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進入哪間學校,想選讀甚麼科系,想應徵哪份工作
這些對於我們這一代極其普通的平常事
卻在半個世紀前
是一個奢侈的夢想
還記得小學畢業後,你曾經想過甚麼?
進入中學了,感覺急不及待要變成大人,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
要交很多很多朋友,製造很多回憶
比起小學課程好像難很多,不知道應不應付得來
正當我們很平常地煩惱這些事的時候
第一代《合利銅鐵》創立者梁均先生,卻是已經在忙於打鐵、焊接、加工等工作

時代不允許選擇,特別是以當時的時勢
學歷不高的梁均先生,只可靠自己雙手拿著唯一的生計工具「鐵槌」 一下一下地砸出不同的手工製品
默默艱苦地為人生目標進發
我們的筆,就是他的槌
我們的紙,就是他的鐵
我們在做作業,他在做焊接
一切一切,只為了三個字「使‧命‧感」


甚麼是打鐵?
感覺就是電視劇裏那些彪形大漢坦著上胸粗獷地一敲一打著一把寶劍
這就是我們最初的刻板印象
但事實上,在商業社會中打鐵業一般可分為小型的如熔爐倒模
還有現在已轉為主要內容的板金工序,製作出平時我們用來做蛋糕的烘焙用品
而大至一間酒店或餐廳內整個廚房每一個爐頭、每一張枱櫃、甚至凍櫃以及吸排氣系統等大型工具
都是可透過打鐵由人手以金屬加工製造出來

早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
隨著國家政策開放,勞動人口上升,開放國內經濟市場
澳門打鐵業可說走上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尤其是97年期間,《合利銅鐵》還承接了一項當時價值200萬美金 (約一千五萬澳門幣) 的工程
負責在塞班島的酒店及餐廳內進行廚房工程
而當時塞班島處於開發階段,工程規模之大在澳門業界十分罕見,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最鼎盛的時期,在第二代及第三代負責人共同努力經營下
《合利銅鐵》除了自設超過2萬呎的生產工廠之外,還擁有四間舖位,數十名員工……
要說想當年威水的事跡,在業界真的要數也數不完
照理一間過百年的傳統工業老字號,講求手藝和經驗,應該會隨著歲月規模越做越大
但為何時至今日,卻慢慢走上「夕陽行業」的宿命呢?


當時入行僅得18歲,現接手《合利銅鐡》,並為項目經理及第三代負責人之一的梁煒業 (James) 坦言
「現時澳門的鋼鐵加工業市場仍然有發展空間,但偏偏本地企業卻苦無機會參與。」
James解釋雖然澳門政府的政策有規定要求本地企業參與各項工程的報價
但實際上大部份大型工程都「唔輪到」真正的澳門本土公司做
尤其是近年本澳多間國際大型酒店的工程
只因為投資者覺得澳門的水平「未夠班」,本地薑沒有足夠亮眼的「經驗」,不足以信任
很多時候就會判給其他在澳註冊不久的國際集團
例如部分外資大企業在澳門註冊後,在法律層面上已變成了澳門公司,因而能按照規定承接相關工程
但實際上,過去幾年澳門高速的發展,本應可以直接推動到各個相關行業
然而,這個行頭就是一環扣一環
明明這塊餅是越來越大,但澳門人卻「無份食」
有,也最多只能夠吃到「餅屑」

因此,真正的本地薑就在這樣不被信任、不被支持的情況下不斷重覆這個過程
結果大大小小的工程完成了
澳門變成了一個華麗的城市

本地薑就算遇上這麼多不公平的對待,但他們依然在這個環境堅持了幾十年
「沒有發展本行的環境,都會想繼續努力
更何況其實明明澳門是有前景的,那為甚麼不努力呢?」
當James在訴說這段話時,「恨鐵不成鋼」這五個字,全然地寫在臉上
不是想單單訴說任何抱怨和不滿
只是正因為深愛著這個地方,深愛著澳門這個根這個家,深愛著自己的手藝,希望能被人重視和尊重
所以才更想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


