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膠袋或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否我們只能「來者不拒」盡情使用?其實,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也可以說不,小小的決定雖然力量薄弱,但這不單為了自身的幸福,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能擁有「至少不比現在差」的環境出一分力。

人類自食惡果

阿並是「不要包膠」活動的發起人,在訪問開首她便跟小編分享一些她了解到有關污染、濫用塑膠製品和生態環境、健康等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塑膠製品,已為我們大自然和海洋生態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害。塑膠製品穩定性很高,簡直千年不化。在街外隨手一掉的塑膠垃圾,在太陽照射下會裂解成小碎片,變成微膠粒,隨風散落野外和海洋。許多海洋生物和海鳥誤食塑膠碎片致死 ,微膠粒也會透過海洋微生物從最小的食物鏈層層遞上再回人體內。這些塑膠粒子在人體內,可能導致新的疾病。有多篇醫學專家報告指出,塑膠污染將使人類罹患更多癌症,導致過敏疾病或是不孕。」

她補充:「澳門所有垃圾都是以焚化爐處理,建築廢料則用推填的方式處置。焚化爐並不會使垃圾消失,它會轉化為有毒的灰燼和氣體排放出來。焚燒塑膠更加會釋出二噁英,這是一種很毒的致癌物。 地球是一個宜居的 地方是因為有水和空氣,但當最基本的水和空氣也深受污染的話,叫我們下一代怎樣過呢?」

「不要包膠」冀盼減少塑膠災害

Benvinda Santos Keong (阿並) 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她求學時期在澳洲住了八年,雖然她是「不要包膠」活動的發起人,但回想當初她自認也是一位濫用塑膠製品的「普通人」。就算是在澳洲生活過,但她坦誠指出當年修讀設計碩士學位時雖然選擇了Sustainable design (可持續性設計)作為她畢業的論文題目,然而當時的她對環保並沒有太大的感觸。

「記得當年教授深遠囑託設計科的同學,在設計時,應考量其作品的可持續性及可重用性等,當她解釋全球暖化以及人為塑膠災害日益嚴重就如自己的家園被摧毀那種心痛,現在回想起她那時侯的表情仍歷歷在目,可能就是這個印象令環保這概念深深印在我心底裏,只是欠一個契機把它萌芽。」阿並說道。

直至多年後翻開舊相片,發現每年聖誕節的衣服穿得一年比一年薄,最近幾年已穿短袖衫過聖誕了,也就是說每年氣溫慢慢上升,勾起了她對全球暖化的迷思。「那個時侯我也只是在思考到底塑膠對環境帶來多大的災害,但也未很確切地行動,直到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我意識到我必須要愛惜環境,「原來當年教授說的一切環境破壞從未間斷,我希望我的下一代還能擁有我們見過美麗的自然環境,可愛的北極熊和各種生物。」

那時的阿並開始使用環保袋,自己帶飯盒,希望能以身作則,教導小朋友環保的重要性。「後來我在生活上使用更多比較環保的日用品,例如小朋友的布尿片和女生的月事布衛生巾,其實用番梘水搓一搓再當普通衣服洗衣機洗淨,沒想像中困難,20多條尿布片便可抵銷嬰兒成長過程約6000 條即棄紙片的用量 (紙片有防水功能是因為它是含有膠質), 其實只要你意識到即棄塑膠每天累積下來污染全球空氣及水源,你便願意踏出第一步,找塑膠以外的代替品。」阿並笑著說。

bX6MxdlF

正面樂觀態度發起減塑行動

當然,環保之路除了是個人的選擇外,一路上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阿並試過被其他人標籤為「環保人士」,覺得她所謂的環保主義就是一種非主流,是嘩眾取寵的態度。

「我有時見到身邊的人每天都要買一杯咖啡喝,我就會建議不如買個咖啡杯啦,他們會覺得我多管閒事。有些更極端的人看見我生了三個小孩,更會說我生孩不是更不環保嗎?」她無奈苦笑道。

她明白到社會上各有不同取態的人,尤其現代社會或許是生活壓力,人們相對浮躁,也易於對別人正面的建議誤解為批評,不過這沒有影響阿並的想法,她認為只要出發點是正面的,人們會慢慢明白。作為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她一直以來的堅持只希望大家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來保護環境。同時間,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活在一個「正常」的環境。

bjZXkGhI

「我們己經受到環境災害的影響,那他們呢?是不是到了他們那一代就只能有一個殘破的地球?為甚麼我們這一代做成的污染,要我們的下一代去承擔?」她心痛地說。

當阿並生了第二個小孩後,她的環保意識更為提高,她指出回收其實只是環保的一部份,最好的還是不要再購買以塑膠瓶罐盛裝的產品,以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從我們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著手改變是避免塑膠災害的第一步,阿並認為任何消費模式都是有意識的行為,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可以培養和慢慢改變的。

讓零塑膠生活成為生活常態

最好的環保方式是徹底實行於生活中,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阿並知道如果我們一直都依賴塑膠製品,因應消費者需求而賺取利潤的製造商便永無止境地生產我們「需要」的塑膠製品,塑膠災害便一直無限循環著。

