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紋身,大家會想到甚麼?充滿江湖或「古惑仔」的味道?男的圖案是青龍白虎?女的是美艷花朵?當一些朋友驚歎這想法相當落伍之際,大家又有否想過把一個圖案紋在身上銘記在「身」?

紋身或許跟畫畫沒有很大的差異,分別只是畫畫是在畫紙上,紋身是「畫」在身上而已,可是兩者帶來的影響很不一樣,畫紙不喜歡的可以棄掉,但紋身的圖案卻是永久的 (當然現今科技也有方法去掉紋身,或用另一個紋身覆蓋原來的紋身)。

可以說,每個紋身圖案背後都有一個值得紀念的故事,在傍陀大雨的一個晚上,這次我們同時與5位紋身師進行訪問,了解他們如何從事這行業,並成立了澳門紋身藝術協會,同時還與2位顧客分享他們的紋身故事。

20170831-AM4A0614_1
(後:左至右)Shirley, 阿毅, ET, Mary, Baron (前:左至右)Carly, Helen

他們的小故事

Baron是一位素食的紋身師,也是資歷最深的一位,他10幾歲時已經開始喜愛紋身,當時發現澳門能紋身的地方很少,價錢也十分昂貴且欠缺獨特個性,於是他便開始尋找如何「學師」,並認識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互相學習取經,而他也就是這樣與另一位紋身師Helen相遇相知。

Helen當時便是與Baron跟同一位的老師學習,她回想2012年時想在澳門學習紋身,但相當困難,因澳門是沒有人教授的,後來憑著堅持才在外地找到一位老師,不過,Helen和Baron都表示,因不是學徒制的關係,其實也只能從觀察中學習,多看參考書和實例,老師不會教授很具體的知識和技巧。後來在澳門Helen開設了個人的工作室,「但只有我一個人有時會感到孤獨,也欠缺一些推動力。」Helen 剖白,因此,結識了Baron後就與他和幾位志趣相投的紋身師一起合作開設紋身工作室。

訪問當中有一位個子比較高大的Mary 先生,沒錯,他的「真名」是Mary,Mary十分喜歡滑板和街頭文化,中學時期已「心思思」想在身上紋身,而他的第一個紋身正是玩滑板認識的一位菲律賓朋友在「家裡」替他完成的。及後Mary到台灣升學修讀藝術,在當地朋友的介紹和指導下更為了解紋身文化,並開始「動手」紋身。

正是在台灣讀書讓他相識了同樣在台灣讀書的好友ET先生,並介紹了給Baron認識,ET在台灣修讀藝術相關的課程,是一名設計師,喜歡聽重金屬音樂,同時也擅長畫畫。在大半年前他開始學習紋身,是最新加入的紋身師,而Baron可以說是他們兩位的前輩,大家相互學習切磋。

此外,這次訪問還有一位「小女生」,剛畢業出來就以紋身師作為第一份全職工作的Carly, 她在兩年前對紋身產生興趣,她了解到紋身的圖案不單是過往流行的「複雜」圖案,還有很多較細緻和清新的圖案,她個人十分喜歡這些圖案,除了能在自身紋上外,也很想學習紋身讓自己的作品在其他人身上「留存」,於是立志成為紋身師。

同時,除了紋身師之外,我們還訪問了兩位顧客:阿毅和Shirley,跟我們分享「被紋身」的感受。

成為紋身師的條件是?

在一般人的角度,紋身的圖案都是「複雜」和「有難度」的,是否需要有繪畫的基礎才能成為紋身師?或最好擁有設計的觸覺?原來,這些技術的要素在他們看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認為「堅持」才是最關鍵。「堅持於自己的設計,堅持於自己的意念以及堅持不停的進步」是他們的總結。因為在成為紋身師的過程中,必然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有的可能對自身設計的圖案不喜歡,有的是人們對紋身固有的刻板印象,需要堅持於自己的設計。

還有一點相信是很多紋身師也遇到的情況,就是家人的反對。Carly的第一份全職工作便是紋身師,而一般人對紋身這行業了解不多,或有刻板的負面印象,可以想像她面對多大的反對聲音,但也正是這樣,她需要堅持,讓家人看到她的用心和認真。

美感這回事是很主觀的,且紋身是一輩子的事,並成為身體的一部份,因此紋身師必須堅持練習,提升自身的技藝,讓紋身像藝術品一樣可以供人去欣賞,讓客人滿意成為恆久的紀念也就是紋身師滿足感的泉源。另外,還有一點是原則的堅持,正因為紋身在身上是一輩子的事情,紋上甚麼的圖案必須認真考慮,作為紋身師,需要給客人適當的意見,甚麼可以替客人紋,甚麼是不可以的。客人可以提供風格,紋身師再跟客人設計一個合適他們的圖案,因總不能隨便找一個網上的圖案去紋,「跟別人撞紋身其實跟撞衫是同一樣的概念,相信沒有人喜歡的」他們異口同聲說。

