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情況下,父母輩熱愛音樂,但奈何各種的原因未能學習,會把這份寄托置放在下一代的身上。而生於澳門,現為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以及香港管弦樂團﹙簡稱:「港樂」﹚駐團指揮的廖國敏,雖然他的父母對音樂相當熱枕,家裡有不少古典音樂的錄音帶,但沒有刻意讓廖國敏學習音樂,卻就在偶然的機會下,讓廖國敏點燃了「音樂之火」,而這把音樂之火也成就了他對音樂的追求和投入。

 

他的「第一次」

「我記得是4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到當時仍為『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去聽音樂會(編註:表現的團體是「澳門樂團」前身),那時要爬上長長的樓梯。」廖國敏回想「第一次」正式接觸音樂,他記憶猶新:「那天晚上的觀眾大部分為外國人,應是葡萄牙人或土生葡人,樂團的成員也大部分不是華人的面孔,我被那位指揮的動作深深吸引著,整晚我也很安靜,連當晚所演奏的樂曲也仍記得是哪一首。」廖國敏的媽媽也相當驚訝,沒想到本想帶兒子「見識」一下,分享她喜歡的音樂,兒子便立刻愛上。  

五歲聖誕前夕在家練琴

就這樣,廖國敏的媽媽開始讓他學習音樂,而最「大路」的當然是學鋼琴,而在12歲那年當得悉學校成立管樂團之際,廖國敏是第一位報名參加的學生,「我很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在台上演出的感覺,所以難得有這機會沒想太多便報名。」廖國敏回憶說,而後來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立,他也是首幾位報名的積極份子,直到這青春矇懂時期的他,並沒有太多的去了解指揮是甚麼一回事。  

當然,作為父母,一方面對於小孩在這階段已有這樣的目標感到欣慰,但同時也會擔心修讀音樂後未來的出路,然而,廖國敏的堅定讓媽媽也放手一搏,她說:「你真的很喜歡音樂,但不要後悔。」  

 

沒有後悔的一心一意

就這樣,中學畢業的廖國敏到了香港演藝學院升學,修讀古典音樂(鋼琴),因其為鄰近地區擁有最系統化的音樂院系之一,但他並沒有立下遠大的目標要成立音樂家,只一心以「音樂」作為他的專業,只是認為這樣離他的夢想接近了一步。  

這是廖國敏對藝術的一個領悟。所以,對他來說,能做的就是專心一意勇往直前,所以他回憶在香港的求學階段可說是廢寢忘餐,每天都「守」在琴房練習,中間只是吃幾塊麵包,往往練琴到凌晨二三時。再者,看著其他同學不少在進入學院前已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在起步線上已走前了一步,廖國敏認為既然如此就更應將勤補拙。而且因為他是一位充滿好奇心和愛挑戰的人,他訴說自己就像一塊海綿,想爭取吸收最多,所以透過主動提出幫忙其他同學做伴奏,借此能對其他同學演奏的樂器增長知識。  

 

我要成為指揮

畢業後不少同學選擇了作為老師教導學生,而廖國敏卻沒有對此感興趣,他想升學而向音樂的夢想再走近一步,天道酬勤,他獲得了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獎學金,這一次,他感到與其他同學之間的距離更遠,競爭也更大,但與此同事,學院集合了全球的音樂精英在一起,成為了同行、朋友、夥伴,畢業後,他想向更高的層次進發,成為指揮。

這一次他再次打給媽媽跟與她說,媽媽回覆說:「就繼續行吧!你已這般大了,就去做自己喜歡的。」25歲那年,廖國敏來到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修讀,可以說,這音樂學院的收生要求較全球頂尖的哈佛大學更高,前者收生率只有4%,而哈佛是6%。整個學院只有4位(該學院是4年制,即一級只有一位是指揮專業的學生),全校80名學生能配上160位老師,這樣的師資比例可謂全球僅有。  

在美國求學期間,學校的氛圍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老師們都以單對單的教學模式為主,學校鼓勵學生想學甚麼都可,學校提供支援,猶如個人訂製的課程,甚至是入學當年的新生禮物,就是在敞大的音樂室內任選喜歡的樂器拿回家使用。在這樣的優越學習環境下,廖國敏抓緊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盡情」涉獵感興趣的音樂領域。

直到這裡,總讓人覺得廖國敏的音樂之路是相當的暢順,喜歡音樂,加上努力,獲得回報取得獎學金,在全球頂尖的音樂學府進修,理應畢業後便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最成功的一刻後可能是最低潮的瞬間

廖國敏輕輕道出:「很多unexpected, 很多挫折!」畢業後曾找到費城近郊一個小型管弦樂團的指揮工作,但在排練前一個星期,樂團因金融海嘯破產了。其後更是處處碰壁,一方面經濟環境並不理想,另一方面在招聘上也不免存在一些不成文的族裔考量。  

