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Key Opinion Leader),意思是關鍵意見領袖,是指在社群媒體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通過在不同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興趣、見解和評論,吸引許多人關注和模仿。KOL的崛起改變了品牌營銷的模式,品牌商都積極邀請KOL來為產品代言或試用。
彈丸之地的澳門,本土KOL的影響力或沒法像全國性或國際性的KOL那麼大,但對城市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社會凝聚等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亦不容小覷。他們代表了本地特色,常會分享在地的生活體驗、特產美食、民俗文化等,為外地人介紹澳門獨特的魅力,甚至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而對於想達到小眾群體的品牌而言,KOL頗受青睞,因為他們的受眾通常都是當地人,故能更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直通細分市場。
蘇蘇筆耕十餘年,名聞中、港、澳、台四地,阿Mel 術業有專攻,乃享譽港、澳的知名化妝師,二位都是本澳出眾的KOL,她倆緣何踏進KOL這個領域呢?訪談由此展開。
因為小嫻,所以蘇蘇
「其實我在開始寫文章時,已經結婚並有了兩個孩子。我開始寫Blog 是在2008年,當時張小嫻的網站非常受歡迎,專門給人們寫Blog。我在那裡分享了一些關於帶小孩子去澳門公園玩的經驗。」蘇蘇笑說:「你知道,澳門的公園都是景點,例如二龍喉、加思欄等等。」
蘇蘇續道:「我自己本身好鍾意張小嫻,也喜歡寫作,便決定在她的部落格網站上分享一些關於澳門的旅遊資訊。可能趕上當時澳門的旅遊業蓬勃發展,而當時澳門的blogger 很少,因此我的部落格逐漸受到關注,排名也逐漸上升。」
張小嫻的網站每日都有排名,有二十五位,蘇蘇通常都係佔第二或者第三——第一個一定係張小嫻。
蘇蘇這個名其實都係源於張小嫻。「我的名字其實是Susanna,所以,Blog 最初的名稱是蘇珊娜部落。當時的讀者來自世界各地,我們經常在張的部落格留言,我也經常回覆。」
交談的過程中,可能因為「蘇珊娜」太麻煩,「張小孄開始稱我為蘇蘇,後來,大家都叫我蘇蘇。部落格也由蘇珊娜部落改為蘇蘇的部落。」她說。
蘇蘇的部落逐漸受到關注,開始有公關洽她是否有興趣試用皮膚護理產品——然後分享感受。「我很高興,因為我之前經常看美容雜誌,編輯們都有機會免費試用各種不同品牌的產品,而我自己買的話,是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的。」她開始試用這些產品,接著越來越多的美容產品公關找蘇蘇合作——慢慢就開始了KOL的修行之旅。
由於鲁茂,因此寫作
寫部落格的主題可以隨心所欲,而當時張小嫻的網站每月均會提供一個主題給讀者,例如講關於包包裡的物品等生活上的主題,蘇蘇認為這種寫作方式很有趣。
「由《BEAUTY》開始先搵blogger 的。」蘇蘇回憶,當時香港的記者或品牌認為部落客不夠專業,但後來趨勢開始改變,大家開始使用部落客進行宣傳。「我也開始接受餐廳和旅遊局的邀請——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
透過自己的部落格,蘇蘇開始接受不同品牌的邀請。由於當時澳門並沒有相關的雜誌,「所以我的部落格成為很多人了解澳門的途徑之一。我也因此收到內地網站的邀請,但我並不會全部接受,而是選擇和比較知名的品牌合作。」此為免疲於奔命,蘇蘇一開始就會跟約稿的單位聲明,只能「一文多發」,故而能細水慢流,筆耕屹今。
問及在何時萌生寫作興趣時,蘇蘇提起了她的中學國文老師。
鲁茂——邱子維是一位澳門文人,他鼓勵蘇蘇寫作。「他認為我的文章寫得不錯。我記得在一次公開比賽中,他推薦了我的文章,而我得到了獎項。」在魯茂負責澳門日報的新園地版的時候,他邀請蘇蘇寫文章。然而,「由於我當時有很多興趣和活動,沒有太多時間去投入寫作。」儘管如此,蘇蘇對魯茂評她「文章寫得好好」印象深刻;等時間都對了的時候,她開始喜歡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至今認為:我的寫作比口語表達更加出色。
耽於學習,熱衷share
阿Mel 說,她會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並且查找相關資訊以便更好地分享。「我也會主動分享有趣的東西給朋友,例如雜誌或遊戲等。」她喜歡閱讀不同類型的內容——為甚麼呢?
