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說,澳門人就是不夠專業,可是澳門人自有可取的地方,就是甚麼都會一點,就算當不成「專才」,也可以來個中規中矩的「全才」。而在數十年前的澳門,沒有十八般武藝想要養起一頭家絕非易事。這班勤奮的「老澳門」當中,亦不乏佼佼者,六、七十年代的澳門,更曾經出現特色小食鼎足三立的威風局面,分別是:新馬路的香蕉糕、賣草地的豆沙餅,以及本期的主角——白鴿巢的雞蛋球老字號「澤賢記」。


初來乍到  小試牛刀

澤賢記的創辦人張澤賢伯伯今年已經九十六歲,是《一百個澳門人的故事》受訪者中最年長的一位。張伯伯雖然年事已高,但對過去發生的事卻記憶猶新。時光倒留到張伯伯還是少年張澤賢的日子:少年時代隻身來澳,舉目無親的張澤賢只得設法讓自己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生存下來,可幸他天資聰穎,有許多不同的點子,初來澳便到離島的港灣捉小魚,再放在廢棄的燈泡裏養着,變成可愛的小魚缸拿去賣,生意挺不錯的。亦是從那時開始,這位年輕人便萌生了「打工不如做東」的念頭。

一九四四年,二十出頭的張澤賢存到一點資本,便買起了模具、推起了木頭車擺攤做生意,賣的就是雞蛋球——雞蛋球其實就是雞蛋仔的前身,同是以蛋漿為主要材料,但外型較大,像個乒乓球般。當年張澤賢向賣模具的人請教了雞蛋球的做法,回家自己鑽研了一下蛋漿的配方,就開設「澤賢記」做生意了,甚有「臨陣磨槍」的瀟灑氣概。

一試難忘  千里飄香

年輕人就是有拼搏精神,加上好學又聰明,張澤賢的雞蛋球很快便賣得皆知巷聞,每次一推出木頭車擺攤,雞蛋球的香氣便傳千里,立時吸引一班食客乖乖排隊等候。張伯伯的老伴,與他一起奮鬥大半生的張太太憶述:「我們的雞蛋球可受歡迎了,當時一整塊的雞蛋球共三十個,要價三毛錢,這可是買四個有餡料麵包的價錢!」聽到這裏,筆者也不禁輕歎這雞蛋球賣得挺貴的,笑說每天賣數十塊雞蛋球就能賺不少錢了,誰知張伯伯慢悠悠地說:「一般人買不起一整塊的,我就只好剪開雞蛋球『散裝』售賣。」說來可愛,張伯伯既有自己定價的堅持,又有方便客人的變通。

雞蛋球的生意雖然火紅,但遠遠不足以供應張澤賢、其妻子及四名兒女的生活所需,於是甚有生意頭腦的他便尋思着要開設「分店」──說是分店,可能說「車隊」更為合適。眼見較年長的孩子又乖巧又願意幫忙,張澤賢便一咬牙將業務擴張,一口氣經營四台木頭車生意。每天先和妻子及兩個女兒一同把兩台木頭車推往白鴿巢公園前地放好,兩個女兒在這邊開始做準備,張澤賢和妻子轉身又在那邊把另外兩台木頭車推過來,一家人兵分四路做生意。當然,雞蛋球的攤檔,必定由張澤賢親自坐陣!

其餘的木頭車上面賣的還有香煙、涼果,以及自家醃製的酸菜。夏天還會賣汽水、涼粉等小食;入冬便會將做雞蛋球的爐子換掉,改成炒栗子,同樣風味十足。只是不曉得有此習慣的遊客想在冬天時重拾雞蛋球的美味,就「球」之不得了!張澤賢更多次笑稱最幸福的「食客」,大概就是從小就幫她一起賣雞蛋球的長女,因為她總是乘着幫忙之便,順手就拈兩、三顆雞蛋球來吃。張澤賢已年過半百的長女聽到先時一臉靦腆,除後又有感而發地說:「真不曉得為何老爸做的雞蛋球那麼好吃,那種味道每天吃都不會膩!」

吃喝玩樂  應有盡有

張澤賢是個非常有創意和創造力的人,面對生活的難處總有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除了按季節推出不同食品外,他更有一手絕活──自學了不少雜技。年輕時他除了擺攤,還不時收到工人康樂館的雜技表演邀請。他的拿手好戲不少,比如邊抽煙邊走鋼索,以及用嘴巴噴出火焰等,聽得筆者噴噴稱奇。試問有誰想到一位在路邊賣雞蛋球的師傅,還是個雜技高手呢?

也正因為這些演出機會,令張澤賢又想到一門生意:除了吃喝之外,最吸引人的便是娛樂了!那何不將「吃喝玩樂」都集於自家門前?這豈不是今時今日澳門許多綜合娛樂場的經營之道嗎?要是張澤賢晚生個數十年,說不定就成了某大娛樂場的管理層了!

