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給你的形象是甚麼?是一位很型格的專業人士用幾筆勾勒一件時尚的衣服?又或在一個 “公仔” 面前左堆右疊;鉸剪鏠針 “手起刀落” 把原來毫不起眼的布料變成潮流服飾?在澳門,做時裝設計師能是正職的工作嗎?澳門的時裝設計師也有他們的品牌嗎?

9月19日至10月18日聯興藝文社區舉辦Chic-aholic in the Visual Land 時尚造型展,7位本地時裝設計師分別為八個不同的主題進行創作,配上不同的服飾、造型及場境,並邀請本地藝能界人士擔任模特兒,拍攝成系列時尚造型照,輯錄及印製成攝影集作慈善義賣,所得收益將不扣除成本全數撥捐予“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

ZA誌今期便率先與三位參與這活動的本地時裝設計師訪談,了解這活動的構想和目的,並窺探這行業在澳門的 “生存之道”。

20150906-AM4A9104
三位受訪的澳門時裝設計師:(左起) T. Wan, San, Erica
受訪者品牌簡介
SanZ I C S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綜合設計,2007-2008年修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時裝設計及製作文憑課程,於2009年至2012年獲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邀請加入MaConsef時裝設計孵化計劃。San於2009年創立Z I C S,設計師從黑灰白的世界中,發掘具實驗味道的主題,設計出中性型格的服裝系列,探索不對稱及層次的可能性。
T. WanAXOXYXOXST. Wan畢業於澳門生產力科技轉移中心時裝設計文憑課程,與另外兩位設計師於2013年共同開設匿服裝工作室,並於同年成立ANONYMOUS品牌,於2015年品牌更名為AXOXYXOXS。“AXOXYXOXS” 象徵着不被標籤的一群人;不受傳統的框限,嚮往自由,追求獨立和夢想。設計著重細節和原創性,同時強調配搭及實穿性。
EricaTHUJAErica熱愛思考創作,對紙樣製作、服裝裁剪尤其感興趣,2010年修讀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時裝設計及製作文憑課程,與另一設計師Carlos於2013年成立服裝品牌“THUJA”並設立工作室。“THUJA” 崇尚由時裝元素所引發的婚紗設計,品牌函蓋禮服、婚紗、時裝、舞台服飾等整體造型及服裝設計服務。

在這次時尚造型展共涉及4個不同的品牌,而受訪的3位設計師也各有不同的崗位,Erica負責平面設計;T. Wan負責宣傳和採購;San就是美術指導。我們首先問起San為何會有這造型展的構想,因為這造型展較一般的展覽涉及的範疇和人物更多。

San表示其實他們4個品牌都是聯興藝文社區的租戶,以較優惠的租金租用工作室,而其中一項條件是每年必須策劃一項計劃回饋社會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我可以說是在這藝文社區較耐的一個租戶,曾辦過fashion show或單純時裝的展覽,但今年我想辦得更有規模和突破,於是聯同其他幾位新進駐的設計師合作,展示時裝設計師除了對fashion有一些 ‘優勢’ 外,在造型和美感也有其特殊能力,並結合化妝、攝影、展覽、藝能界等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這造型展,也希望透過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為社會出一分力。” San補充“不是辦完一個活動便這樣結束,而是希望能做點更具體實質的東西回饋社會。”

而在眾多的社服機構中,為何與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合作?Erica表示 “其實該會一直有舉辦與藝術相關的展覽,也有辦視覺藝術的活動予會員參加,覺得與這些展覽具有關聯性,於是便與該會合作。”

20150906-AM4A9088

這次的造型展與本澳藝能界不同界別的人士合作,有歌手、舞台劇演員、音樂人、主持等,而設計師會按各藝人的工作性質、身型和性格特質等設計不同的主題和造型,事實上,這造型展於上一年便啟動策劃,而具體的籌備工作則在今年5月開始。

T. Wan負責的是舞台劇演員嚴小惠,他說:“看過她的演出覺得她的造型偏向可愛、活潑,而因為是演員的關係我覺得她可試着很不一樣的造型。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挺嚴肅的造型給她,也切合我們品牌傾向中性的路線。” 由可愛轉變成中性相信對小惠來說是一個十分突破的轉變,而T. Wan在背後的一個意念是想讓人們思考有時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其實跟事情的真實很不一樣,需要關注更深層次的影響,而他的作品部份用了較粗糙的物料製作衣飾,表達存在着人們没有留意的事實。

San負責的是歌手羅家豪,他說:“嘉豪的衣著給人很重的現代感,且他的figure很好,而他個人也對服裝要求很高,因此我在設計上,除保持他一貫的 ‘型格’ 外,加入了新東方的元素 (日本、中國、越南等衣著設計特色),在現代中散發一點傳統的氣息。”

至於Erica,她為藝人程文政設計的形象以電影《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為藍本,Erica表示她很喜歡這套電影,大學時修讀心理學也有以這套戲作課堂分享,“這次可說是想拍出 ‘澳門版發條橙’ 的感覺,電影中男主角十分反叛,透過自身的經歷慢慢尋回人生的意義,正好程文政剛結婚踏入人生的另一個新階段,因此在衣服的設計上以英倫不羈風為基調,加入不對稱的設計,並把劇中一些相關的場景元素加入在服裝內,並化了一個畫上 ‘齒輪’ 的妝。” 從《發條橙》的造型,Erica期望表達在社會中有一些 ”unspoken order”,“看似文明的社會其實也有很多難以理解,卻又一直存在甚至是流行的規律”。

除了這次的活動,相信讀者更希望了解澳門的時裝設計師究竟是怎樣從事這行業?其工作條件和環境又是如何?

