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對於隔岸的台灣,總有美侖美奐的想像,喜歡當地的美食與玩樂、藝術與生活、人文與風景。隨便找個週末在台灣轉一圈,幾乎成為澳門人生活上的營養補充品,到台灣求學的澳門學生年年魚貫而入,亦有些澳門年青人,他們失望於營役和物質化的生活,卻憧憬移民台灣,經營自己的書店、咖啡館、烘焙工房,又或是臨海民宿,過著講究情趣的慢調生活,當然想像過後付諸行動的人或沒有很多,但亦不乏人在。

澳門人想往台灣跑,然而,卻有四個台灣男生,撥開朝他們迎面而來的人潮,選擇一條逆流的路徑,跑進來了澳門。

AM4A8032

台灣男生在澳門

在兩岸政治尚未談得攏的局面,經濟文化的話題尚可以閒話家常,唯獨政治議題百家爭鳴,各有主張。所以,研究政治與公共行政的台灣人致麟,專業領域顯然比較複雜而且競爭激烈,卻依然能轉移陣地,前往澳門的大專院校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除了說明他的學術能力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吸引人遙遙向他招手,予以教席,當中亦見一個打破兩岸尷尬氣氛的友善嘗試。

Kevin在台灣曾經為一家來自香港的大型連鎖化妝品零售公司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拼出了成績成為了店長,掌管店內事無大小的運作。可惜,這間公司雖然光輝一時,甚至業務遍佈亞洲,早幾年卻隨著台灣市場競爭激烈和消費習慣的轉變,台灣業務表現變得疲弱甚至虧損,Kevin有感公司前景令人憂慮,適逢遇到一個待遇不錯的機會,便毅然轉到澳門工作。不久,該公司一如所料退出當地市場,超過二百名員工受到影響,已經離開的Kevin幸好未受波及。現在,Kevin工作於澳門一家奢侈品零售商,主力美容業務,帶領貨品銷售組的百多名美容師。

台灣設計和藝術的土壤豐沃,因而孕育了不少頗有造詣的設計師和藝術家,而在澳門開立品牌設計公司的Sam,就是其中之一。Sam之前在台灣從事產品設計工作,曾經與不少的國際企業合作,累積了經驗,亦從中萌生衝出台灣的念頭。後來輾轉得前輩介紹,來到澳門的設計公司任職,熟識市場後繼而自立門戶,至今創業三年多,公司漸上軌道,亦正積極拓展商界人脈,謀求鄰近地區的發展可能。

國傑跟前三位一樣,因為一個機會而來到澳門,他遇見的機會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浪漫。國傑在台灣的大學攻讀藝術,當時結識了同樣是藝術專業的澳門女生,彼此志趣相投,加上課業上互為學伴,逐漸由同學發展成戀人。畢業後二人商討去留,決定一同遷往澳門定居。如今,當日的女友順理成章變成今日的妻子,國傑雖然要頻繁飛往不同地方辦展覽做創作,留澳時間不多,但家在澳門,亦算是落地生根。為愛情出走,亦不忘為理想奔馳,國傑經過一番努力和嘗試,成為了本地傑出藝術家之一,活躍於繪畫、空間裝置方面的藝術創作,作品時有展出,同時亦從事藝術教育與策劃。

背負著迴異的理由,從同一片土地離開,再不約而同相遇在另一片土地。他鄉遇故知的催化,使本來就熱情的台灣人更快變得熟絡。四個受訪的台灣男生點了啤酒,各自說著自己離家的故事,一個說盡,就眾人一起舉杯相碰,採訪更像舊朋友的聚會。

決定就在一息間

來澳定居之前,致麟算是跟澳門最有緣分,他的博士論文便是以澳門為主題,所以對澳門有過深入的了解,做來澳決定時也不至於資訊缺缺,毫無把握。至於Kevin和國傑,都只是透過一兩次的旅行認識澳門,可謂一知半解;最令人吃驚的還是Sam,之前從未踏足澳門,完全是一無所知,所以對他而言,來澳工作是一個冒險的決定,然而,這也相當符合他作為一個創作人和創業人士的特質,充滿拼搏精神,總是不安現狀,勇於跳出舒適圈,從未知中發掘驚喜和機遇。

