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一宗關於變性人能否結婚的官司落幕,終審法院最終判決變性人有權以新性別結婚,有人形容這次的判決是「所有女性的勝利」。這件事令我想起1999年的Boys Don’t Cry。

Boys Don’t Cry(港譯:《男孩別哭》或《沒哭聲的抉擇》)是一部1999年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是Kimberly Peirce。這部電影是根據1993年在美國中部Nebraska的小鎮Lincoln City發生的一宗姦殺案改編而成,擔演女主角Teena Brandon 的是Hilary Swank,她的演出令她獲得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第57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同時此片還獲得歐洲多個影展的獎項。

現實生活中,Teena Brandon 在生物意義上是一位女性,但她自我認知是一位男性,由於她無法得到別人或家人的認同,所以移居到附近的小鎮Falls City並化名為Brandon Teena,以男性的身份展開新的生活。在那裡她認識了一班新朋友,並和當地女孩Lana Tisdel戀愛。後來她的性別被識破,Lana的前男友和死黨殘忍地強姦並殺害了她。

Brandon的故事當時成為雜誌及報章的熱話,1998年被拍成紀錄片《The Brandon Teena Story》在同性戀電影節上放映,但普遍評價略為沉悶泛味。Kimberly Peirce的《男孩別哭》則採用了劇情片的手法,以Brandon作為故事的第一身,為每個角色加入性格及感情描寫,嘗試讓觀眾從Brandon的角度去感受他內心的掙扎、不幸及無奈。編劇在對白中沒有加入陳腔濫調的大道理,而是編寫一個身份特殊的人如何尋找愛及家庭的故事,通過這個過程去探討自由、勇氣、自我身份的肯定和女性地位,我認為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之處。其次值得留意是電影配樂運用了大量西部牛仔風格的插曲,例如電影名稱源自The Cure樂隊的同名歌曲Boys Don’t Cry,此歌的翻唱版本也出現在電影中。

在欣賞這部電影之前,我勸讀者要先理解同性戀者與變性人的分別。影片中Brandon有好幾次被問到“你是不是同性戀者?”他回答說:“不是。”同性戀者是自我認知為女性,而喜歡的同是女性。但在Brandon的自我認知,他是男性,只是身體性徵為女性,所以站在他的角度,應該是要交女朋友。但從外界看,擁有女性身體的他,被認定為同性戀者。

導演亦透過部分劇情,反映了當時美國在光鮮亮麗外表下的另一個黑暗面,例如美國中部小鎮的落後及荒涼,女性在司法制度下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兇手在得知Brandon的真實性別後的反應則顯示了很多落後地區仍然存在大男人主義,得知自己被一個女性打敗(與Lana交往)後,利用「不能忍受欺騙」作為藉口,強暴Brandon以彰顯男性與女性的明顯差異,以暴力去提升男性在力量上的優越感。其實這種自信心低落、排除異已、歧視、不能接受失敗的思想才是這宗慘劇的原兇。

比較和分類可以說是人類創造出來傷害自己的產物,人類通過各式各樣的比較進行分類,富有/貧窮,成功/失敗,上流社會/低下階層,我們早已習慣對被分類的人套上傳統固有的行為模式,女性就應該結婚生仔,就應該賢良淑德,只要有某人意圖跳出固有模式,就會被衛道之士視為異端,將之批評或攻擊。性別和膚色打從我們出生就是無從選擇的分類,現今這個貌似開放文明的世界,藏在骨子裡的封閉與保守其實根深蒂固得驚人。幸好香港的這宗訴訟,提醒我要重新思考,我們著重的應該是每個人獨立的權利和自由,而不是著重於性別、膚色、身份或地位的分類。

兒童繪本《你很特別》述說微美克人會互相給予貼紙,做得好會得到金色貼紙,反之就貼灰點點,當不受歡迎的胖哥,拜訪木匠伊萊時,這段話改變了胖哥的想法:「當你在乎貼紙的時候,貼紙才會貼得住。你愈相信我的愛,就愈不會在乎他們的貼紙了。」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