原來,阿Mel 曾經的工作很閒,「我以前份工好悶啊,即係我悶到可以係每一日八個鐘在『抹枱』、即係我使用mouse 的感覺——就係抹台。」在工作時間裡,她感到很無聊,阿Mel 自言自己是一個喜歡學習新事物的人,身為女性也特別對美容化妝有興趣。有一天,她想學化妝,所以便去了香港學習化妝技巧。
「我在2006年就開始學習一些東西,那時候澳門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很多東西都很新穎。」阿Mel 回憶:「後來我去了香港上課,但是每個星期五晚上要去香港上課,星期六早上還要去上班,所以每次上完課,回家都已經很晚了——我真的是用我的生命來學習。」
之所以可以隨心而學,和生活餘裕息息相關。「當時我已經27歲左右了,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還沒有家庭,也沒有負擔,所以我覺得學習雖然很難,但我真的學到了很多東西。」學習有各種成本,時間不在話下,金錢更是所費不貲。「我甚至為了學習化妝而去了台灣和其他地方,我也試過因學習使自己的銀行戶口只剩四十二元。」阿Mel 坦言。
藉著學習,阿Mel 發現有很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信息和知識,這些不再是道聽塗說,「而是我真正親眼所見的。」她覺得,突然間開啟了新的視野,感覺很驚訝和震撼。然後,導師會問學員:有沒有同學對我們的工作感興趣?但是,這些工作都是沒有薪水的,「可能早上四點鐘就要去Adidas 的show 或其他地方,但實際上可能你要提前一晚在香港住宿,這些都是需要親身體驗的。」阿Mel 二話不說答應。
「你體驗了這些之後,你會很喜歡跟別人分享……」她續道:「過去的十年裡——我覺得我做了化妝之後——很多澳門人的消費模式都起了變化,整個環境和人們的思維也有了一些不同。我覺得:當時我每一次出門——可能澳門以前很少有人化妝——我出門的樣子可能跟現在不一樣,但是會有少少焦點的感覺。」而最直接的結果便是,「朋友們可能會問:我今晚去飲啊——你得唔得閒啊?」
面對接踵而來的化妝邀約,「當時我做這些純粹是出於義務,我還嚇得手都在發抖。但是好吧,我還是嘗試了一下。」阿Mel 笑著說。
勇於實踐,享受挑戰
她認為澳門有一個好處就是,消息很容易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會有人知道。阿Mel 很快就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焦點。「在我眼中,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第一或者什麼的,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多人認識了我。」有點尷尬的是,此時,公司覺得阿Mel 很矚目,但其實,她並沒有收到任何報酬,「他們也不會理會你是否收到報酬,後來就有點進退兩難了……」即使如此,阿Mel 依然繼續分享。
「其實我覺得當時在澳門,雖然有化妝師,但沒有人像我這樣high profile。也許是因為很多人默默耕耘,但沒有宣傳自己做的事情。」阿Mel 繼續分享她的省思:「我去參加show,或者直接說,之前化了一些國際模特嘛,然後我就在Facebook 上分享了一下。反響很大,我覺得那時候,有時候在工作上,也會遇到一些明星,像楊怡、或者其他人——就像我和蘇蘇一樣,可能都會參加一些活動,認識到一些人,有些人會覺得你和明星有近距離接觸——老實說,一開始有點飄飄然,肯定會有這種感覺。」
對阿Mel 來說,除生活變得趣味盎然外,「眼界也變得很不同。」她在Yahoo Blog上發文,分享了工作,分享今天為誰化妝了,今天學習了什麼……作純粹的自我表達。「然後,有品牌開始聯繫我,我以為他們是要找我化妝,沒想到他們想和我見面。我們澳門人比較多用中文,但那封郵件全是英文,感覺有點奇怪。大部分香港PR都使用英文,你會覺得:『嘩,係唔係真?』」會面的地點在八佰伴,因此,阿Mel 排除了會被凶殺的顧慮。
原來,是八佰伴VIP Day 的邀約。「見完面之後,給了我一個驚喜,就是他們希望我當他們的客席化妝師。」對只有幾年freelance 化妝經驗的阿Mel 來說,第一次有了踏入化妝專業領域的實感。
