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繩索是一種工具,可以幫你在不同的地方完成不同任務;在探洞和登山的過程中,高空繩索技術是一條高速公路,助你在洞穴中迅速安全地游走,也是保命工具,使人不致跌入萬丈深淵;在工業上,就是確保操作過程百分百安全的安全工具;當然,高空繩索也可視作運動,教育或娛樂的工具。」這是黃國榮對高空繩索技術的描述。

11
大師兄的十四歲兒子正向阿爾卑斯山的四千米進發

黃國榮,在澳門「繩索界」中人稱「大師兄」,因為在澳門來說他是「元老級人馬」。在講述他的繩索歷程前,先說說他的家庭背景: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十四歲及十一歲。子女對父親向來專注的繩索技術略知一二,但礙於年紀還小未開始深入接觸,但是,十四歲的兒子,早年已到四千多米的馬來西亞神山登頂,近年更多次跟隨父親往阿爾卑斯山,正要準備完成四千米的攀登。十四歲攀登四千米,要怎樣令筆者我這個坐車到二千多米的九寨溝還要為會否高山反應暈車浪而擔心好幾天的師奶汗顏。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黃國榮的人物形象不用勾勒太多都能浮現輪廓。

高空繩索在登山過程同樣重要

大師兄在十七年前開始投入「玩繩」(無錯,他們口中的「玩」,事實上一點都不兒嬉,繩上繩下的人比誰都認真嚴謹),起初是想接觸攀爬運動,但因年紀關係柔韌度不足,從而轉玩高空繩索。高空繩索的發展不僅只用於攀爬運動,在工業應用、拯救等,都有專門的技巧和裝備;另外如大型吊飾安裝、大樓外部清潔操作等都要用到繩索技術。因此,高空繩索技術不僅是運動娛樂性質,更是提升安保水平的手段。

繩索引領探索澳門自然秘景

「當年澳門很少人玩繩索,我們要去香港、大陸、台灣等地學習技術,再回來澳門的場地練習。」當時澳門除了有路環疊石塘山的攀石牆外,還有氹仔舊越南難民營(湖畔大廈現址)設有攀石牆;但日子久了、功力又深厚了,發現這些人工建設的攀石牆不夠過癮,開始追求征服自然環境的快感,所以在澳門發掘具有條件的天然岩壁、洞穴,除了澳門人熟悉的龍爪角外,還有大擔角、蝙蝠洞等較陌生的地點,而且會自己設計攀爬路線進行「Problem Solving」──即透過固定點架設(Anchoring,多個固定點而成固定點系統並以繩索連接,使能進行高空作業),計算拉力等,完成攀爬路線。大師兄回想,在澳門「玩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初期開拓蝙蝠洞的路線時過程艱辛,山長水遠而且要游水才能去到。「始終澳門地理條件有限,這十幾年來澳門能玩繩的地方都已經被我們發掘出來了,慢慢地我們開始向外地進發。」除了廣東、廣西,澳門的繩索愛好者每年都會組團到貴州探洞,由十多年前全團只得寥寥幾人,發展到現在每年兩團、每團十多人的陣容。

唔講唔知,澳門還有這種「秘景」。大擔角、蝙蝠洞等地位於路環九澳背後,遠離鬧巿,三面環海,是澳門的天涯海角。去大擔角、蝙蝠洞並沒有一條正式的「官方」步行徑,勉強的小路是大師兄等人開發出來,環境相對危險。話說筆者在前男友(現丈夫)的帶領下初探秘景,心裡默默背下路線,好等可以帶朋友去「威」;後來被他在手機中發現我們在無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去了大擔角,以後每提及一次,都會被狠批一次。確保安全是這些繩索愛好者的首要使命。

