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換屆快將一個月,而近期不知是否過了之前的 “估凳仔” 階段,好像整個月都沒有甚麼太多的新聞,而佔據報章新聞版面篇幅較多,或許就是五位新司長的行蹤。
當中,尤以社會文化司譚俊榮司長最為 “高調” ,除了開設了辦公室專頁 (除特首辦外其他司長辦暫未有專頁),雖然現時內容不算太多,但也屬先例首創,還設有 “施政建議” 專欄讓市民發表意見,同時,最近譚司長接受非主流媒體專訪的YouTube片段迅間在各WhatsApp和WeChat群組內傳揚也成為一時 “佳話” ,當然,他在候任期間發表的 “未來五年會是醫療建設最光輝的五年” (簡稱 “光輝五年” ) 宣言也成為了市民大眾一時的 “話題”。
生活在這小城,相信大家都能隨意指出澳門目前的三大難題:住屋、交通、醫療,幾乎我們每一個人天天/有時/無論如何都會遇到。醫療方面,我們自小便被 “灌輸” 戲稱兩間醫院為 “謀財” 和 “害命” (幸好暫時另一間私立醫院未有 “花名” ),而不知是否對澳門醫療真的投以不信任一票,又或是 “隔離飯香” ,基本上70、80後的一批 “中產家庭” 都是在香港 “生B” ,部分父母均非香港人,可謂是第一批的 “雙非”,時至今日,縱然可能仍有諸多不便,但90後又或00後其實也有不少是在香港出生。
至於專科和重病,大家則更傾向 “外地就醫”,筆者也曾試為了看專科而特意每次 “過海”,原因並非 “錢太多”,而是在澳門看專科醫生時,曾被告知 “不清楚是甚麼情況,或許是吧!” 這樣的說話,足教人忐忑不安。
譚司長指的醫療建設最光輝的五年,其中一項便是離島醫院的興建工程,其實這項工程早在5年前的2010年2月已確定了選址,原計劃首階段耗資約4億元興建急症醫院,2011年底施工,計劃於2014年落成使用。但一如過往大型工程的 “事態發展”,後來衛生局根據顧問公司的建議,將原來方案分別於2014年和2017年落成的第一期、第二期合併為一期工程,急診大樓和綜合醫院同時興建,當時指出兩期合併工程可望於2017年底完成,而至2014年的時候前任張裕司長則表示政府仍然爭取在2017年落成首期工程 (綜合醫院和急救中心的綜合醫院大樓、綜合服務行政大樓和護理學院大樓),至2019年完成第二期工程 (衛生局的醫療單位或行政輔助部門,包括康復醫院、公共衛生化驗所、捐血中心等)。
因此,結論是2014年 (第一期) → 2017年 (第一期+第二期) → 2017年 (第一期),至於會否繼續“演變發展”就有待分解,至於離島醫院的預算會是多少?譚司表示暫時也未能回應。
然而,不說不知道,澳門的醫療系統,尤其是衛生中心的保健網絡,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典範的免費初級衛生保健網絡服務,而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主任申英秀也曾對澳門健康城市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澳門的人均壽命在西太平洋區37個國家與地區中是最高的;99%孕產婦可享有完善的醫院服務,嬰兒死亡率非常低等。
但身處澳門的我們好像未能確切感受到這完善的醫療服務,近日傳媒便 “爆” 出因衛生局人手不足,導致孕婦未能按期做產前檢查的狀況,例如必須要在指定日子 (懷孕11至14周) 進行的 “度頸皮” (檢測BB是否有較高風險患有唐氏綜合症),而相關社團和議員也接續提出質詢和跟進,頓時間這似是突如其來的新問題。
但讓筆者出奇的是,原來經 “打聽” 這已非最近的事情了,只是可能新官上任而即時 “引爆” 出來,不少準媽媽早已轉到私家醫生/醫院自費求診。當然,這怎也算是有限的消費,一般家庭應可負擔,可是長期存在的醫療失誤跟進、賠償、問責等問題則仍 “有待處理”。到目前為止, 對於醫療事故糾紛,澳門未有專門的法規規範,只能通過《民法典》的法律規定去解決醫療事故糾紛,而在2013年立法會一般性通過的《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法律制度》法案,是首個涉及醫療事故糾紛的專項立法,但當中很多的細節問題仍未達致共識,目前仍在立法會細則性討論中。
至於 “光輝五年” 的另一個 “焦點”,相信是譚司長表示要求衛生局在未來一年內必須建立健全的醫療制度,包括改善山頂醫院有醫生多年沒有晉升和缺乏培訓等問題,以及今年內要聘請529人,其中73%是醫護人員的目標,他強調 “一個都不能少”。按理解,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而把牙醫/牙醫師和中醫/中醫師的數目加進去,全澳醫生為2,337人,護士1,854人 (均為2013年的數字),529人的73%也就是386人,佔全澳醫生護士數目的9.2%,份額不低。至於可以說出那麼準確的數字是基於早已在招聘過程中又或科學的推算則不得而知,但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其後表示去年開始已計劃招聘醫護人員,部分職位已經開考,部分正等程序入職,“盡量” 在今年內完成招聘任務則顯露一點端倪。
不知道 “盡量” 一詞是否已告知大家還是有 “調整” 的餘地?至於醫護人員會是大量由外地招聘?從醫科畢業但並非從事醫科工作的本澳居民 (當年曾有一段時間很流行 “讀醫” ),又或私人診所/醫院挖角而 “夠數” 則有待一年後揭曉,但願不會引致一個副作用是……左手交右手,私家醫生人數減少而影響其服務。
土生土長澳門人,遵循儒家傳統智慧希望努力讀書脫貧,讀足三十年,雖未脫貧但未至於 “月光族”。從小就希望澳門係大中華甚至世界嘅大舞台爭氣點,唔係次次睇新聞見到大三巴牌坊logo便估到報導澳門嘅負面消息,去旅行唔鍾意講話來自香港,”I’m from Macau”,最多補句 “next to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