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因為2021年8月疫情的突然來襲,使《搏劇場節》(Bok Festival)部分節目延期至2022年1月8-9日舉行,但這無礙我們回顧了解背後團隊的構想和目標,有關最新的節目安排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1132924050092360/posts/4901242136593847/?d=n

 

一起來到下集的故事~~~

我們常會用「人生如戲」來调侃生活的起落種種。《搏劇場節》(Bok Festival)也如此認同,他們把戲劇從舞台延伸至社區中,真實呈現一齣好戲,一齣無數人皆在其中的「大戲」。

本屆《搏劇場節》(下稱「搏節」)共有兩個單元,由「BOK Movement|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6個演出節目和「M Mode 24|社區自定義」組成。當中,參與這次搏節的藝術者們,與我們我們分享一些創作的心得或故事。

 

每場音樂演出都是一次實驗

踏入第七屆,搏節在節目安排上有了些許不同,多了很多實驗性質的音樂劇場。當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形容為實驗時,便多了不確定性、無所謂和待觀察性,就如「BOK Movement」裡的《莫莫無日》一樣。

《莫莫無日》是由本地音樂家洪逸宇伙同日籍結他手 Aki、鼓手 Ivan 一起創作的單元作品。相比起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來說,音樂創作是很難具象化的,而和多人合作編寫樂曲,當中的過程更是充滿未知因素。

洪逸宇形容這次的作品,如同一個棋盤或是膠卷的影格。把節目內容分成多個格子,每一格可以代表一天、一段時間或是一個連續的事件,甚至是任何觀眾能感受到的事情。他將自己的經歷和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的想像,用音樂陳述出來。

有別於以往常規的音樂演出,這次為了能在劇場內與觀眾有更多的交流,音樂編排上也儘可能簡單,方便樂手在場內更多走動。但具體內容,身為主創人的洪逸宇也不能盡訴。每一次演出可能都會因場內氣氛或觀眾的加入,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成為僅此一場的的音樂作品。

提起另外兩位音樂伙伴 Aki 和 Ivan,洪逸宇對他們有很高的評價。雖然兩位伙伴並不是傳統音樂科班出身,但對於音樂的感受力毫不遜色。很多時候,他們之間的溝通不再僅限於語言,更多是利用樂器去傳達,對方接受信息並給予回饋。

 

没有人參與的裝置藝術是未完成的

在評論或稱謂某種藝術是實驗藝術時,通常指的是一種表達方式,而不是一種流派或風格。「M Mode 24」邀請本地藝術家 Kit Lee 聯合社區小店 TOPIX 創作了一個藝術裝置──《留下》。

受到「M Mode 24」策劃人 Kathine 邀請後,Kit便在瘋堂區中遊覽,尋找可合作的小店和創作靈感,最後定在TOPIX的櫥窗裡。為了配合活動主題,Kit以社區為主軸,結合小店的性質,創作了一個互動裝置。比起以往較為個人表達的作品,「留下」更偏向設計性和實驗性。

在最初的策劃中,Kit 希望創作一個反映現今社會的動態影像。她觀察到現代人皆生活在被科技圍繞的社會裡,無時無刻都被檢測,就像物件一樣被衍化為不同數據。此時,動態影像已經不能滿足她想呈現的內容,因此決定轉為互動裝置。

以一衣服來比喻,當它被人穿上前,功能是不完整的。如同藝術裝置,若果没有人與裝置互動,没有數據的輸入,它只是一個没有意義的系統。Kit 如此形容到,數據輸入對於虛擬世界來說,就像水之於魚,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須品。

「留下」圍繞這個概念展開,當觀眾站在屏幕前,感應器捕捉到觀眾的運動,在基礎的設計上形成不同的流動形態,生成不規則的幾何圖案。圖案就如數據一樣,觀眾可以選擇將與裝置互動所繪制的圖案「留」在T恤上,賦予T恤生命力。

 

藝術生態本就可容納不同聲音

實驗藝術被討論時,大多會貼上難以理解的標籤。問到如何做到平衡藝術創作自由和思想的有效傳達,兩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表示不介意觀眾的「不理解」。

對於洪逸宇來說,不會音樂的觀眾反而才是他的目標。觀眾看完演出,有權力對作品發表想法,哪怕他並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或具豐富的音樂知識。作品是由每一次的演出,得到回饋,不斷改善,進而面向更大的舞台。

音樂人能夠站出來,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聲音,公開讓觀眾評價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創作的動機,將所見所聞,用音樂表達出來。

Kit 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解釋以往我們評論一件作品時,需要背靠專業的藝術知識,這相對於一般觀眾來說是有難度的。但從另一面來看,普通觀眾以娛樂的角度與裝置藝術進行互動時,會因應不同人的性格、社會狀態、生活習慣或喜好,產生不同的解讀,不會局限於特定的思維模式。「正因每個人對於藝術的作品解構不同,我不會和觀眾去爭論作品所傳達的概念。」

 

趁墟趁什麼?

除了藝術節目外,搏節在「M Mode 24」單元中亦加入許多活動,並第二次邀請了TC作為《趁墟市集》的總策劃。

TC 是一位「橫行」在瘋堂區多年的小店店主,在此區小店興盛前已開始在這裡扎根。TC 回憶起2019年時第一次參與「M Mode 24」,當時舉辦市集的高峰期已過,加上種種原因,萌生了最後一次舉辦市集的念頭。但疫情後,收到很多期待有新活動的聲音,澳門小店的參與意願也變高了,加上再次收到搏節的邀請,最後決定舉辧《趁墟市集》。

搏節除了藝術演出外,還有許多關於人文、社區與互動的內容。TC形容搏節對於他來說:「藝術離我可能比較遙遠,但我非常認同搏節策展人的觀點,藝術是可以和大眾產生連接的」。

今年,「M Mode 24」將其中一個市集取名為《趁墟市集》,主題核心思想為「撐」澳門人,支持本地文創產業。以往市集,會邀請眾多來自中港台的文創店主參與,但疫情後,澳門小店反而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萌芽,誕生了很多本地特色小店。因此,這次的市集,希望焦點回歸本土文化,給本澳小店多一點爆光機會。同時,也藉由「M Mode 24」及《趁墟市集》,將聚集於瘋堂區的特色小店推廣給更多澳門人知道。

這次的市集挑選了二十多個各種類型的小店進駐。未來 TC 也希望繼續參與搏節的市集活動策劃,而市集名字則會因應主題作出變化。

 

《搏劇場節》邀請了眾多風格各異的藝術家,一同創作具態度、觀賞性及分享性的藝術演出。劇場節顧名思義,把各界藝術家們拖出舒適圈,齊聚在劇場中,摒除傳統藝術的框架,表達當下社會的聲音。

https://www.facebook.com/1132924050092360/posts/4901242136593847/?d=n

回顧上集:

 

 

採訪:Lily,伯頓
撰文:Lily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場地鳴謝:古著市集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