1972年李小龍在白鴿巢取景拍攝《精武門》時,剛好就拍到「澤賢記」!(紅圈者)

說到做到的張澤賢馬上開始構思,深明不可能一邊賣雞蛋球、一邊耍雜技,於是他腦筋一轉,想出了個創新的「撞瓶」遊戲。原理很簡單,就是把兩個玻璃汽水瓶分別用繩子吊在半空中,兩個瓶子間隔着一段距離,來玩的人要抓着一個瓶子往另一個瓶子推,要是瓶子剛好相撞就能得到玩遊戲費用七倍的獎金!新奇又刺激,獎金又吸引,自然招徠一大批客人,就連澳葡時代的警務人員路過也忍不住要挑戰一番。不過說來有趣,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人挑戰成功,但每當有客人抱怨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時,張澤賢就會馬上一顯身手,來個百發百中。筆者追問這個遊戲的秘訣,一臉和藹的老人竟笑呵呵地說:「秘密。」一旁的兒孫們都擺擺手說:「這是我們家的最高機密,連我們都不知道呢!」聽說真正的高手都會留一手,原來是真的。

「澤」善固執  賢者無敵

張伯伯這輩子幾乎都是在白鴿巢一帶渡過,但原來數十年前的白鴿巢並非像今天的般閒暇恬靜,而是個龍蛇混雜的地方,人們來自三山五嶽,不時會有小混混出現。要帶着妻小在此地安然生活,靠的除了是膽識,當然還有真本事。

憑真材實料的食物吸引食客;憑真正創新玩意吸引玩家。張澤賢每步走來都不容易,但每步都走得特別踏實,因為他堅信實實在在做人、努努力力做事就不會招惹麻煩,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後來生意漸好,張澤賢就常叫在他攤檔附近流連的少年小混混幫忙做跑腿,運送冷藏飲料用的冰塊甚麼的,然後再給他們一些工錢。問張伯伯當時這樣做是否想回饋社會,他坦言沒想這麼多,只是眼見十多歲的少年終日在街上遊手好閒,但如果給他們幹一點實事,他們見自己有作為,就沒那麼多心思和時間想要幹壞事了。幹實事和壞事原來只是一絲之差!也許就是年少步入社會,吃過不少苦頭,張伯伯深明適時扶助人一把的重要。

問到當年有沒有想過搬往別處做生意,張伯伯果斷地搖搖頭,指着頭上的大樹說:「就跟這棵樹一樣,根就在這兒。」原來數十年前十號颱風吹襲後,白鴿巢前地的樹全都被吹倒,夏天烈日當空下沒樹蔭遮陽,擺起攤來絕對是件苦不堪言的事。於是當時張伯伯便與妻子商量過,最後又一咬牙花了整整六十元請園丁幫忙買下並移植這棵樹。當年園丁的月薪才七十元,所以要價六十元還真是一筆巨款了。這棵樹就和張伯伯一樣,並非生於此地,但都扎根於此地。

最大成就  四代同堂

雖不是樣樣精通,但勝在各樣都懂。張伯伯就是這樣由一台木頭車做到四台木頭車;又由一個人起家到四代人同堂──他靠着自己一雙手為整個家族撐起一片天!問一直陪伴在側的張太太,這麼多年來既要照顧家庭、又要輔助丈夫的生意辛苦嗎?張太太七情上面地說:「可辛苦呢!辛苦到不得了!真是從年初一忙到年三十都幾乎沒休息。我快要生最小的孩子時還掛心家裏和生意的事,想再打點一下才去醫院,誰知趕到醫院時孩子的頭都已經開始出來了,護士一看就把我罵個狗血淋頭,哈哈……」

聽到張太太朗聲大笑,相信張伯伯和她這輩子,有太多的辛酸是不足為外人道,但又相信他們現在每每回想,片段都由辛酸變甜蜜。說到孩子,張伯伯忽然舉起大拇指看着筆者:「我由一個人打拼到現在四代同堂,也算是挺不錯吧?」

看來勞碌一生,張伯伯始終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並非做出美味的雞蛋球、玩出驚人的雜技,而是和妻子養育了兒孫滿堂。說到兒孫,張伯伯的其中一個孫子就想將雞蛋球發揚光大,讓大家都一嚐祖父那種雞蛋球的美味,一種值得存留下來的味道。對於孫兒想製作雞蛋球,張伯伯嘴上雖沒說甚麼,卻又難掩手藝後繼有人的喜悅。也許就像澳門是張伯伯的根一樣,雞蛋球就是這個家族心中的根。

這次的訪問有十幾位受訪者的家人陪伴左右,整個採訪過程既像參與家庭聚會般溫馨,又像看一齣高潮迭起的電影般精彩──聽張伯伯講他的生平經歷,令人驚喜不斷,可是他卻一直都非常淡定自若,每每以一副從容的樣子告訴筆者「生活就是這樣」。這種對生命的透徹認識、對生活的深度了解,是歲月給予這位勤勞一生的長者的珍貴禮物。筆者他日老許,願也能有這份歲月的睿智。

採訪及撰文:Bee Wu
攝影:十月
設計:Sam Lok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