走馬看花的旅遊亦不能為真正認識澳門提供很大幫助。Kevin笑說,當時聽聞澳門有工作機會,立即本能地說﹕「我不會賭,也可以嗎?」後來才發現,原來除了博彩,澳門也有周邊行業,像是他從事的零售服務業在澳門近年發展迅猛。

當然,國傑從澳門女生率先感受到「澳門出品」的好,所以他說只用了七天時間做來澳決定,也並不令人驚訝,畢竟大膽隨性才像一個藝術家。使人真正感覺到離愁別緒的,卻是Kevin的經歷,當時聘請他的公司急需人手,Kevin只用了兩天時間做決定和收拾行李,就跑上飛機。說服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向關心自己的身邊人交待,更是一道難題。來澳工作的道路存在太多未知,Kevin當時選擇不讓家人擔心,隱瞞說去了上海公幹,過了三個月的試用期,他才在電話將事實和盤托出。Kevin回想「從上海公幹回來」母親接機,當時母親看著他,然後傻了的臉,他還歷歷在目。

做好一件事可能需要思前想後,落實一件事卻需要一鼓作氣。他們來到澳門的理由各不相同,背景亦大相逕庭,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面對茫茫前路,都有舉手不回的勇氣。

從格格不入走向融入

雖說澳台兩地一衣帶水,兩地人算是往來密切,而且文化互為影響,但生活上或多或少總有差異,所以他們談起甫到澳門,種種的不適應還是存在的。說起當初對很多澳門文化的一頭霧水,他們都禁不住頻頻點頭,例如餐廳沒有供應面紙、有些醬料湯頭的添加需要額外收費、茶餐廳的「碟頭飯」都不配青菜、澳門最高的山原來也不過是幾分鐘的車程。再談到澳門服務的「急速文化」,以及曾經受過的不禮貌對待,他們四個更是有互為理解的激動,說到痛點,放聲大笑。有人說「在台灣被寵壞了」,大家都用力點頭,他們嘴裡所說「麵放上枱快得連湯都飛出來」以及「點菜不能想一想」的急速,終於從一直不被理解的大環境中找到些共鳴。Kevin 是在澳門時間最短的一個,不過是兩年多的光景,算是各方面都還在適應的階段;留澳最長的是國傑,家庭事業都已經構築在澳門,曾經的不適應都成為過去,重提甚至可以談笑風生。

除了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對於異鄉人來說,最大的考驗,可謂如何融入陌生的社會,尤其是在社會連繫緊密的澳門。研究工作相對獨立自主,加上擔任公職需要避免身份尷尬的聚會,這個課題對於致麟來說未是太困擾,反正醉心研究,亦忙於教學的他,總是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可是對於初創的Sam來說,人脈幾乎是成敗關鍵,幸好他是外向和熱愛交際的人。他加入了台商協會,認識了志同道合,都想在澳門商界闖一番事業的台灣人,但他認為要有更寬闊的發展,就不應將自己局限於台灣的圈子,所以即使因為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令他加入其他商會和團體時存在溝通困難,但他仍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希望擴大目光,觸及目前最火紅的「大灣區」。

國傑來澳初期並無人脈資訊,可謂一切從新開始,後來有緣結識了一位澳門雕塑家,惺惺相惜,這位雕塑家後來更成為了他進入澳門藝術界的伯樂。國傑早期在中學擔任美術老師,算是穩定的工作,但卻一直念念不忘藝術創作領域,從沒間斷創作,他積極闖入澳門的藝術圈,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投契,閒時飯聚聊藝術談創作,不亦樂乎。他印象深刻最深刻的是,有次跟一群熱愛藝術的人圍爐烤肉,大家的情緒就好像爐下燒得旺盛的熊熊烈火,一起談本地藝術的發展談得興高采烈,熱血非常,他隨即加入了澳門美術協會和全藝社,且一直是兩會的活躍成員。