一繩繫命   器材至關重要

《Life On A Line》是繩索愛好者必讀的天書,是由資深探洞者撰寫的高空繩索救援書籍。“Life On A Line”直譯就是「命懸一線」,直接了當地道出了玩繩時的心態,所以他們對性命攸關的器材相當嚴謹,要熟悉繩索及其他配件的受力程度,保養得宜,「真正玩繩的人不會向別人借器材的,一來不知道之前有否跌過、有否損壞,二來怕損害到別人的器材,始終是性命攸關的工具。」筆者曾經跟隨丈夫(其中一名繩索愛好者)出外比賽及採購,面對一堆繩、花多眼亂的扣、各式各樣的手套⋯⋯多到講也講不清的器材,一班男人滔滔不絕,什麼受力程度、怎樣用法,如數家珍,講究程度不亞於買名貴房車。「玩繩用的器材很多樣化,而且價值不菲,但關乎性命的,絕不能貪平,愈買愈多,起初就買自己夠用的,慢慢就買開線時用的(開拓新的攀爬路線),慢慢買夠一隊人探洞時用的,放到全屋都是器材。」如果說廚房是家庭主婦的領地,放置器材的地方就是其他非玩繩者的禁地,因為他們寧可自己一手一腳的清洗處理,都不容許他人觸碰到他們的「命根」。

言談間大師兄提到2018年會重出江湖,言即,因何要暫別繩壇呢?原來,大師兄近年開始另一項冒險運動──登山,但兩者對比起來,繩索探洞仍是最愛。「登山是自我實現的表現,追求的是登上山峰時的喜悅,上到山頂時那種 “I’m king of the world” 的澎湃感覺,要刻服高山反應、身體不適的問題,是意志及毅力的表現,但過程沉悶、痛苦,不斷爬、不斷爬都係只望著山頂;而探洞是對探索和發現的追求,每轉一個彎都可能有驚喜,永遠不會知道終點是怎樣,甚至下一步的環境都未必知道,需要懷著追求新鮮事物的心情和想像力,到新的洞穴可以想像十萬年前是怎樣演變成今天的模樣,十萬年後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容許思考的空間很多,這些體會可以豐富自己的內涵。」對筆者來說,登山和探洞都屬「極限」運動,各有愛好者擁戴,箇中情趣自有體會。

澳門繩索奔向世界

繩索在澳門現在仍屬冷門活動,大師兄「以繩會友」,「荼毒」過不少人「下繩海」,但留下「深造」的卻無幾人。澳門繩索界的長老劉偉光「大光師傅」曾戲言,有一個學員肯留低繼續玩的話,由他請食飯;結果是──大光師傅仍欠他們一頓飯。與大師兄同輩的,年紀漸長的離去,成家的成家,餘下的不多,但後起的算不少。「由最初幾個人的愛好,漸漸人多成立社團,現在開始進入更專業水平,考取國際牌照,組織參與國際賽事;近年澳門繩索界已衝出亞洲,奔向了世界,甚至有愛好者已經將高空繩索發展成個人事業。相比起以前,現在熱鬧得多。」

期望澳門繩索技術遍地開花

大師兄對澳門繩索技術有什麼期望?「遍地開花」,他不假思索地道出這四字。「繩索技術不單只是一項運動、玩樂,也是一種手段,一件工具,幫助使用者達成目的。例如探洞、登山都需要用到繩索,只是使用的目的不同,繩索在洞穴中幫助你游走,在登山時用於保命,但在日常工業中更重要,是工業安全的操作工具。我們從新聞經常見到工業意外,裝冷氣、裝花籠時意外失足、抑或是地盤工作時高空墮下,其實只要適當運用繩索技術就可以避免不幸。」所以,「遍地開花」的意義不僅在於更多人參加活動、組隊比賽或探險,而是希望各界重視這項技術,多加應用,工業安全零意外都是目的之一。

IMG-20130412-WA0021

進行訪問的地點就是大師兄稱為一直以來孕育不少玩繩愛好的疊石塘山攀石牆,當日正在進行一個面向青少年的繩索活動,參與者最少只有五歲。大師兄認為,繩索技術也可以是體驗教育,玩樂的過程教曉參與者冒險精神、解決問題的態度,更重要是培養安全意識。活動開始前,訓練員最鄭重的叮囑:「今日要玩得開心,但最緊要安全。」參與的青少年嘗試過游繩而下,合力編織繩橋,過後衝過來嚷著「幾時再玩」。「遍地開花」由這裡起始。

編採及撰文:日文
設計:翼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