在2009年畢業至2014年期間,他寄出上百封的求職電郵,到過不同的樂團應試,而就在這漫長的「等待」階段,廖國敏選擇不斷去增值自己,「我去了意大利,上午學意大利文;下午學烹飪。他也到波士頓的學校深造指揮課程。」同時,在這期間他收到香港和美國學團的邀請而擔任項目性的工作,也有應邀參加比賽和音樂會,工作不是排得滿滿的,但他把興趣和學習填滿了「等待」的空間。  

 

疫下成果

2014年可謂迎來廖國敏的轉淚點,他獲「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聘為全職助理指揮,成為樂團史上首位駐團華人指揮,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史雲蘭諾夫指揮大賽一舉勇奪亞軍(冠軍從缺)、觀眾大獎及樂團大獎三個獎項,音樂才華享譽國際,讓當時才33歲的他已在歐美闖出名堂。

廖個敏深明,要讓學團認識自己,需要慢慢的累積,透過一次、二次、三次的應邀和合作,提握好每一次得來不易的機會,才能獲得信心與信任。而他與「港樂」的結緣,也就是多次合作後的成果。

他坦言:「自2009年開始便有跟港樂一起演出,但最初是鋼琴獨奏,因為新冠疫情,其音樂總監未能按時履新,期間與港樂合作了多場的音樂會。」磨合、扶持再到信任的建立,這種無形的默契和無間合作讓廖國敏獲得邀請成為駐團指揮。在疫情3年內,廖國敏隔離了超過180天,他回想:「疫情前日程排得滿滿的,還記得當時正在法國演出,接著便知即將會封城,接續飛到俄羅斯演出,當時也知這可能是短期內最後一場音樂會,不少觀眾更哭了出來,結束後趕上最後一班機飛到台灣,但那音樂會後因疫情取消了。」  

台灣是亞洲地區最早在疫情中恢復文藝活動,2020年6月廖國敏便在台灣擔任了「疫後」的一個音樂會指揮,接續港樂在「疫後」的第一場音樂會,也是由廖國敏擔任指揮。而對藝術家來說,他們怎也沒料到,百年以未有「閂門」的音樂場館,會因這一次的疫情改變了。

 

學習並不為了當刻的用處

除了是音樂,廖個敏的興趣相當多樣化,也有點意想不到,他喜歡十分動態的潛水、騎馬,還有打哥爾夫球和烹飪,他說:「每一項興趣其實都能給予自己不同的啟發,不論是對音樂的理解,又或是對指揮的工作,帶來沒想過的幫助。」他舉例說騎馬的眼望前方,原來對他指揮工作的眼神交流和協作是有幫助,而在潛水的過程中,在水底下感受自身的渺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是美妙的體驗和絕佳的減壓方法。  

他同時引用了Steve Jobs 的一句名句 ”You cannot connect dots looking forward, but you can connect dots looking backwards” 作說明。  

當問及廖國敏形容自己最大的優點,他說:「永不放棄!」確是,雖然我們看來廖國敏是天之驕子,但對比當時入讀演藝學院的同學,他自覺水平有差距,在世界級的音樂學院學習,他也感覺與其他同學的距離,但這不礙他的鬥志,因為他「不相信做不到」,所以保持了好學之心,燃燒了奮發之志。

 

遊子回歸

雖然這位遊子有多年的歲月在外地渡過,但對於澳門這個出生地,有著特別的感情,他的不少回憶,還有他到過的第一場音樂會,這一切都在澳門發生,所以他希望能回饋澳門。除了現為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外,作為少時的第一批成員,近年他不時回澳反饋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以專業知識指導青年樂手,提升他們的演奏水平。   近年在澳門,大家對於音樂的發展有了更大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人投身音樂行業。  

他回想家人沒有強迫他學習音樂,而是讓參與音樂會,欣賞藝術成為一項親子活動,而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更要有「預了失敗」的「打算」,因為失敗了如何能「企番起身」更為重要。同時,也不要擔心跟著別人的步伐。

他回到總結藝術的一個有趣點:「藝術好玩,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充滿了刺激和不確定性,沒有一條固定的路徑去行,是要由自己開創的。」

 

對音樂毫無專業認識,甚至可說是一竅不通的我,本來充滿著一些的坦忑不安,但與他的對談,沒有高深莫測的隱藏,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就是聽著他訴說故事,問著他有趣的經歷,因為他就是如斯的欣然坦盪,充滿信心但不自負,天賦洋溢但更重視勤勉,因此,他的碩果就是從天份和勤奮之間開拓「走出來」的!

 

 

採訪:伯頓、Diana
撰文:伯頓
攝影:拾月 Photography
設計:皮朋

 

場地鳴謝:澳門四季酒店.曉亭

最後修改日期: 2024 年 1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