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由出生到成長,父母和老師都會給予許多教導和指示,指導孩子做正確的事、走正確的路。

但是,隨著孩子們長大,吸收到不同的知識和經驗之後,這些「小朋友」其實可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透過引導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創意,反過來可以給父母和其他「大朋友」起着影響,甚至促進社會的改變。

Design for Change (DFC) 活動正正就是引導兒童和青少年用創意的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關心身邊的人與事,讓他們從小接觸社會,並且運用自己的力量影響同輩,甚至感染更多人。

今次我們訪問到曾參與DFC澳門創意行動挑戰賽的兩位學生及其家長,了解一下他們的轉變,以及如何帶動別人作出改變。

1

面對問題時有更深層的思考

羅詠芝是澳門培正中學升高一的學生,去年第一次參加第八屆的澳門創意行動挑戰賽。當時與姐姐和另外三位同學一起組隊,故事名為「區區有靚菜」。

詠芝解釋,她是中學義工隊的成員,放學後會到街市回收剩菜,再轉贈有需要的人士。但在過程中她們發現使用過多塑膠袋,造成浪費,因此想到在學校回收閒置的環保袋,用於剩菜回收之中。這故事亦成為了七大特色故事之一。

「參加這些社區活動可以了解到弱勢社群,發現原來很多人都需要這些菜,因為不是每個家庭都很富裕,我們不應該浪費食物。」除了學到珍惜食物,詠芝表示,現在會把領略到的環保概念帶給家人和同學:「現在如果看見別人有浪費的行為,我會向他們解說,希望他作出改善。」

詠芝媽媽亦表示,受到女兒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環保。「去購物的時候,她一定會問我有沒有帶環保袋,又會叫我不要浪費膠袋,要重用膠袋和環保袋。」詠芝媽媽道。

她表示,十分鼓勵女兒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增廣見聞,不局限於學校的知識,面對各種問題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思考。「現在她遇到什麼事或問題,都會與我分享,但其實她在六年級的時候,比較反叛,總是不聽家人的說話。」詠芝媽媽舉例,女兒很喜歡吃甜點,但因為影響到她的身體,要她戒甜,但詠芝不理會父母的勸告。但去到中學,她參加DFC的活動之後,思想成熟了。「她現在會跟我說:『媽咪,我不再吃了。』她真的可以做到,很有決心,很自律。」

學業繁忙,可能許多中學生都只會集中精力在書本上,每天除了上學就是放學回家,未必會留意身邊的人與事。因此詠芝媽媽很高興看到女兒利用課餘時間去幫忙回收剩菜,可以觀察到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面貌。而對詠芝來說,參加DFC活動的得著,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只看表面,會更深入地思考,再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愛天文氣象的小子

而今次訪問的另一位主角是個環保熱血青年。梁翺旻,今年剛剛在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畢業,準備到南京升讀大氣科學專業。他曾兩次參與DFC澳門創意行動挑戰賽,第一次是在2014年,當他讀六年級的時候,主題是「回收分類意識提升週」。翺旻憶起當時社會的分類回收的氛圍比現在差。「記得之前沒有看到像現在這麼多回收設施,當時我讀小六,經常在學校午飯小息時,走到不同班別鼓勵同學做分類回收。」

DFC 2014 頒獎典禮

翺旻有感第一次參加DFC活動的成效不錯,看到更多人參與回收之後,他又有了不同的想法。他關注到雖然多了回收設施,但澳門人均廢棄塑膠的消耗量是世界第一的,回收都不如源頭減廢,因此去年再次在老師推薦之下和同學一起參加創意行動挑戰賽,希望藉此推廣源頭減廢的意識。

「我要走『塑』」是翺旻和另外三位同學參加上一屆DFC活動的故事主題,他表示,學校每星期都有塑膠瓶回收的行動,但是看到累積的塑膠瓶數量太驚人,便思考到源頭減廢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如何才能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瓶的消耗呢?他們想到嘗試向學校申請停止售賣瓶裝水,由於學校小賣部是外判公司營運的,要經過學校同意才能推動這件事,透過一段時間與小賣部溝通,最後成功說服了學校停售瓶裝水一星期。

令人振奮的是,學校後來更增設了六部過濾水機,讓每位學生都可以自備水瓶到學校添水,減少塑膠瓶的消耗。「現在幾乎沒有同學買瓶裝水了,因為每層樓都有水機。」翺旻說。

翺旻媽媽亦表示十分支持兒子的舉措,同時看到他的變化。「我們家本來都很支持環保,參與DFC活動之後,他會思考更多如何做到源頭減廢;以前就是將已製造的廢品變成循環再造的東西,但其實那只是事後補救,但是他想做的是從根本減廢,其實是更勝一籌。」翺旻媽媽道。

