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多謝各位讀者對上一篇文章的支持,皇子既開心又感動。如果各位睇完《男孩別哭》後,有思考到任何議題,歡迎留言及討論。

今次跟大家分享一部朋友介紹的電影,“Being John Malkovich”(港譯:《玩謝麥高維治》,國內譯: 《傀儡人生》),個人覺得國內的譯名更為適合電影主題。導演Spike Jonze於1999年推出的電影,但我覺得編劇Charlie Kaufman更是這部電影成功的最大功臣,其作品不合常理卻大受好評,多次入圍大型影視獎項的最佳原創劇本獎或改編劇本獎,其他作品有《何必偏偏玩謝我》及《無痛失戀》等。

劇情講述男主角發現辦公室有條秘密通道,原來是通往John Malkovich (著名演員) 的腦袋,感受他的一切,後來到他能夠控制John Malkovich的身體,事情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能因為其天馬行空和不合常理的橋段,有人形容此片是一部CULT片。我並不甚認同,因為其內含的人性及價值觀其實甚為複雜及具討論價值,因此我建議讀者放下邏輯思維和常理推斷,欣賞此電影時嘗試代入角色身份去思考,才能體會箇中的玩味。

如果有一日,有人問你 “Want to be someone else?”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答 “yes”。而答yes的人基本上等於親口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至少對於現狀是不滿意的,例如覺得自己外表不夠好看,工作不順利,不夠富有。基於這個潛藏意識,才會衍生 “成為另一個人” 的想法,電影就是在此前提下應運而生,再探討不同慾念的人在面對這個機會時的各種做法。

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只有三個,男女主角及女配角,分別象徵三種人。男主角Craig由John Cusack 飾演,身份設定為生活潦倒、被埋沒才華,缺乏靈魂伴侶的失敗者,而當他 “成為另一個人” 後,新身份能同時填補以上缺失,為他帶來的光環、金錢及愛情,令他難以自拔,願意放棄原有身份。似乎已經擁有全世界,但深藏內心的他其實是痛苦的,因為別人欣賞的其實並不是他自己,這個角色可以比喻為沒有自我,所做一切只為迎合大眾口味的人。

女主角Lotte由Cmeron Diaz飾演,對自己生活尚算滿意,但曾經 “成為另一個人” 後,發現原來以往的認知都是錯的,通過新身份得到的不是名利,而是認清自我。此角色可謂跟男主角恰好相反,她比喻的人是了解自已真正想要得到的,並有勇氣去追求的人。

女配角Maxine是最特別的一位,在發現有辦法 “成為另一個人” 後,她是唯一一個沒有意圖變身的人,從而顯示她樂於現狀及了解自我需求。但另一方面,無論是Craig或Lotte,只要你走進John Malkovich後我都喜歡。這個比喻就像是一個喜歡有錢人的女人,我不管你是什麼人,只要你有錢我就喜歡。閱讀至此,你可能覺得這部電影的角色都較為負面,幸好,劇情發展經過一輪洗禮後,還給他們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

而劇中另一個關鍵角色是男配角Dr. Lester,早早已知道變身的方法,而且是靜待機會準備來一個 “永久變身”,而最後的結果令我覺得這是一部帶有邪惡思想的電影。導演這樣的安排,似乎想把 “成為別人” 或 “做自己” 的選擇,留待觀眾自己衡量及思考,不過皇子就對結局有點不是味兒。

其實戲中亦有探討一些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例如男主角的才華,要變身後才能得到賞識,就是諷刺社會大眾 “先敬羅衣後敬人” 的心態;J.M., Inc的生意能夠發展迅速,表達普羅大眾對 “成為別人” 的慾望有多強烈,而且都喜歡窺探別人私隱;當John Malkovich走進自己身體後,看到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時候,則表達時下很多人過度自我,每每眼中只有自己的心理狀況;不同性別的人進入John Malkovich則有探討潛藏性取向的意味。

編劇Charlie Kaufman在對白及角色身份也下了很多功夫及隱喻,例如男主角是一個木偶師,男主角看電視時說:「擁有意識,是可怕的詛咒」,一隻有 “身為黑猩猩無力感” 心理病的猩猩,Craig對Maxine解釋木偶是 “see what they see and feel what they feel ”,女主角教鸚鵡說的話後來竟然自己派上用場都顯得相當諷刺。這部電影我會建議讀者欣賞兩次,第一次欣賞劇情,第二次留意對白,因為這部電影能討論的地方實在太多。

大概而言,我認為導演想透過一個荒誕無稽的故事,反映現代人對自我身份認知模糊的精況,現實社會中很多人根本從未認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或真正需要什麼,但經常輕易說出”如果我是他就好了”。

最後,送各位讀者一句說話 “人總是羨慕自己所沒有的,然而那沒有的,卻不一定是你能勝任自在的”。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