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復日的繁忙都市生活中,每天都遇到不同的問題,有時會感到一份無力感,在這個無限的宇宙中,人就是這麼的渺小,那麼憑我們的力量又可以做到甚麼呢?不過,原來改變也未必是想像中的困難,只要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把想法轉為改變的動力, 而且可以從你我身邊的小朋友開始,正所謂 “孩子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只要跟自己說 “Yes, I Can” ,相信自己的能力,改變還有什麼可怕呢?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 (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 提供了一個讓你可以實現改變計劃的平台,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 (DFC)” 起源於印度,由Kiran Bir Sethi一手創辦,在她教育自己的孩子過程中,發現了現時教育制度的不足之處,不單抹殺孩子的創意及能力,更忽略了鼓勵孩子作多方面均衡發展,因此,她決心要為教育作出改變,她設計了一套新穎的活動教育方法,並漸漸由家庭教育,發展成為一間以 “我做得到” 作為教學理念的學校,這就是DFC的雛型。她於2009年正式設計了DFC這個活動,讓孩子相信他們每個都可以是英雄,並已有能力改造世界。活動推出後,全球各國都一致讚賞並大受歡迎,至今,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行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DFC)” ,並成功感染了超過2,500萬個孩子。
今期ZA誌找了澳門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DFC)” 的總監Wednas做專訪,她是一個懷抱着熱誠跟夢想的八十後女生,為何她會有這想法在澳門舉辦這個活動呢?她回憶說:“2010年在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介紹台灣DFC的報導,覺得很有趣和有意義,當時剛好轉換了新的工作,時間較為彈性,心想能為社會‘做多一點事情” ,因此Wednas便在澳門發起DFC,由最初的 “三人行” 開始,跟印度那邊聯繫,取得相關的資料,也聯繫在大中華區已起步的台灣 (因台灣已出版了一些材料的中文譯本,可作適當修改而在澳門運用) ,再不斷招攬志同道合的朋友,就這樣開始籌備第一屆的DFC。
由於Wednas本身是澳門崇新文化協會的成員,而 “崇新” 意旨崇尚創新,跟DFC的意念很吻合,故一拍即合,起步初期DFC能在申請場地、資助、人力等得到該協會的支持。而在最初第一年Wednas也決定先舉辦一個 “示範賽” 測試 “水溫” ,聯繫了她的母校嘉諾撒聖心中學和澳門紅十字會舉辦,共有9組參加。 “因為是 ‘示範賽’ ,我們在年齡上沒有跟隨印度那邊設定在9至14歲,最小年齡的參與組別是幼高班,最大是大學二年級,想不到原來小至5歲的小朋友其實也提出很多我們意想不到,且能實行的創意行動計劃,她們提出的就是如何讓低年級的小朋友不再在龜池丟垃圾,她們除了繪畫了海報外,還組織了巡邏隊呢!”
那說到這裡,究竟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DFC)” 是甚麼來的?它跟一般的教學方法又有甚麼不同呢?
簡單來說,DFC包括4個步驟,第一個是 “Feel感受” ,讓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觀察生活上潛在的問題或想達成的願望,接着便是 “Imagine想像” ,就提出的問題或願望想出解決、改善或達成的創新方法,下一步便是 “Do實行” ,給參與者用一星期來實行他們的設想,最後便是 “Share分享” ,把故事分享給身邊的人和全世界。
Wednas補充說: “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可謂各適其適,就好像之前提到在幼稚園高班的小朋友所提出的保護龜池。” 而在活動過程中也不是小朋友自己毫無方向去做的,每組參與者需要有一個指導員, “一般以學校名義參與的會是學校的老師擔任,而自由組隊的也有一些是父母擔當這角色,而指導員的作用是協助孩子們找出 ‘核心問題’ ,讓他們想出更好方法,同時,也可在項目進行中,若發現實行的方法與目標有所偏離時給予意見和指導。” Wednas解釋說。
而在 “Do實行”的過程中,DFC會要求參賽隊伍記錄實踐的情況,可以是文字的報告、PowerPoint又或是影片。雖然 “Share分享” 是最後的一步,也看似不甚重要,但卻不能低估其重要性。Wednas告訴說: “透過與外地DFC的交流,讓參與者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一些生活/社會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給他們大開眼界,另一方面,也讓澳門學生的創意可以給其他地方帶來經驗或啓示。例如我們曾到台灣交流,帶了其中一組澳門的高小學生,他們因覺得學校的洗手間很髒,便透過話劇、遊戲、製作指示標語、問卷調查、巡視等多個方法讓同學們有所改變,而為了那次交流他們更用心地把話劇改為國語版本呢!”
我們不要小覷孩子們的能力,通過這個創意行動挑戰賽,它確實改變了我們身邊的一些人與事。 “今年其中一組參加者研究廚餘問題,透過訪問同學、老師、校長、工友及餐廳經理了解有關廚餘的情況,並觀察及促使在校午膳的同學把食物食光。他們發現為何在街市內有部分的廚餘機未充分使用,便寫信給民政總署反映意見,同時透過這活動更促成一間酒店的餐廳經理願意購買一部廚餘機。” Wednas不無驚嘆地說。
一直以來,學習成績總容易讓人作標籤,成績好也就是成就感的標誌,特別是現今多數人都有着凡事都要 “贏在起跑線” 的念頭,Wednas強調說: “參加挑戰賽的孩子不一定是成績優異的,而我們所設立的獎項也不以可作比較高低為目的,獎項均以特色性為導向,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們能培養擁有 ‘同理心’ ,品德教育和全人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為貫徹這目標,我們也設想明年的比賽不單是得獎的學生可到外地交流,沒有得獎的參與者也獲得到外交流的同等機會。”
其實DFC這活動不單是能讓孩子們發揮創意及潛能,增強自信和關心社會,建立 “我做得到” 的信心,對於籌劃者又或孩子們的父母和身邊的人,其實也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Wednas坦誠告知原來她曾是一個欠缺自信心和創意能力較低的人, “透過籌劃這活動,我幫助了不少學生建立自信和發揮創意,我在這期間也慢慢強化了自己的自信心和 ‘引發’ 潛藏的創意能力。” 而另一位 “攪手” Brian也說: “我跟Wednas同樣是IT人,慣了用 ‘左腦’ ,但因為參與了這活動,需要處理很多不同的 ‘任務’ 解決問題,不得不多使用 ‘右腦’ 發揮創意,試着不單單從 ‘技術’ 角度解決問題,參與DFC對我來說就是學習的過程。” 當然,從孩子做起的這些 “小事情” ,也會不知不覺給他們的父母和身邊的人起着影響,所謂 “身教於行” ,孩子們能把目標付諸實行,關心身邊事,改善社會,也就正正給予我們 “大人” 一個 “行動的啓示” 。
下一年2014年的 “孩子創意行動挑戰賽(DFC)” 將於1月接受報名,今年的參賽年齡有所調整,為6至17歲,讓更多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和青年人可以參與其中,以 “小行動” 改變 “大世界” ,大家也齊來親身體會一下改變的力量!詳細資料可瀏覽http://www.dfcworld.com/macau或Facebook專頁
各位《ZA誌》讀者,如你們發現了澳門的一些新鮮事又或奇人奇事想跟大家分享,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下一期的封面可能就是你的故事!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