隨著參加各類型活動的次數增加,阿Mel 覺得自己增長了很多知識,這對她來說是一種新奇的感覺。「你會逼著自己去思考如何比較這些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的眼中,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更加廣闊了。
「你可能沒有想過:哦,原來化妝可以讓我看到這麼遠的東西。」因著分享,阿Mel 認識了一些外國化妝師,或者一些曾經在澳門出生,但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化妝師的人。「我們會交流,我會獲知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你會覺得:哦,這個分享很好,會轉化成其他的東西。之後,就像蘇蘇一樣,澳門日報開始找我寫文章了,我寫了十幾年,一直到現在還在寫。」阿Mel 由此踏上了她專欄作家之路。
雖然KOL 的路越走越闊,但並非沒有糟心之事,「曾幾何時media 係十分不喜歡我們,」她分享曾經一次去(香港)海港城的活動,主流媒體堂皇佔有最好的,自媒體盡被擠開,「他們會推撞,會吵架,幾乎大打出手。」阿Mel 猶有餘悸。
蘇蘇聞言也勾起了一件心事:「因為我真的很感激這兩個人,但是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現在仍然不知道他們是誰。」
媽媽級KOL的矜持
對阿Mel 來說,因循是一種束縛,「有時候我也問品牌,我說其實我現在少了出活動或者分享也少了——因為我不想繼續是那樣的模式,就是我想轉化——我也問過他們:為什麼有時候還會聯繫我、有些事情還會找我?」
還是會繼續找阿Mel 的品牌為她打了支強心針,他們說:「其實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無論是fans或者朋友,他們有不同的需求——而現在的KOL真係集中在『KOL』或者20歲的人手上,但是20歲的人未必感受到你,而你是一個——就是我現在做了媽媽,他們會覺得你是一個新的媽媽,他們說你繼續有自己的生活,又繼續有自己的模式,他說有些人其實默默地看著你,只不過他可能從你的生活裡面看你。」阿Mel 鍾意這個觀點,因為在生活中,它得到了印證:「撳Like 的人其實不多,但是私信你的人就變多了,不喜歡留言的人會私信問你:喂啊,那個東西在哪裡找到的?」
阿Mel 認為這個模式很有趣。「我認為這件事仍然是我的興趣,只是我的興趣現在是小孩或工作,但這件事不會阻止我真實地分享。」她強調。「也就是說,我認為我的分享是真實的,而不是『造馬』的那種模式,因為有些人可能會為了錢而發一些內容,現在一些老客戶也會問我:你說的那些話是真的嗎?我說:當然是真的。我說:因為我沒有收錢。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賣點,我們的模式就係真實的。」
蘇蘇接著話題:「曾經有朋友問我,如果你試到某樣東西不好怎麼辦,或者去吃飯不好吃怎麼辦?這種情況一定會有很多,其實我就不寫了。」
她解釋:「很多品牌都知道,如果蘇蘇沒有寫就有問題了。或者我會直接告訴公關,你們有什麼問題,比如說吃飯這個問題,我和很多朋友分享,我覺得很好——但你未必這麼認為,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我可能喜歡吃鹹的,你可能喜歡吃甜的,所以我經常說,我自己不是寫食評,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是我會share 我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想知道這個東西是否真的好吃,你可以自己去試試,我覺得這樣就好了。」
蘇蘇的經歷
「其實我很感謝一個人,雖然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是誰。他激發了我更加努力地寫Blog——」蘇蘇回憶:「那時我參加了一個美容品牌的活動,只有我一個來自澳門——你知道,當時有部分記者不喜歡我們這些blogger,他們覺得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
