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原創音樂的領頭羊寥寥可數,佰家音樂算得上元祖級,而創立人之一姜偉靖 (阿姜),早在圈內顯露頭角。但老實講,長久以來澳門流行曲未算家傳戶曉,所以問到阿姜的代表作,他自己也當堂結舌﹕「很慚愧沒有一些繪炙人口的作品,只能拿首 Jingle 來自我介紹。」
Jingle 是順口溜式的短曲,常用於商業宣傳,鏗鏘易記,旋律簡單,是一個以音符作鉺的鉤子,聲音入耳,即令人攝入某個品牌或者產品的聯想。
阿姜想介紹的,是一家本地大型超級市場的 Jingle,走入任一間連鎖店,都總不絶於耳,所以阿姜稍稍哼唱,在場的人都說,腦內已經叮噹有聲自動延續。
「初時或者大家覺得聽到煩,但當漸漸成為集體回憶,KOL拍片惡搞,又有本地音樂人或樂隊 cover,我開始敢拿起勇氣,告訴大家是我的作品。」走入本地酒店、超市、百貨,耳熟能詳的旋律,隨時有一支半首出自阿姜的琴鍵。
這是一種另類的集體回憶,未必登堂,卻總是入室。就好像大朵快頤之前,傳統上總得先有幾碟開胃小嚼,例如酸薑、蕎頭、咸花生。。。餐前小碟一定不是主角,甚至從不被寫進菜單,但這些甜甜酸酸,或帶點辣而不嗆的剌激,卻擔當迎賓的第一箸,開荒轆轆饑腸,為隨後啟動一席豐盛拉上帷幕。
一首Jingle,開胃得來低調。
無樂不成父子band
對音樂的喜愛,源自於擔任業餘歌手的爸爸。
「回到家,老豆不是在聽歌就是唱歌,我記得第一部聽歌用的 Cassette 機也是偷他的。」如此,栽培兒子繼承父志也合理不過。但有趣的是,父親酷愛音樂之至,已經到離不開咪高鋒的程度,所以從沒有阿姜展歌喉的份。
阿姜說父親沒有刻意栽培,開始彈琴,也不過因為家裡巧有一座,卻因為配合父親的表演,也一頭栽進了音樂。「以前屋企人要看電視,廣告時段我就衝去練琴,直至劇集又開始阿媽叫停。」停? 栽進了,又哪停得了?
90年代英國的樂隊文化令人嚮往,但在當年的華人社會,「夾 band」容易讓長輩聯想起不良少年,於是他的音樂舞台停留在「正經」的校園合唱團和演奏室。直至高中到倫敦求學,離鄉別井,阿姜笑說再沒包袱﹕「受氣氛影響,又反正沒人認識,於是厚臉皮起來,聽到音樂,就主動上前問東問西。」阿姜很快跟當地同學組成樂隊,甚至出過兩張唱片。
誰都可能說走就走 覺醒要夠薑
當大學生年少輕狂地揮霍著青春,同樣年紀的阿姜卻遇上生離死別。
一位兒時好友,遠在澳門突然離逝。「形單隻影在外國求學已經夠無助,就連朋友的喪禮都無法出席,那時我簡直崩潰,我需要療傷。」
原本在英國修讀電腦,前景光明,一個說走就走,頓時嚇壞父母,亦無可避免面對諸多家庭朋友的阻力,但他用一句通通嗆回去﹕「You only live once!」完全釋放的「辛辣」,一下嗆到周圍防不勝防的人,但他豁出去了。
別人眼中不負責任的休學,才真正是學會對生命負責任的一課。
黃昏映照夕陽 終點重疊起點
帶著傷痛和「反叛」的污名回澳,不久爸爸罹癌,阿姜走入人生極低潮。
同年,澳門經歷沙士,城市也正值創傷。遊客絶跡,面對現實衝擊,沒有自主反抗就沒有出路,於是澳門辦起「黃昏音樂會」,嘗試將時代最低點扭轉成起步點。那時開始,阿姜每逢週末踏上台板,龍環葡韻露天廣場中央,自然光包圍的圓環舞台,阿姜說﹕「這是我在澳門音樂事業的起點。」
而爸爸,總是在固定時間安坐台下最前排,擔當忠實聽眾。「他嘴硬,口裡說想我回去讀書,心裡不知多開心。」如今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阿姜說﹕「父母好簡單,怎會不希望子女做到想做的事?」父母只是眼見自由的風浪太過高急,牽絆的表達又往往辭不達意。幸好,兩個時代的阿姜有音樂連結,於是太陽下,父子達成了契合與和解。