紋身圖案多樣化,「想點都得?」

雖然他們幾位不接受隨意找一個網上的圖案作紋身,但其實紋身的圖案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和不同的風格,最重要還是要想清楚自身喜歡的風格是甚麼。正如Helen介紹,他們5位在紋身圖案上各有同的風格,「Baron的風格是點陣圖、中文書法;Mary的是寫實跟素描;ET是插畫、英文書法;Carly是小清新和較小型的圖案;而我的風格是歐美、傳統及Old School的簡單線條和顏色。」

「而不同的圖案大小,細緻度及不同的部位所需的時間也會不一樣,但我們建議每次紋身時間不超過4小時,因皮膚會收緊,體溫會降低,所以有些複雜的圖案可能需要分幾次進行,如相同部位需等一個月讓皮膚復原後方可進行下一次的紋身。」Helen解釋。

「而不同的圖案大小,細緻度及不同的部位所需的時間也會不一樣,但我們建議每次紋身時間不超過4小時,因皮膚會收緊,體溫會降低,所以有些複雜的圖案可能需要分幾次進行,如相同部位需等一個月讓皮膚復原後方可進行下一次的紋身。」Helen解釋。

如果想紋身,流程是?

Baron告知現時光顧的客人大多為本地人,年齡約20至30歲。而本次受訪的其中一位客人阿毅從事設計的工作,他回憶說:「其實大學的時候已想過紋身,但因為想不到紋上甚麼,所以一直遲疑著,直到在工作的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Baron,拿了他的咭片但擱在一旁一段時間後,搬公司執拾的時候讓他看到Baron的咭片,便重燃紋身的念頭,與Baron溝通後決定紋上兩個中文字——『嚴己』作自勉。」

而據他了解,「一般人都不會貿貿然走到店裡說要紋身,會先透過電郵或 Facebook 查詢,預先搜尋一下有甚麼自己偏愛的風格及主題,以及想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進行紋身,過程中很容易會想跟紋身師說要紋上跟某某某一樣的圖案或者紋上網上找到的圖案。」

當然,在這情況下紋身師會「出手」,Baron表示必須讓客人了解這是一生在身上的圖案,而他是不作圖案的遮蓋 (即以新的圖案去改變或遮蓋原有的圖案)。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客人為何想紋身,某一圖案或文字是否對他/她具有特別的意義。」Helen說。她補充以她為例,如客人想紋上名字她會了解哪是誰的名字?對客人的意義或背後是甚麼樣的故事。

經了解和溝通,紋身師會先畫一個初稿以作不斷的細化,而Helen笑說因為過往曾試過畫了多個「版本」的圖後客人不知所蹤,所以現在確定了客人的風格和意願後也會收取訂金,大約一個多星期後把設計好的圖案給客人看,確定了便替客人進行紋身。事實上,查詢、溝通至正式進行的過程往往是以月計算。

Helen續說:「由於政府暫時並沒有任何的規定或指引,因此我們會提示客人前一天晚上要休息好,準備紋身的位置不可以有傷口,患肝病、糖尿病及孕婦都不適合紋身,紋身前必須吃飽,而我們在正式開始前需要把工具清毒,而紋身針等用品則必須是一次性的,且保持工作室整潔,致力讓客人在健康、衛生和專業環境下進行紋身。」

Shirley 是另一位受訪的客人,她笑說:「其實整個過程並沒有甚麼痛楚,紋身師也一直跟我聊天,又或放音樂、播電影以分散注意力。」

過往不了解紋身,甚至身邊也沒有多少朋友紋身的Shirley,她又如何接觸到紋身並在自己身上紋上獨一的圖案?Shirley的工作是在教育機構中作活動統籌,也是一位素食的積極推動者,在一次網絡電台的訪問中,主持人在結束前突然問起「你如何看年輕人想成為紋身師?」就是這問題讓Shirley在腦海裡對「紋身」有一個想了解更多的衝動,隨著工作上接觸不少年輕人,讓她了解到紋身是一種藝術,只是相對較少人認識,所以她決定透過自身作為對這藝術的支持,希望更多人對其尊重和重視,而作為素食推動者,她決定紋上別具「綠色」意義的文字和圖案。

澳門紋身藝術協會的成立

5位紋身師從事這工作的時間長短不一,對他們來說,讓不同的風格能在這空間共存,一班人可共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已是難得可貴的事情,他們平常更會一起畫畫,交流創作想法。作為一種始終仍是非主流的藝術行為,他們期望時代的變遷,大眾不要給有紋身的人戴上有色眼鏡,也希望大眾能對紋身有更多的了解,並支持紋身作為本地創作的一種。因此,在2016年年底他們成立了澳門紋身藝術協會,正是為了推動澳門本地紋身藝術及創作,作為協會副會長的 Helen 說:「我們希望推廣正確的紋身觀念,並期望普及澳門紋身藝術,團結相關愛好者。」會長 Baron 補充:「未來,我們期望與其他本地或國際上的團體或機構合作舉辦有關藝術的交流、表演、講座、展覽等活動把紋身師連結一起,交流及分享設計心得,共同推動紋身在澳門的發展。」

採訪及撰文:海林、伯頓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翼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