蘇蘇當時很開心。「那次是我第一次正式參加品牌的活動,他們邀請了三個blogger,兩個是香港的,一個是我——」她分享說:「我的視野變得更加寬廣了。」原本只是個平凡的員工、媽媽,因著分享、寫作,然後慢慢地有不同的品牌送產品給她,「然後還邀請我去香港參加他們的活動。然後後來我很開心,活動進行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你試試他們的產品,拍照片之類的,然後我在那裡拍照時,突然聽到後面有人對我說:『唉,澳門人寫Blog 有人看嗎?』」
「當時真的很驚訝,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參加活動,真的很驚恐。」她續道:「我也沒有勇氣轉過頭去看是誰,然後拍完照後,我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來跟自己說:不行,我必須更加努力,澳門人寫Blog 一定有人看的!」
「然後我開始每天更新,當然,以前的要求沒有那麼多,因為你不需要『執相』。」蘇蘇解釋:「嗯,當時我拍完照就直接上傳,然後寫的文章也不會太長,不會很冗長,大概一千字左右吧,對我來說寫一千字不難,所以我每天都可以update。」
插曲
兩個孩子大概九點就睡了,蘇蘇於晚上十點開始寫,寫到一、兩點,然後就睡覺;第二天早上七點起床,送小朋友上學後就返工。「坦白地講,你update 得越頻密,就越有一些讀者追著你看。」如果隔得太久,讀者就會失去興趣。開始時,她每天寫一篇,然後逐漸對自己的文章和相片有了要求,慢慢地更新時間也拖長了,可能兩三天才更新一篇。這些內容涉及飲食、旅遊、美容和流行趨勢,「或者是一些我覺得:咦,值得share 喎,就寫。」
「有些讀者會在Facebook 上問我:『為什麼你還沒有更新呢?』」蘇蘇分享:「這讓我很開心,原來有人在追看!」
福禍相依,看來,有時候辱你的人,同時是你的貴人,莫怪乎蘇蘇總是念叨「其實我很感謝一個人」。
「所以當時,坦白地講,越做就越好了。」蘇蘇續道:「我做得越多,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了,甚至有外地的酒店找到我,第一次是在台灣的一家酒店找到我,他們在網上認識到我,想邀請我去台灣體驗一下他們的酒店。我答應了,一月應承,三月過去——」殊不知,二月底,蘇蘇發現兒子的腦部有個很大的腫瘤,為了根治,即時將他轉移到瑪麗醫院進行手術。
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同時,蘇蘇本應該踐約去台灣,但是家庭最重要,小孩子對她來說是最重要的,因此她暫停了所有的工作。
「後來,我的兒子的腫瘤是良性的,最後他成功地進行了開顱手術,並在四月一號返學。然後我,在九月再去台灣,慢慢重拾所有的事情。」慢慢地,蘇蘇越來越多地參與了各種活動,繼續做她喜歡的事情。
困難
「時間。」蘇蘇和阿Mel 異口同聲地說。
阿Mel 解釋,當你開始進行這種工作時,可能會遇到非常繁忙的時期。「我試過在香港一天參加了七個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有三天給KOL選擇,對於必須過大海赴會的人來說,最划算的時間安排往往是在同一天連續參加這些活動。
而蘇蘇的高峰紀錄是一日出席八個活動。
阿Mel 接著說:「是的,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可能因為我是化妝師,我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一群同行。」這讓她覺得每次出活動就像赴Gathering,但在澳門,這種模式難以存在。「就是在我眼中,同行不是敵國。在澳門也是這樣,但我覺得澳門沒有這種團結的心。這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澳門的模式與香港不同。在香港,化妝師可以為明星、電影和電視節目等提供化妝服務,所以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這些友誼細水長流,帶來了工作機會之餘,更澤及生活,讓她覺得彌足珍貴。
困難——固然會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轉念來看,它是否也可以是種祝福呢?阿Mel 續道:「另外,就像之前蘇蘇所說,可能會去到外國工作。我曾試過在歐洲為人化妝,也接過一些在美國的工作。在這些過程中,我發現我的技能其實——比如說,就算我讀英文部,我所學的英語也是澳門的英語,而當你到外國時,你會發現在化妝技能上道理亦是一樣。」
