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香港長實在荃灣西站的一個新盤引起熱議,原因是它有一個「異常浪漫」的名字,叫「海之戀」,大眾不期然會想這不該是壽司的名字又或是歌名?而不論搭的士或叫外賣,跟對方講:「車我去海之戀。」又或「送嚟海之戀。」相信回應會是:「你係度講咩呀?」

海之戀
圖片來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1/23/FI1611230008.htm

其實在香港,樓盤名稱千奇百怪其實真的不會「出奇」,也有報章列出了近年的多個刁鑽樓盤名,可能是中文系教授先懂得正確讀音。例如「䨇寓」的「䨇」是「雙」的俗字,兩者讀音一樣;「海珏 」(即珀麗灣第六期) 的「珏」不要以為是「有邊讀邊」讀「玉」,正確讀音是「各」,而位於何文田的新盤「皓畋」正確是讀「酷田」。而且香港其實近年已經歷了幾個不同年代的樓盤名稱系列,早一些時期有日文系列的「都會駅」、「城中駅」;似是針對內地豪客而改名的帝皇系列的「帝峯‧皇殿」、「瓏璽」;不明所以的符號系列「譽.港灣」、「形品.星寓」,還有這幾年已「唔興」但澳門仍然有新盤仿效的號碼系列如「窩打老道8號」、「畢架山一號」。

相對來說,雖然澳門的樓盤名稱也由過往的「大廈」、「花園」,到2000年後的「豪庭」、「壹號」,相信也「參考」了香港的潮流,(可見筆者的一篇舊稿: 從那些年的大廈、花園至今天的豪庭、壹號) 不過,其實澳門的樓盤名稱相對「保守」,且具有濃濃的「家族色彩」,同時在筆者來說其實也不至於太過「離地」。

 

族譜改名法

傳統我們的祖父或父輩,給孩子改名都會跟族譜改名而使用「統一」的用字,而在澳門,這傳統改名模式也基本一直延續,同一發展商或承建商的樓盤也會使用特色的字眼。

例如老牌建築商「文根建築」的樓盤,由80年代一直至2000年,都是以「利」字開首,如80年代初期的利賢閣 (雅廉坊);90年代的利嘉閣、利年閣、利華閣 (高地烏街,即高士德麥當奴樓上的) ;利添閣、利豐閣、利盛閣 (黑沙灣百佳樓上的) ;而就算以一個總的「樓盤」名稱包裝,每一座的名字也是「利」字頭,並形成一句成語,如90年代中期落成的綠楊花園 (利康閣、利泰閣、利祥閣、利和閣 ── 康泰祥和);2000年代的寶翠花園 (利明閣、利耀閣、利星閣、利輝閣 ──明耀星輝)。

至於文根建築近年最大型的住宅盤「花城」,也是以這模式改名,除了第一期「牡丹花城」外,第二期的「永亨花城」;第三期的「百佳花城」,也是以「利」字開首,分別配上「盛、豐、厚、盈、茂」(語意均相近) 和「鴻、圖、偉、業」(成語),不知是否因為以這模式改名難以區分不同的發展時期或突出不同「級別」的花城 (「永亨花城」和「百佳花城」也是大家為方便溝通說明而改的俗稱),2000年後便有超級花城、至尊花城、太子花城,超級花城的名稱也是「利」字開首的「利寶閣」,而至尊花城則改為「麗」字輩 ──「麗鑽閣、麗晶閣、麗翠閣」,太字花城也同樣是「麗」字輩的「新、亮、彩」,不過,縱使是改為「麗」字,但普通話讀音 (lì) 其實也跟「利」是一樣的。

其他多產的發展商其實有同樣的改名「傳統」,如「信託建築」的樓盤很大部分是「信」字輩,不論是唐樓或高層和不同的年代,如使用「大廈」和「花園」普及的80和90年代 ── 信美大廈 (高士德)、信鈞大廈 (雅廉坊)、信託花園 (黑沙環);2000年後的信和廣場 (筷子基)、信毅花園 (螺絲山)、信濤灣 (林茂塘);又或「後豪庭年代」近年入伙和待入伙的信譽灣畔 (林茂塘)、信菱寶花園 (黑沙環)、信譽名門 (螺絲山)。

還有一個澳門的大型發展商「何泉記建築」在樓盤的命名上也大多為「泉」字輩,唐樓的由早期的花園:泉紹花園 (氹仔舊城區)、泉喜花園 (青洲)、泉裕花園 (三盞燈) ,到近期的「軒」:泉澧軒 (塔石)、泉滿軒 (氹仔舊城區)、泉偉軒 (鏡湖);高層的由「花園」到「豪庭」,再到「灣」和現今最流行的「四字真言」,也處處見「泉」,包括「泉鴻花園」(氹仔)、「泉亮花園」(氹仔)、「泉亨花園」(高士德)、「泉健豪庭」(亞豐素街)、「泉裕豪庭」(氹仔)、「凱泉灣」(下環)、「泉福翡翠」(林茂塘)。