三位的設計之路同樣是由生產地力暨科技轉移中心 (CPTTM) 的 “時裝設計及製作文憑課程” 開始,當中,San是三位中最早畢業的一位 (2008年),但畢業時澳門的時裝設計可謂仍是萌芽階段,政府也剛開始推動時裝產業,San開始的時候主要是透過參加不同的時裝展作試煉,直至最近1、2年,San認為“也是時候測試一下自己的創作是否有人購買,便決定作少量生產。”然而,較難找到廠家生產自己的創作,澳門的設計師多把目光投向內地和香港。經過一連串的“走訪”工作 (看布料、找廠家、尋找銷售渠道),San決定在香港製造,並規劃以collection的模式推出其設計。

所謂collection,San解釋一般來說一年需要推出2個 (春夏和秋冬),以自己的品牌為例,每個collection大約8-10套,這樣計算一下一年便需要至少推出近20個設計作量產,對於目前仍有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的San來說,要兩邊兼顧最缺乏的便是時間,因此,San的策略便是以壓縮睡眠時間作等價代換。

“我暫時仍很享受兼顧不同範疇的設計工作,因為這有時可相互衝撃帶來新的構想,短時間 (1、2年內) 應該不會作全職考慮。”目前,San的設計除了在其Facebook專頁售賣外,也有在文化局開設的C Shop,以及曾到香港參加Fashion Week和Design Market @PMQ。而為了擴大銷售的對象,San除了推出季度系列外,也試着推出配飾,例如tote bag 及印花頸巾,價格相對較易接受以及能較長期合用。不過San也自言他在行銷的環節上相對較弱,需要多加努力。

Erica 的品牌THUJA以婚紗和禮服為主,在性質上已肯定相對較產量產,而Erica也坦言在澳門是沒有廠家願意幫她們“打版”的,因為量少且款式複雜,而如以collection的模式銷售,成本更是相當高昂。

目前Erica 屬半全職的模式從事時裝設計,平日接一些化妝和平面設計的工作 “幫補”,在策略上她也有參加不少時裝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她表示,“由於澳門市場很小,較難尋找買家作量產,且參加時裝展還需要配襯鞋履和飾物等,但這些因為屬model的尺寸難以重用或銷售,且fashion正正是不斷轉變,過了一季上一季的已‘過時’了。” 為此,Erica也試着設計一些較輕便causal的系列,婚宴與便裝兩系列並進。事實上,也正因澳門的市場細小,除透過Facebook作宣傳外,朋友介紹是最直接的宣傳模式,而學校的表演服飾也是她的“客源”之一。再者,也正因沒有廠接單,Erica的出品均是人手製作,且很大部分是她和她的拍檔“由頭到尾”一手包辦。

三位當中T. Wan是全職投入時裝設計的工作,找了內地的廠家作量產,並在自家網站和淘寶網作銷售,也有在澳門的一些時裝店售賣。T. Wan說:“最初注冊品牌前我們共有不止3位的參與,其後因有不同的原因剩下我們3位,大家也想有一個改變,試着不同的可能性,於是便全職投入時裝設計的行列。”

事實上,CPTTM課程結束後,T. Wan和夥伴們也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在探索,在找廠家和生產的過程中也遇着眾多的困難和陷阱 (如廠家不履行協定等),但總算迎難以上於今年推出2015的春夏系列。

目前,政府也有推出一些補助計劃 (如時裝設計樣版製作補助計劃),而受訪的設計師中也曾入選獲得有關補助,而在每年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 (MIF) 中,也有專門的空間展示澳門的時裝設計,並舉行“澳門服裝節”,然而,對於推動行業的發展,他們又有甚麼的意見?

San認為政府在推廣上可以多下功夫,“我們的產品需要曝光,而除了參與本地的時裝展外,也需要資源對外拓展自身的品牌,單一的品牌較難引起注視和 ‘走出去’,因此,如能聯合本地的數個品牌形成 ‘澳門的設計’,將能較好引起媒體以至買家的注意。”

Erica也補充 “現時澳門大部分的時裝設計師均是獨立營運,專注設計的工作,但對廠家的運作、宣傳等缺乏全面的了解,例如我們難以知悉澳門是否能有廠家可接少量的訂單。” 據了解,如香港設有專門的時裝基金 (非政府),而政府在2015/2016年度預算案上也將投放5億元在未來三年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推動時裝設計。對於受訪的澳門設計師來說,他們並不期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但期昐在實務的操作上能有更多的支援,給予適切的引導和意見。

事實上,澳門的時裝設計起步較遲,面對市場狹小和外地強勁競爭的環境,本地時裝設計師的路並不好走,很多的時候也需採用彈性的“兼顧”策略和靈活變通的營銷技巧以維持“生計”,然而,狹縫中生存或許是澳門眾多新興行業的寫照,而三位受訪時裝設計師的一份熱情和投入也正預視這行業在蛻變中展現其生氣。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