「你會自然而然地去逛一些shopping mall 或者看一些東西,你會發現有些東西在澳門從未見過,而你會發現,為什麼人家的遮瑕膏和我們的飲料架(上的飲料數量)一樣,像一面(遮瑕膏)牆。」阿Mel 感嘆:「在澳門,有些東西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我會覺得自己好渺小。」
拍片 or not 拍片
在大眾還沒有開始拍片之前,已經有一些公關人員鼓勵阿Mel 拍片了。「他們說不如你試試拍片吧,試試啦。」阿Mel 認為,拍片的難度並不大,但需要團隊合作,如果要做這樣的事情,需要公司化。
「基本上,你可能負責寫,你負責拍攝,你負責剪輯,他負責拍照,我們需要團隊合作,而不是單打獨鬥。」她解釋,時間只有24小時,所有人都一樣,現在養育兒子,優先事項不再是以前了。「但是我覺得我不會說想要脫離我的興趣,而是你可能會想:會不會我停一停?現在分享少了一些,但是我覺得,想要找團隊、想要找teammate,但是你找teammate——其實我直接講,我去搵過。」
阿Mel 的工作室幾年前曾僱人,但效果不如預期。「我覺得難的就是,我期望的那件事情並不是大家想到的那件事情。」她觀察到,新一代心目中似乎都有一條成功方程式。「那個IG全部都是偏白的、偏白的,就是你會看到很漂亮,你問我:我覺得很漂亮。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不是自己的呢?」對阿Mel 來說,因循模式的工作態度,讓成果不夠多樣化、不夠豐富。
「但是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我覺得。」阿Mel 喟嘆:「就是我不想為了做而做,所以我就——老實說,難在就是,現在就是停在這裡:我想分享,但是沒有teammate。」
蘇蘇也坦言對她來說拍片有難度。「其實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公關朋友會說:喂,蘇蘇你試試拍片吧,我可以給你好的budget,因為我們有很多budget 可以給拍片,但是文章反而少。」蘇蘇也曾經為此掙扎: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情?但結果是否定的:這不是我的專長來的。「而且我開頭的初衷是什麼呢?我初衷係share 嘛,就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生活,或者是將我試過東西和大家分享。就是說,不是真的想賺錢。」她認為,若想賺錢,便應該全身投入去做。
香港的經理人公司曾洽蘇蘇,說:「因為我的優勢——就是因為我有國內市場,因為我是中、港、澳的。我的文章全部都可以放在國內,但那個時候香港沒有(佈局)這個市場。」所以對品牌來說,蘇蘇的優勢就是撰寫一篇文章,即可以在中港澳三地同時做宣傳。
「嗯,我知道我的這個位置對我自己是有利的,所以我曾經也考慮過,但後來:不要了。」蘇蘇覺得有家庭的話,有固定的收入會更加安心,「所以我非常堅持——雖然很辛苦。其實非常辛苦,可能週六、週日你的朋友去玩、去吃飯、去做什麼,而我又要照顧孩子,趕稿子,又要回去上班。」
她說:「其實我也和一些品牌公關,包括酒店、旅遊、美容等等……都有交流過,因為很多公關都已經是好朋友了,認識了那麼多年,所以我也和他們談過這個問題,那些特別是酒店和旅遊方面的公關,他們都告訴我:你不要啊,你繼續寫。」雖然拍片是大潮流,但隨波逐流去做。「現在拍片的人很多都很專業,你能不能做到他們那麼專業?」蘇蘇自認做不到。
「而且他們說:我們很需要至少有一個人,幫我們詳細分享——因為拍片啊,短片可能只有兩、三分鐘或十分鐘左右,但是你寫東西啊,就可以幫我們逐項逐項地寫。」比如介紹菜餚,大概有甚麼材料,好吃不好吃,撰稿人會一項一項娓娓道來。「他說:我們一定需要這樣的人,所以你的文章一定不要停。」
「曾經有人告訴我,文字沒有價值,但是我相信文字是有價值的。」蘇蘇說。
箴言
假如,一個剛剛中學或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聽了你們的故事之後,對你們的角色弧線很感興趣,或者想要模仿你們——你們有甚麼建議,或者體會想要跟他們分享嗎?或者你們可能會勸退他們?