文創的啟蒙時期
黃昏音樂會上認識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港澳朋友,他把握每個工作機會,承接演出、錄音、音樂專案甚至項目監製,在建立事業和陪伴臨終家人的同步開展中,走過艱難但深刻的階段。
黃昏過後又見日出,澳門迎來旅遊業蓬勃發展,霎時多了音樂上的商業機會,阿姜坦言收入不俗。但從扔掉課本,背對既定人生規劃那天起,他的目標就不再但求裹腹了。 同時,他在香港出了一張大碟,並在推動澳門的原創音樂上不遺餘力,獲得一些大家熟知如「至愛新聽力」的獎項,可謂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阿姜決定再走出去,加入了一家租售專業音樂設備的美國上市公司,業務環球。老闆是居在南美洲的猶太人,因為賞識,短時間將他從不過負責展示器材和製作音樂的崗位,躍升到看管多國業務。
他開始周遊列國,每月去到亞洲地區的不同展會,偶爾飛往美國或歐洲國家出席培訓和會議。接觸亞洲娛樂事業網絡 ,認識了影視、音樂、電視等工業的人脈和概念,這是開展文創事業的海綿吸收期,從純粹的音樂人,到走入音樂產業,他學到外國的企業文化、管理系統和品牌策略。
Band仔變賭仔
從樂手到音樂製作人,再而直入音樂產業,聽起來一路平順。但說到事業如日方中的高潮位,阿姜話鋒一 轉,要分享一個秘密。
德州撲克是一種博彩遊戲,講求技巧,心理、策略、數學分析一一影響勝算,但多種因素最終還需結合運氣機率,是鬥智鬥力的體育項目?可能是,但賭博成份也無可否認,因此,德州撲克定位含糊,尤其在當時不流行這玩意的澳門,他坦言好難向人解釋,甚至擔心被定性為「死賭仔」,直到今日,依然吞吐。
成為德州撲克的職業選手並無不妥,近年甚至有觸目的正規競賽,聲名顯赫的大有人在,但阿姜十分坦白,自己是跌入了沉迷的程度,更要命的是﹕「我沒有想過做專業選手,只想賺錢。」
他自稱純粹「玩家」,本著一些在外國跟朋友精練回來的技巧,加上曾經全球遊走於商業展演,接觸不同國家文化的人,訓練出一套他口中的系統﹕「記得當時十五分鐘見一個客,這回是百慕達人,接著便是烏拉圭人。」於是習得如何從表情閱讀心情,坐上撲克桌前大派用場。
歐美高手如雲,阿姜未必擁有優勢,但當時德州撲克在澳門才是萌芽階段,很少經驗玩家,所以他形容自己就好像賭池裡面的一條鯊魚,易有斬獲。「坦白講每日起床只想著賺多少錢,有時更玩到通頂。」於是三年來,他日以繼夜守在五張撲克前面,為大額注碼的起落沉迷且瘋狂。
賭仔講心不講金
那幾年,相反於坊間賭徒千金散盡的故事,金錢是他最大的進帳。但除此以外呢? 「每日都在追逐金錢的遊戲裡面,再打大一點,想賺多一點,一千萬、兩千萬、一億…」跟錢打交道,卻變成被錢的慾望追著打。
對於一個二十來歲的初創青年來說,這顯現不只是金錢上的賭博,更大的注碼,是前途。當時聘了十來人,公司漸入佳境,更適逢引進光影投射技術,成為難得一間跟博企合作大型娛樂項目的本地製作公司。工作機會增加,問題卻出來了。打撲克佔用大部分時間,令阿姜分身不暇,他知道是時候作出選擇﹕「我問自己,是不是要為了賺錢,將整個人生押注在五張啤牌上。」亦考慮到身邊賣力的員工﹕「一班同事跟我搵食,我卻只『瞓身』在撲克,實在太自私。」他很清楚,在「搏殺之年」再玩下去,就一輩子了。
於是他毅然淡出了 cash game (現金桌),而只保留實力在 tournament game(比賽),甚至成為第一位贏得澳門盃撲克錦標賽的澳門人 。比賽雖不致富,但對他往後致力的文創產業之路,提供了關於冷靜攻守、智勇出謀的鍛鍊。
於是,他決定自律地專注事業,試圖活出多一點意義﹕「是自我救贖,也是想回饋社會。」