James抱著既期待又渴求的心情說著
政府有政策,就應該要全面檢討落實
市場擴大不要緊
競爭者增加亦不要緊
最重要是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一同競爭
但現實上現時絶大部份承接本澳大型工程的公司非完全出自本土的公司
著實讓人期望政府可確保本土中小企業的參與度
既然要求了澳門本地公司報價,也應該適當地給予澳門本土企業機會
讓這個擂台能公正地「以質素較量,以技術分勝負」

「我們由爺爺年代開始做鐵,其後由我爸爸 (梁榮堅) 及二叔 (梁榮海) 的第二代共同接手、現時已傳到我的第三代,我甚至可以大膽地講無論做鐵的手藝和工程項目的經驗,我哋絕對不輸別人!」
看著James訴說這句話時的眼神和他默默努力的員工身上
可以完完全全感受到這份驕傲
三代人的經營,過百年的歷史,這是對自己的手藝投入過多少熱誠,多少努力,付出過多少汗水,才可以鍊成的自豪
你也許無法想像得到,在一個如此艱辛的路途上,他們是怎樣咬著牙關走過來
正因為他們也想和這個社會一同進步一同成長
所以才會如此懇切地希望有所改變
誠然,在商業的角度考量
每件工程每個決定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相互影響,背後牽涉龐大的利益及人際網絡
需求者和供應者,本來就站在全然不同的立場上
有很多考量,是旁人無從得知
在反映現象和等待改善空間的同時,也只能繼續不斷向前走
澳門現時各個夕陽行業,就是面臨著同一個境況
所幸是,只要有部份投資者仍是澳門本地人,就會盡可能都讓本地企業參與
因為他們知道,澳門缺的不是水準和技術,缺的只是一個公平發揮的機會
因此James都心懷感動地感激這一眾願意支持澳門本土事業的人及業界一班老行家
事實上他的訂單也就絕大部分來自澳門人的企業
也許正是有他們多年來不斷支持,才可以讓已走到黃昏的行業
還能在狹窄的空間生存,令這個傳統手藝至今仍能堅持下去的原因

「不單止我們打鐵業,無論任何一個行業,如果身為澳門人都唔捍衛本土的企業,不出十年內我們也可能會慢慢跟隨時代消失」
想當年他們單純因為是家族事業,所以不得不繼承這個手藝
看上去會弄得雙手骯髒充滿汗水的職業
自己做過知道辛苦,當然也不想今時今日的下一代接手
加上機會多了,學識多了,也想兒女可以享受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面臨在下一個世代的承接,James坦言也未能想到那麼遠
因為實在是一件蘊含著很多牽涉的抉擇
但如果前景是明朗,那麼人手方面要去延續就絕對不是問題
只是如果一直處於困境,久久也看不到轉機,總會有無法支撐的一天
所以現在這一代還能努力的時候,就先好好處理目前的事


就算經歷過這麼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但至少還是靠自己雙手,為下一代打拼了一輩子
現在能帶給他們幸福的生活,可以讓他們獲得選擇的自由
也是完成了重要的使命,付出了最無私的愛
所以他也只希望,在若干年後,可以和子子孫孫驕傲地說:
「這間過百年的傳統老字號,是爺爺一直努力傳承下來的!」
一個平凡但不簡單的故事,承載了多少個澳門人的共同回憶
縱使有千萬個不滿的理由,但我們最終還是留下來了
有些人努力過活
或許為的就是成就一些事情
讓這個世界記得自己來過

在起初構思《合利銅鐵》的故事,會很擔憂一個我們看似不陌生,但實際一點也不熟悉的題材,會否能夠呈現到「澳門」以及「故事」這兩個重要的元素,但在聽著他們訴說過去的每一幕場景,都彷彿能感受到他們所經歷過的驕傲和磨練。我們總是對社會日新月異的快速改變感到無奈,誠然又有多少個現今的創業者能夠像上一代人一樣願意專心一致全情投入自己的事業當中,這樣對自己創造出來的手藝那份熱誠和愛,似乎是現今這個世代所最為缺少的,讀完這個故事,希望也能在你心中綻出一抹悸動的煙火。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