翺旻媽媽還說,很難得兒子在中學畢業前的關鍵一年再次參與DFC的活動,因為當時一方面準備升大,另一方面又要出戰學界辯論賽,十分忙碌,但她認為參加這活動的益處很多,很高興兒子增長見識。

翺旻亦發現自己參與這類型活動之後,多了留意身邊的問題,思考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他亦更加關注環保和氣候的問題,更加由中三開始就下決心大學時修讀地球科學的範疇。翺旻還說,最近有留意到環保局表示將會禁止使用發泡膠飯盒,他贊同那是一個很好的源頭減廢行動。

第八屆DFC創意分享會 —— 我要走「塑」攤位
第八屆DFC創意分享會 —— 我要走「塑」攤位

夢寐以求之旅

詠芝和翺旻以及另外兩位同學在去年代表澳門參加在羅馬舉辦的「I CAN 全球分享會」,這次交流活動約有來自40個國家及地區共2,000名的代表參與,而兩位都是第一次代表澳門到外地參與這類全球性的活動。

在台上利用10至15分鐘分享他們的故事,詠芝憶起當時的情況:「很緊張,未試過在外地與那麼多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參加活動,但可以見識到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時有跳躍性思維。」

詠芝媽媽表示很高興女兒被選中到外地交流,但亦很擔心她生活自理方面的問題,因為當時只有14歲,第一次沒有父母陪同之下去到遙遠的國度,不過詠芝並沒有令媽媽失望。「她每年都會到外地參加比賽,但我們都會陪伴她,她未試過自己和同學去。但是回來後,她給我的感覺是她很獨立,能夠自理,我也很安慰。」

而翺旻表示,一開始很擔心會否與別人用英文溝通不到,但發現「原來我們可以!沒有溝通上的問題。」在分享會上,翺旻觀看不同組別的故事分享,亦學到不同地方的人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應大會要求,每組參加者都要製作一枝旗送給教宗,因此在出發到羅馬前,詠芝和翺旻以及另外兩位同學一起做紀念品,用了代表澳門的東望洋燈塔作背景,加上「I CAN 我可以」的字句,另外也準備了具特色的白兔糖送給異地的參加者。

而對翺旻來說,這次活動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翺旻和家人都是天主教徒,能夠親眼見到教宗,這是難能可貴,翺旻媽媽更笑言那是他們的夢寐以求的。「我都很羨慕他可以近距離接觸教宗,也感到很驕傲。」

各方面的提升

在去年參與DFC活動期間,翺旻和同學走到街頭,訪問市民關於澳門垃圾處理和回收方面的問題,並贈送隨行杯給受訪者。翺旻表示,一開始不太敢無緣無故走到陌生人面前問問題,經過多次被拒絕,技巧有所改善,了解到可先向受訪者解釋他們的目的,再以有禮物贈送來吸引途人在鏡頭前回答問題。

DFC澳門的成員Brian補充,去年DFC澳門創意行動挑戰賽是歷年最多參與隊伍的,一共有50組。除了參與人數的提高,他喜見學生創意行動的質量亦不斷提升。

「過往學生可能會較簡單做一些小手作,或者在學校班級上做一些宣傳,但是現在看到很多學生都走出到社區,例如詠芝和姐姐之前參與DFC的故事是「區區有靚菜」,翺旻的「我要走『塑』」,都是走出去,接觸不同的人,可以訓練自己的膽量,演說技巧,增加自己的自信心。」Brian道。

5

Brian更表示,這個改變並不是大會要求參加者作出的,因為在DFC活動過程中學生擁有主導權,指導員只會引導他們,故事都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是他們的自我提升。

詠芝亦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變大膽了。「之前我很少答問題,不太夠膽在公開場合發言;參加DFC之後,因為多了機會向別人分享,膽量就練成了。」

而翺旻媽媽說,兒子一向都有很多想法,但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或目標,但是參加DFC活動之後,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走的方向,很清晰,也有了更創新的思考,推動創意,變得更活躍和更懂得表達自己。

最後問到會否繼續參加DFC的活動,詠芝表示已有初步構思:「我們一直做的剩菜回收都是到街市收集蔬菜,日後希望向超市招手,因為聽說會有人翻垃圾桶找超市棄掉的蔬果,因此希望向超市回收大量被浪費的剩菜,轉送低下階層人士,相信會很有幫助。」

第九屆澳門創意行動挑戰賽的報名現正進行,9月15日截止,更多詳情可瀏覽Design For Change Macau的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ForChangeMacau/
或網站:https://www.dfcworld.com/Home/home?cname=Macau

採訪及撰文: L. W. Flora
攝影:Alex Chan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