加「姜」「衝」 文創熱辣提鮮
「當時澳門說要發展文創產業,剛好我又在這個領域打拼了一段日子,覺得可以出一分力,有點貢獻。」所以他開始在不同領域嘗試,策展和活動製作方面成績不俗,公司飛快擴充。
於是他著意連結社會的本地文創項目,一下子開出了縱橫戰線﹕「試過才可能成功,不試永遠不可能。」
姜「衝」走「衝」
多番「夠薑」的探路和闖關攻勢,卻因為一個新領悟煞停了。
對阿姜的急轉直下,同事通通摸不著頭腦﹕「他們問我為什麼『跌晒watt』,什麼都不做。」但阿姜笑笑比喻,莎士比亞也曾經消失七年,他回應得不以為然。
什麼都不做,源於發現,不可能什麼都做。「再落手落腳就不可能有新思維了。撲克自己打,音樂自己彈。在公司,我的影子亦太強。」拼命上陣,卻從沒有隔觀局面,認清自己。
接著,是三年退隱般的沉澱。
轉態亦非了無痕跡,回想他曾多番擔任音樂策劃,例如成為樂隊刃記 、Catalyser、歌手兼藝術家百強的經理人,也從事過音樂策展、出版、活動等支援工作。相比成就自己,從中他發現,自己更擅長成就他人,從當年樂於為爸爸伴奏,便見端倪。多年後,當再被加勉一個極具使命感的身份,作為人父,抽離工作的三年,他陪伴自己的小苗成長,想必這段親子時光,啟發了一種孕育傳承的盼望,讓阿姜從早年努力讓自己閃亮,進而想成為映照他人臉上的舞台光。
加了「姜」變成「微辣」
跟文產基金合作成立孵化中心,實現年青人的文創專案,是他「復出」後的首要目標。這是重要一步,因為今日粉絲已達八百萬的 本土網上娛樂平台「微辣」,正是當年重點邀請進駐的對象。
阿姜口中的『咩料』,不是懷疑招搖撞騙,而是奇怪他們的創作怎麼思如泉湧,他形容簡直是個無底洞﹕「表面是一群有空就拍拍片的年輕人,但我相信 more than that,他們可以進化。」
當時迪士尼成功收購 Creative Studio,阿姜看到國際趨向,預測影片分享平台是觸手可及的未來,他更看好KOL市場,但始終是新概念,澳門更加從沒有這門產業,所以洽談半年一直膠著。直至這群「後生仔」的一趟考察旅程,他們在 Yahoo 台灣分部印證了久前一直討論,卻未敢付諸實行的憶測和大膽想法。
「六毫子一回來,我們就傾成了合作。」阿姜有著龐大的野心,要將原初一班「後生仔」的玩意,發展成為一個新產業 。
底氣不夠就永遠逃不出熱鍋
等同百樂需要千里馬,微辣需要阿姜,這無可否定。但反過來,在於當時的阿姜﹕「微辣亦是我的孤注一擲。」
賭權開放後,文創發展順水推舟經歷小陽春。阿姜在機遇中多線拓荒,小有成績,但隨後大環境經濟受挫,澳門的博彩和旅遊收入大幅回落,文創產業首當其衝,亦將阿姜擊落至事業谷底。他只得結束一部份由盈轉虧的公司,甚至多年同事和戰友都要無奈離開。歷經洪水般的衝擊,把他悉心栽培的都幾近洗清,水退之後頹坦敗瓦,但留下來仔細挖掘,也殘留肥沃的智慧養份。
曾經,經營文創都是艱難,等到小城資源豐盛,就久旱逢甘霖一樣拼命開荒,卻未及慢下來探究當初艱難的根性原因;直至踏入不景氣,底層問題又再顯露無遺,阿姜才頹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立在風頭浪尖而不自知,一句總結﹕「我底氣不夠。」文創界太受外環境起伏影響,如是一跌,他總跌得最傷、最快、也最痛。
可有可無的搬運工
過去一直專注服務,試過為商業或公共機構策辦各種藝術項目,也製作過大大小小的特色活動,項目可以有聲有色,但他卻又一語中的,點出了這種營運模式底下的永恆硬傷﹕「賭場廁所不可以沒有紙巾,但可以不辦活動。」或者再狠話一點,就算繼續辦活動,也可以不再找你辦。他甚至由深信不疑,到思考自己一直追逐的平台和中心目標﹕「這樣底下,我發覺自己永遠只是搬運角色。」
那剛才提到,致勝關鍵的底氣是什麼?