致麟、Sam和國傑主要都是獨立工作,後兩位作為初創人士和藝術工作者,雖然都需要拓寬網絡,讓自己的理念和作品得為人知,但跟甚麼人打交道,還是可以隨自己意願決定。Kevin的工作環境卻不然,他服務的公司規模大,而所在的銷售服務範疇是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同事間各有分工之餘亦需緊密合作。Kevin是空降的主管,下面有超過一百名美容師,當中幾乎全是女性,所以同事對自己的信任建立、與女性相處的方法、以及對大團隊的有效管理,都是讓他十分頭痛的環節,他坦言曾經受挫,花了近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將問題逐一擊破,跟同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融洽。

狹縫見青天 探頭看自有生機

曾經很多人說澳門除了賭以外一無所有,甚至城市太小機會有限,就連一些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亦如是想。徧徧當初對澳門毫不熟悉的幾個台灣人,在漸漸相處和摸索之中,越來越發現澳門的生機和發展空間。

AM4A8066

致麟坦言來澳之前,的確曾經有學術封閉的擔心,到親歷其中,方感受到無論是教學自由度,還是研究題材,在澳門都能找到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就如他常常叮囑自己的學生,在澳門現在豐裕的社會條件下,形形色色的學生活動和交流學習機會隨處可見,只要有心學習,就很容易找到優厚的資源,所以更應該把握和珍惜,積極進修自強。

從事藝術創作的國傑,亦認同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資源豐富,在他的經驗,只要想辦藝術活動,基本上都能得到一些幫助。創作空間方面,他有感台灣的藝術發展局限在卡通漫畫,在澳門,卻沒有新潮與落伍的刻板印象,印象派的、中式色、中世紀的,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沒有人會過問,也沒有創作上的包袱。他說「只要有話要講」,這裡就聽到回應﹕「你講吧」,他形容澳門給了他「舞台」。然而,國傑看過台灣的經濟起落,明白所有事物不會永遠向好,所以想把握在澳門「盛世」的時候,盡情把想說的話都說一遍。

Sam亦感到本地人在創業方面有充足的資源,政府提倡文創,扶持相關產業,加上地理位置臨近中國大陸,亦有葡語國家的聯繫,營商環境具有獨特優勢,他將從這些優勢中努力尋找商機。

Kevin明言:「澳門的商機無限,因為地理位置鄰近中國大陸,也是亞洲區的博彩中心(「亞洲版拉斯維加斯」),且台灣目前對大陸旅客仍有較大的限制,整個服務業商圈對比台灣而言,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加上稅制區隔和商品品質認證,澳門的購物環境是有相當的優勢。」然而,他也坦言以服務素質來說,澳門與台灣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他的一個小小目標是希望以台灣服務經驗讓工作團隊的同事在服務上做得更好。(左起)Kevin、Sam、國傑、致麟

一座城之所以偌大,不只在於它有土地容得下多少個人,還在於它有空間容得下多少種人。澳門地理上是彈丸之地,但因著文化共融的歷史基因,使這座小城傳承了海納百川的氣度,逢迎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與事物。包容是澳門欣欣向榮最重要的養分,亦因如此,正如這四位台灣男生在澳門發芽生根的故事,訴說了只要願意上下求索,這裡自有土壤,哪一種生長姿態,都總能滋養出一片桃红柳綠。

從異鄉人的眼中,見到他們把我習以常的東西都甘之如飴,頓然發現,除了羡慕他方的美好幻象,也可以學會把目光拉回觸手可及的真實,對四周投以多一份欣賞和感恩。

採訪:哈皮因、伯頓、Anna、笑皇子
撰文:哈皮因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翼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