IMG_8782

除了以上三個較「多產」的發展商外,澳門其他的發展商 (包括港資) 在樓盤改名時也相對「傳統」,具有延續性和「兄弟幫」的感覺:

信德:濠景花園→濠庭都會→濠珀→濠尚

保利達:海名居→海天居→海一居→海上居

新美泰置業:美泰豪苑→美泰灣畔

 

因地制宜改名法

香港的樓盤改名五花八門,發展商往往為了提升樓盤身價,在宣傳時避重就輕,新界盤也改一個「市區」名,經典的例子如「壹號九龍山頂」,其位處荃灣屬新界區,樓盤並非在山頂,門牌也不是1號。

相對地,澳門樓盤的改名較為克制,如有「灣」字的樓盤基本也是近海或起碼「望到海」,如林茂塘的「明海灣」、「金灣豪庭」、「信譽灣畔」;東方明珠區的「君悅灣」、「御景灣」,叫得「山莊」也起碼是近山 (雖然未必是山上),如氹仔小潭山上的「小潭山莊」、「華城山莊」、「盈翠山莊」;西望洋山下的「華都山莊」。另比較特別的是叫「半島」的樓盤,暫時三個叫「半島」的樓盤 (不包括別墅) 也位處「澳門半島」,且有一個的地盤位置正好是在半島的位置 (三面環水)。

同時,澳門不少樓盤改名時也考慮了歷史和地理因素,從樓盤名字可以知道該地段的前身,如「百老匯中心」(水坑尾) 前身是「百老匯戲院」;「東方麗都」前身是「麗都戲院」。地理因素方面則要多加一點聯想,但仍是有跡可尋,如「綠洲」是位於青洲;「十六薈」就在十六號碼頭/十六浦附近;「松栢苑」、「松景臺」位處松山附近等。

 

一區一發展商?

可能因為澳門地方細,如發展商在某一區深耕多年或者實力雄厚,可以「包起」整個區,連該區的樓盤名稱也充滿「家族性」,如筷子基區由狗場後一條街開始,一直至筷子基海邊 (即26A、MT4總站),大部分住宅 (連工業大廈) 都係「宏」字輩,建成年份約為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包括「宏發」、「宏昌」、「宏興」、「宏豐」、「宏信」、「宏基」、「宏開」、「宏建」,工業大廈還有「宏德」、「宏泰」、「宏富」和「宏佳」。而在祐漢區,80年代初的多棟高層也是「祐」字輩,包括「祐佳」、「祐新」、「祐添」,相信也是出自同一發展商。

不過,筆者一直有個疑惑,就是有一區域,樓盤的名字各有不同,有相似但說不出是否有聯繫,包括「裕華」、「建華」、「金海山」、「海濱」、「廣華」、「東華」、「南華」(當中包括私樓和經屋),但建築物的外觀、顏色和內裡的間格十分相似,延綿幾條街一整個街區,會否是同一發展商又或是同一建築師的大作?這個有待熟知情況的讀者報料。

註:有讀者告知筆知那邊幾個樓盤在大門上的「招牌」均來自同一人的手筆,因此為同一發展商的機會頗高。(2017年4月2日更新)

 

「港」名「澳」盤

之前曾說過澳門樓盤近年改名不少參考香港的樓盤用字,「豪庭」、「壹號」、又或現在流行的「四字真言」,但有時用上同一個發音或用字,確讓人有點混淆,例如「朗濠坊」(林茂塘),初次聽到的時候以為是講香港旺角某個商場,「駿景園」 (雅廉坊) 以為是香港火炭的大型屋苑,而且較奇怪的是香港「駿景園」標榜可享沙田馬場景,但澳門「駿景園」能望到應是樓景和山景,那「萬馬奔騰」的「駿景」呢?其他的撞名還有筷子基的「信和廣場」 (跟香港銅鑼灣的一座寫字樓同名)、「擎天‧半島」(與香港九龍站上蓋的樓盤名字相同,只是中間多了「‧」的符號)。

 

傳統前衞各有所愛

至於澳門新盤 (唐樓與高層) 的改名潮流,可謂百花齊放,既有傳統也有前衞型格的,整理一下大致如下:

傳統「花園」派:
益薈花園 (松山)
新創益花園 (下環)
檀香山花園 (十六浦)

「豪庭壹號」派:
澳地濠庭 (林茂塘)
主教山壹號 (主教山)
南灣壹號 (南灣)

「兩字型格」派:
楹樂 (美副將)
星玥 (馬場)
雙鑽 (皇朝)
迎湶 (主教山)

「四字真言」派:
楹峯疊翠 (二龍喉)
擎天‧半島 (筷子基)
信譽名門 (螺絲山)
金峰‧名匯 (路環)
英華名苑 (十六浦)
美泰灣畔 (媽閣)
名門世家 (馬場,全稱為星河灣‧名門世家)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