「你知道唐朝第一富商是誰? 」阿姜沒有直接回答,卻反問不相干的歷史問題。「那文藝復興時期,誰最富有? 最有影響力呢?」全場鴉雀無聲。
市場和政策重要,但不可錯失了重心,宏觀來說文創需要扶持,政府可以培養人才,提供資源,但回到最關鍵的行動節點,還是得靠創作本身,而這從來沒有人可以幫忙,所以他說出路是﹕「除了創作,還是不停創作。」
如果一直只有收入,卻沒有文化財產的進帳,則如立危牆。「我沒有自己的IP,所以說底氣不夠。」建立品牌,置入自己的屬性,這是他用了兩個「一定要」去強調的文創方向。然後,他手握拳頭說了句﹕「澳門原創加油!」聲音不大,但每隻字都緊實而清晰,飽含力量。
薑不一定老的辣
知道重要,只因同路出身﹕「經歷低潮、賭錢、公司倒閉什麼都好,有樣東西我從沒離開,就是創作。」阿姜骨子裡就是喜歡創作,甚至以此佈置自己的前半人生。
但微辣的創作,他坦白參與不多﹕「我不夠『後生』,他們比我多點子。」他稱自己退居「backup」角色,甚至覺得更適合自己﹕「嘗試聽人講,聆聽『後生仔』的聲音,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
的確,腳踏實地考慮,沒有資源,創作難成。創意概念令微辣爆紅,但因為一直不吝創作,收支始終未達平衡。微辣靠夢想滾燙起來,卻在現實的涼風之下,逐漸後勁不繼,步入熱辣消退的寒冬。
「姜」的驅寒保暖功效
經歷過差點一蹶不振的衝擊,得出「內容為王,創作主導」的八字真言內在心法;至於外在,也自有部署。
「在香港學到很多,急速成長的不止我,而是整個團隊。」阿姜慶幸早年曾在港澳二地發展音樂事業,經驗和脈絡大派用場。更幸運的是,香港反應的熾熱是他們預料之外﹕「我們的藝人走在街道,香港粉絲會熱情打招呼和請求合照,這對我們來說,是比賺錢更大的推動力。」
鋒芒初露,可惜未站穩一年,香港的社會運動和全球疫情接踵而來,一切部署都被打亂。「去(2020)年3月之後再沒有踏足香港了,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我們成長得更快。」言談中有種壯志未酬的情緒,他停頓了一下﹕「不說回頭話了 ,沒可能活在一個假設之中。」
雖然不了解他們的部署,但疫情帶來宅經濟,於微辣而言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吧? 「業務收入增長很多,公司也因為擴張增聘了30%的員工。」這個答案似乎跟他沒太開懷的表情有點違和。
「可惜只有增長,沒有成長。」他解釋增長只是多了工作機會,內容變化不大;成長卻是突破形式和地域界限,例如之前經常去香港拍攝,跟不同創作人互動和合作,甚至連結當地影視界。現在疫情滯留之下,卻只可以閉門造車。
辣得過癮 微微都可以好滿足
阿姜謙稱沒有做出代表澳門的佳作,但其實在2015年,他就曾創作一首動員力十足的作品,這就是拉丁城區大巡遊的主題曲。
大樂必易,他當時選擇了簡單而又鏗鏘的旋律,讓誰都有能力朗朗上口。不坐錄音室,而是邀請澳門市民聯群結隊到崗頂錄音,他說,希望給這首歌一個靈魂。這也像極微辣可人之處,兩者都將澳門故事用音樂、用影像呈現,例如最近微辣大熱作品「青春快門」,也是透過節目「樹窿音樂會」上收集到的真人真事改編。
「澳門人那種善良、樸素、包容性、人情味,透過網絡 去放大和傳播。微辣做內容之所以成功,因為我們是澳門人,而澳門人的特質,令世界更喜歡我們。」
阿姜也為大樂必易給多一重意義﹕簡單就是快樂。就好似主題曲只用簡單的旋律,成功向世界釋放了一種澳門人特有的快樂氣息。「微辣也想做得貼地,世界不只有高大上,仍有很多人過著普通生活,但平凡和小人物都可以得到快樂。」不要背負什麼偉大盛名,微辣只想成為生活的一點調味。「社會氣氛可能是買名貴手錶、房車… …但快樂也可以是聽一首有感覺的歌,看一段搞笑短片,然後會心微笑。」
勾畫阿姜的人生,可以用三條重要線索﹕音樂、撲克和影片。
閑聊往事,阿姜爸爸業餘鍾愛唱歌之餘,原來正職經營影碟出租店。因利成便,阿姜閱覽群影,電影更成為父子倆聯絡感情的另一媒介﹕「我敢說,我是微辣裡面看過最多電影的人。」所以對影音製作產業別具慧眼,也是從小早有預備。
「話說回來,賭錢這回事也是源自爸爸,我細細個已經跟他一起玩十三張、鋤大弟。」沒有追源溯流,好像從未發現,這父子倆原來一直扣連得如此緊密,不止血脈,還有各自的生命推進。
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望子成龍,沒有苦心栽培,也沒有嚴肅教誨,一切那麼自然而然,傳承在父子日常之間。這之間不離迷茫,但不失遼闊,阿姜於是青出於藍。他實現了自己的夢,這也是他和爸爸兩代人的夢。現在,他又去為另一代人實現他們的夢,而當然,這也是阿姜自己的夢。
這對阿姜父子 band,都是既不嗆鼻也不搶眼的薄薑片。微微辣,若隱若現地提味,調和出一盤美餚佳饌。微微辣,足以泡杯暖身薑茶,驅走冬夜寒氣,還一朝神清氣爽。
採訪:哈皮因、伯頓、皮朋
撰文:哈皮因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Sam Lok
剪輯:皮朋
場地支持:澳門美高梅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