「就像澳門的一些超巿,喜歡用一層又一層的保鮮紙包裹水果,還在水果底下加一個塑膠托盤,賣的是包裝漂亮的水果。然而,這些過度包裝的食物,對消費者而言,何嘗又不是一種負擔?我們所付的價錢,事實上已包括了這些一層又一層的保鮮紙和塑膠托盤。」阿並解釋。

0SZTyN_7

阿並驚訝地說:「上一年八月初,我協助一位朋友Annie 在網上發起了聯署『促請澳門政府立法減少塑膠廢物污染』的簽名活動,想不到不夠兩至三星期已獲五至六千人簽名,證明許多澳門人也很關注塑膠污染,只是一直沒有人帶頭來做點事情。」

她深知道澳門人其實都很支持環保,但缺乏的是對環保的認識,他們並不知道每天買的外賣早餐、午餐、手搖飲品、經常要換的塑膠製牙刷、洗頭水等日用品就是塑膠污染的來源。就是因為人們的生活太過仰賴塑膠製品的便利性,讓它變成了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份,環保人士說的「減塑」和「走塑」其實也很簡單,自備容器買早餐、買咖啡,以及轉用竹製牙掃等的日常生活選擇已可做到。

阿並言出於行,在日常生活中大部份用到塑膠的地方已使用其他物料代替,例如環保袋,環保盒等,但她更明白到,具有環保意識市民所做到的,例如省用了一個半個的膠袋,但轉眼超巿等商業機構為速銷而使用了數上層或過百層的膠膜來包裝產品,這因此,「我知道環保這事情一定要推到商業層面才能有更顯著的效果,於是就發起了 『不要包膠』。」同時,希望政府能帶頭在「減塑」和「走塑」上多走一步。

令人心傷的海洋垃圾場

現今海洋的塑膠廢料種類非常多,大至觸礁的沉船,小至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每年高達800 多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而這些海洋廢料,不僅僅污染美麗的海洋,更把大自然賦與的海洋變成令人作嘔的海洋垃圾場,同時也破壞了海洋環境與生態,被廢棄的塑膠製品如膠袋或膠繩纏住而死亡的海洋生物每年數以萬計,誤食塑膠瓶蓋的海鳥,把塑膠袋當成水母嚥下的海龜,而被海浪拍打成碎片的塑膠微粒,最終被魚類吃掉,也由此而進入我們的食物鏈,最終進入我們的身體。」阿並分享她所了解的情況。再者,阿並指出:「身邊有很多女性朋友發現長了朱古力瘤、畸胎瘤,又或年紀輕輕竟發現原來有生育問題,我不知道這與人類進食已被塑膠污染的海鹽和海產有沒有直接的關係,但起碼我知道,減塑能救回數以千計的海洋生命。」阿並邊指著相片中的海洋垃圾場,邊跟小編說。

xOsDBeIM

減少廢物的最好方式就是(REFUSE)例如不再因為大減價胡亂購物,不使用塑膠袋; (REDUCE)減少製造垃圾; (REUSE)重覆使用已產生的塑膠品; 最後才是 (RECYCLE)把垃圾分類,妥善回收。但阿並也指出澳門街外回收箱的一些問題,「其實市政署街外的三色回收箱上存有誤導,例如咖啡杯是不能放入塑膠回收桶,而牛奶盒也不可以放進紙張回收筒的。加上沒有功德心的人經常隨意混雜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於回收箱,最終便只可當作普通垃圾而焚化處理。」

回收桶上所顯示的圖案並不正確,牛奶盒和即棄咖啡杯不能扔進回收桶 (受訪者提供)
回收桶上所顯示的圖案並不正確,牛奶盒和即棄咖啡杯不能扔進回收桶 (受訪者提供)

– 紙類的正確回收方式是拆皮(將雜誌光面封面和封底撕掉,釘和膠紙要拆掉),紙皮、書紙、雜誌和報紙要分開放入回收桶。

– 膠樽的正確回收方式是扭開樽蓋和撕走招紙分開回收,再倒走樽入液體和適當清洗風乾,壓扁就可放入回收桶內。

事實上,只要改變依賴塑膠製品的生活習慣,停止使用一次性產品,嘗試使用環保袋、飯盒,自備餐具等生活習慣上的一些改變,心中記著「減少」和「再利用」,從源頭減廢,我們每個人的小小努力和改變,就會累積成大大的效果,能救助的不單是我們美麗的海洋環境和可愛的海洋生物,更是我們人類的健康和我們的下一代。

「不要包膠」簡介:

向澳門超市說「不要包膠」

塑膠污染嚴重,海洋空氣深受影響。小女子與友人只想略盡綿力,集合眾人聲音,表達我們已被只有塑膠包裝產品的選擇感到無奈。每天製造大量不必要的水果和蔬菜包裝簡直十惡不赦,澳門又沒有渠道好好回收,日復一日,我們的地球就是不止境的污染。

來吧,拿起你的相機,send 張相來這個group 吧!
我會向超市表達!先謝謝各位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12846092294070/

採訪:温陽、伯頓
撰文:温陽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翼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