「我覺得不以搵錢為目標。」蘇蘇分享:「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我認為enjoy 比較緊要。以興趣去做,試試自己是否適合做這件事。如果你發現自己能夠勝任,那就多花點時間去做。但如果你發現不適合,就可以抽身,轉而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我認為用興趣來做事情會讓你更開心,整個過程都會更加愉快。」
蘇蘇分析,現在的年輕人跟他們那個年代不同了。很多人喜歡自由職業,不想拘泥於一份工作。可能他們會去教授一些東西,「像我朋友的兒子,大學畢業,至今沒有正式工作,因為家裡有地方住,就開始送外賣和開計程車。」滿足於維持生計。
「例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入行,因為他們看到:有很多免費試用的產品、免費的美容產品,或可以免費旅行等等,這讓他們覺得很有趣。但是,這真的適合每個人嗎?其實不是。」她舉例:「就像TVB電視台,你看到很多陳豪、劉青雲這樣的明星,但其實在他們旁邊有很多人可能做了十幾年,卻沒有人知道。如果你只是為了追求這些表面的東西,你可能會很不開心。除非你真的對這個行業很感興趣,那就可以去嘗試一下——因為你還有時間。」
阿Mel 贊同蘇蘇的觀點。「我認為興趣是第一位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有新的人想進入這個行業,我其實會支持他們,因為他們有青春。另外,我覺得如果你跌得起,那麼你就要嘗試。我每次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都會跟人講:你應該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截止日期。」
阿Mel 認為每件事情應該要有一個時限,如果做事不去設定時限,多會淪為蹉跎歲月。「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下來。我可能會告訴你,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可能你不會成功,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方向是什麼?」做主角,還是成為幕後支持者——她認為都很重要。
「比如說燈光效果在舞台上很重要,我做舞台化妝那時也瞭解到。但為甚麼這些人的貢獻這麼重要呢?因為他們做了一些讓這個舞台劇變得更好的事情,讓觀眾看到了更好的表現。」她鄭重表示:「所以有時我會跟人說,你應該試一試,如果試過之後發現不是你想像中的,你會不會在其中找到一些新的方向?這些方向會不會讓你有新的思維,讓你繼續前進?或者你會轉向走另一條路?」
阿Mel 相信,人要敢於嘗試,「如果你越是不嘗試,將來有一天你會後悔,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即使上了年紀,有些人可能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只要還能改變,人就應該繼續前進。
未來等待的KOL
科技日新月異,新媒體代有人才出,千帆過盡,KOL何去何從?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倆前輩認來後浪們的立身之本為何?
蘇蘇說:「其實我覺得萬變不離sharing。」
「我反而覺得,要知識化。」在未來,分享者要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並且專業化,阿Mel 舉例:「現在有些歌手需要會作曲、跳舞、和聲等等,但是新一代的人可能只需要更多的知識。也就是說,除了外表之外,你還需要在內在有實力。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要分享你的工作,你必須要有實力才能分享。」因此,她認為,注重知識化非常重要,這意味著KOL需要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並成為一個專業人士。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地分享自己的工作,「因為你真係『有料』。」
阿Mel 續分享了她和前助手的故事,速食文化與追求標誌性成果的工作態度意見相左——她慨嘆在效率與質感間取得平衡很難。「因此,我認為現在的新一代KOL必須走專業化的路線。」在某一個領域專業化,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例如,你可能不只是在飲食方面有專業知識,還有其他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吸引人們來探索作品,進一步提高分享者的價值。
阿Mel 認為,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KOL,你需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化的風格。「如果你沒有這些,為什麼人們要花時間關注你呢?」分享者亦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風格,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她分享了學音樂時候的故事:老師曾經讓我們分析一首非常火的歌曲,發現這首歌曲的曲調和某首古老的歌曲非常相似。我們分析完這首歌曲後,老師告訴我們,這首歌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借鑒了前人的成果,但又加入了自己的技巧和風格。這就是為什麼這首歌曲非常成功。
阿Mel 指出,如果一開始模仿了別人的風格或創意,分享者亦必須加入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KOL。「即使你『模仿』了別人的作品,只要你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也能夠出眾。」在她看來,橫空出世的大師始於刻苦鑽研,KOL的成功沒有終南捷徑。
尾聲
「如果說最後,如果你問我會不會繼續寫下去,就是用文章形式或者專欄形式分享,我會繼續。即使可能以後或者沒有品牌,我們不需要文字,想要影片。但是我自己會分享,可能會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領域,因為我自己喜歡去旅行,我會比如說——其實我希望未來可以退休後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覺得如果沒有壓力下去寫自己的東西,我會很開心。所以我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退休後,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我就可能去旅行,去不同的地方旅行,然後慢慢地寫。」蘇蘇說:「因為我覺得文字在我心中是有價值的,所以我會繼續使用文字分享我的生活。」
「我經常會思考——從『Blogger』變成現在的『KOL』或其他任何稱呼——我自己覺得最好的事情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不同的經歷,不是嗎?」Mel 說:「你有了不同的經歷,根據你的年齡和經歷,你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是啊,真的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然後,寫出了與之相符的文章。
「等同於你聽歌或看舞台劇——因為我喜歡看舞台劇,我會接受來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劇團的邀請,所以我看了很多——我發現,閱讀一本書、觀看一場舞台劇、聆聽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年紀,你會從中聽到不同的信息,亦會獲得不同的感受。」蘇蘇補充。
採訪: 黃庭熾、伯頓、Diana、笑皇子
撰文: 黃庭熾
攝影: Tim @ Tim’s photography(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場地鳴謝:Big Pie 共享空間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