澳門是一個很細的城市,但卻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甚至身邊有不少奇人異士,他們的故事或許是很單調,數十年日復日在做同一樣的工作,勤勉樸實,但卻是澳門人的一個縮影。」Nicky 說。因此,2015年《ZA誌》開創了專欄「一百個澳門人的故事」,發掘一些就在身邊,但可能我們已遺忘或不察覺的人物。「他們有些是老店的東主,有些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突出成績的年輕人,當中有一些名字很熟悉,有一些或許店舖的名字耳熟能詳但主理人甚少接受訪問,雖然他們並沒有需要透過媒體作宣傳招徠,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文字能記錄他們的足跡印記,了解和分享他們的故事。了解過後,或者覺得只是十分簡單,甚至跟我們爸媽經歷相似的平凡人生,但當中他們的精神、毅力、想法造就了值得廣為傳頌的小故事。」

大家也會察覺,《ZA誌》的人物專訪對象相當多元化,有我們身邊的藝文社團、中小企業、文創單位,也有不少是鎂光燈下的港澳演藝人。「我們當中的一位成員很喜歡當時播放中《愛回家》由朱慧敏飾演的角色『尹德如』,其時我們也希望在採訪對象上有新的突破,於是便放膽試著與對方聯絡,但我們也曾擔心成功機會率是否很低,畢竟我們的知名度不高。雖然對方當時忙於拍攝處境劇,但也跟我們完成了電話訪問,後來更與她相約面談補充,成為我們的第一個藝人專訪。可以說,這是最難忘的訪問之一。同時,由於受訪者不少是香港的藝人,但資源所限,我們希望他們能到澳門接受訪問,幸運地他們了解我們的來意及限制後,也應允支持。」Nicky 回想。

雖然《ZA誌》所邀請的大多並非時下一線主流的明星,但不少在團體成員來看是別具潛力的,「由於他們在媒體的曝光相對較少,我們能發掘到更多鮮為人知和有趣的資訊,報道出來反而引起較大的關注。」Nicky 解說。「同時,他們也很樂意給我們引介其他我們擬邀的藝人,大家也建立了較緊密的合作關係。」在連鎖效應下,藝人專訪成為《ZA誌》的其中一個特色。

 

轉型革新——生存之道

自《ZA誌》4週年開始,每一年均拍攝一套微電影,也開設了《ZA誌》的 YouTube 頻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網上媒體市場,我們沒有想過與其他的網上媒體作比較,我們積極與不同界別的團體、機構,又或同行合作,旨在充實內容和創新主題。同時,要『生存』下去,透過各種的嘗試我們致力開拓不同的市場,雖然影片未必是我們的強項,但不試著又怎會知道沒有效果。」Nicky 訴說《ZA誌》的生存之道。

「微電影的拍攝其實又是一個偶然,因為當我們團隊商討《ZA誌》四週年的活動時,有成員提議不如試著拍攝微電影,因為過往跟藝人的採訪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透過訪問的連結我們也認識了拍攝的團隊。」Nicky 回想。而更重要的是,Nicky 認為週年的活動不單是慶祝過往一年努力的成果,更希望能借此回饋社會,也回到《ZA誌》的初心,發掘與澳門相關的題材,向觀眾訴說澳門獨有的故事。由最初的《有一種戀人叫⋯⋯》講述博彩業與澳門生活的關係、2017年的《你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而已》提倡關心身邊的抑鬱症患者、至2018年的《匠人初心》描述對傳統老店的傳承、以及2019年(七週年)的《城內的人》訴說傷健共融社會,「每一個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電影手法引起觀眾關心澳門人、澳門事,並存有一顆澳門心,同時,透過舉辦微電影的慈善首映禮籌募善款支持澳門的社服機構,過程中也特別感謝澳門中小企業對微電影拍攝的各種支持。」Nicky 續說。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網上雜誌雖然較傳統雜誌在人力資源投放上相對較少,也減省了印製實體刊物而涉及的印刷及後續的銷售渠道等一連串的程序,但在採訪、排版、編輯、設計、宣傳、維護等各項工作不可或缺,面對資源緊缺;供稿來源流失;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ZA誌》著力透過不同的方式找到新的定位,「這幾年我們拍攝微電影,除了獲得一定的肯定(入選本地電影展和在戀愛.電影館播出),另一個意外收獲是因知名度的提高而讓一些中小企業主動聯絡我們了解合作的可能性。」

在內容上強化整合;持續深度挖掘;增加拍攝短片;開設IG帳號外,自2019年《ZA誌》也通過新的互惠模式「ZASo」與本地的中小企業聯乘,商戶提供予《ZA誌》讀者不同的優惠方式,而《ZA誌》透過其社交媒體平台作宣傳推廣,一方面回饋讀者的支持,並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增加引流,另一方面通過「ZASo」的活動替中小企業開拓宣傳渠道。

 

做夢可成真?

Nicky 苦笑說:「最初我單純希望我所喜好的重金屬音樂能得到『朋友圈』以外更多人的關注,可是,經過多年我的專欄或許仍是《ZA誌》的『票房毒藥』。」然而,他很很感恩與同伴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經過七年,《ZA誌》仍然『活著』,我們始終如一會不斷的嘗試。而在這些年,透過《ZA誌》的視角去看這城市,很老土地說,我越來越愛上澳門。」Nicky 總結。

七年的歲月,可謂「不長也不短」,常言道「七年之癢」,七年的時間往住是處於瓶頸的時期,愛情或婚姻或因到達倦怠期而經歷一次危機考驗,而對於《ZA誌》,七年的光景,不同嘗試既曾有成功也歷經徒勞,挑戰處處,走過低谷同時迎來機遇,對 Nicky 來說,雖然2020年的「開局」受新冠肺炎影響,社會氣氛沉重,但他有信心無懼「七年之癢」,反之轉化成「七年滋養」,在一班志同道合夥伴的同行下,《ZA誌》人繼續做夢,用文字、影像去滋潤人心,編寫澳門的故事。

 

 

撰文:伯頓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翼

(特別鳴謝Bee Wu為本文撰題)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