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澳門在節假日不時 “人滿為患”,而有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大家也紛紛謀劃出門,當中,台灣、泰國、韓國和日本可能是大家的首選之列。相信近年大家在搭機的時候也留意到,部分空姐扣上了 “日本語” 的標誌和日文名字的名牌,原來她們均是從日本招聘來澳工作,那她們是否適應澳門的生活?又如何看待空姐的工作?
ZA誌今期訪問了兩位來自日本在澳門工作的空姐,她們分別是來自鹿兒島25歲的田渕弘美 (Tabuchi Hiromi)和來自滋賀27歲的上野沙也加 (Ueno Sayaka),她們均來澳工作約大半年的時間。
在筆者看來,在國外不少人對澳門的認識甚少,記得曾到首爾旅遊時只要告知他們 “I come from Macau”,他們的回應定是 “Casino”,原來弘美在來澳工作前,雖然曾到訪過澳門,但對澳門的印象也主要是 “博彩城市” 和 “葡萄牙以前的殖民地”,至於沙也加則對澳門其實沒有甚麼特別印象,就是知道她是中國的一個城市。
她們兩位來澳工作的經歷截然不同,弘美在大學修讀的是兒童心理學,但畢業後並沒有留日找工作,反而是到香港的大學進修了半年的中文課程,而在這其間因朋友告知澳門的航空公司正招募空姐,於是一心希望在海外工作的弘美便 “膽粗粗” 應徵,而在此只前弘美也只應徵過在香港的一間日資公司。然而,意外的是,雖然投考空姐的競爭異常激烈 (以她所見約400─500人投考,只有10多人成功入選),可說是 “過五關、斬六將”,經過四輪筆試、面試、群體討論等考核後,弘美成功成為了該公司的第五批日籍空姐。
我們小時候的作文題目總有 “我的志願”,細問之下原來弘美小時候是想當老師的,雖然她所讀的專業與空姐可謂 “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弘美認為縱使所學的專業未必在工作上大派用場,但她就是希望在35歲前能積累不同工作種類的經驗,原來她心底裡的一個目標是35歲後可到發展中國家工作,而她也曾到過印度教授日文。
弘美想做空姐的原因很單純,也沒有與其他工作的薪酬條件等作比較,她說:“在日本很多女孩子就是想當空姐這職業,若是一些較大型的航空公司招聘,投考的人數可達3、4千人。”
相反,沙也加則是從小的志願便是當空姐呢!她記得5歲時雖然還未知道空姐究竟是一樣甚麼的職業,但在幼稚園的畢業名冊上已寫下長大了想當空姐的志願。而沙也加大學的專業也就是“航空公司業務 (Airline Industry)”,一個筆者不曾認知的大學專業。
雖然今次的訪問ZA誌派出了 “日語通” 參與採訪,不過其實兩位的英文也相當流利,細問之下原來沙也加曾到美國留學10個月,畢業後到荷蘭的大倉酒店工作一年多,接着又到上海工作半年,並在上海那裡學懂一點中文和接觸中國文化。
其實早在2年多前澳門的航空公司在日本招募空姐 (其實準確點應為 “乘務員”,因為沙也加說也見有男生投考,不過最後 “全軍覆沒” ) 時沙也加已曾投考過,並進入了最後的面試階段,雖然那次最終未能成功,但她並沒有放棄,一直留意相關公司的招聘信息。筆者頓時也有一點疑惑,因為澳門的航空公司對比日本的本土航空公司,在規模上“差一大截”,為何對 “澳門” 情有獨鐘?原來沙也加認為因學習了英文和中文,不想白白浪費了語言技能,所以一心只想在海外的航空公司工作。更重要的是,她覺得因自己未能在之前澳門的航空公司招募中成功入選,因此她想嘗試直至成功為止,“在那兒跌下便在那兒起來” 或許是沙也加的鬥志所在。
空姐一般給外界的形象是高尚、美麗、專業和有禮,那兩位日籍空姐在真正從事了這份工作又是覺得如何?弘美坦言現實上很多時候以上的標準也未能完全 “表現” 出來,沙也加點出了當中的重點,“在經濟艙所有的動作都要 ‘快’,特別是澳門的航空公司主要是來往短途的路線,因此讀書時所學到的禮儀很多時候也未能顧及”。
日本文化十分重視資歷和年紀,弘美說原來空姐群體內的 “階級觀念” 也較重,而不同的文化差異也讓弘美在最初的時候有點不適應,她說日本和韓國人做事較 “循序漸進”,每個過程 (服務) 一步步來,但相對來說中國籍的空姐則較顧及效率。
弘美也補充說:“其實空姐這工作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的難處,不過跟同事的溝通確有一點困難。” 原來原因是大家的英文發音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工作上可能出現 “鷄同鴨講” 的情形。
雖然澳門的航空公司規模較細,但其實也有一定的好處。沙也加說:“一般在大的航空公司,要資歷較深的才有機會在商務艙工作,但在澳門的航空公司則給予新人較多的機會,而在商務艙工作也相對地可專注服務的質素”。同時,因為是 “細” 的關係,人事關係較緊密,“一個月可能會跟同一同事有幾次服務同一航班,所以也較易熟絡。”而由於日籍空姐的團隊中暫時只有弘美和沙也加略懂中文,因此她們也教導其他的空姐一些常用語,如 “牛肉飯或豬肉面?”、“請打開遮光板” 等。
筆者最初以為她們主要是服務日本航線,但原來因澳門至日本的航線有限 (目前定期航班只有東京和大阪),因此她們也需要服務其他如中國內地、台灣和韓國的航點。且由於飛日本的航線是即日來回 (早上從澳門出發,下午抵達日本,當天即晚回澳),因此她們也未能乘工作之便可回家探望家人,反而台灣和韓國的航線則有機會在當地 “過夜”。
很多的澳門人十分喜歡日本美食,日本餐廳成行成市,但她們覺得在澳門的日本餐廳不太正宗,而兩位受訪的日本空姐對澳門的食物 (中餐) 也只覺 “一般般”,可能弘美對澳門的期望值有點高又或沙也加光顧的餐廳衛生狀況 “麻麻”,弘美覺得外出用膳感覺 “不太乾淨”,而沙也加則認為 “油太重”,且外出食飯後曾試過幾次腹瀉,攪得她們現在只敢在家煮食。當筆者驚訝沙也加有高超的廚藝時,她謙稱這是日本女仔的 “must”,因為不懂 “煮飯” 的女生在日本是難以 “嫁得出” 啊!
而除食物外,讓她們最不適應澳門的地方是潮濕的空氣和昂貴的租金,雖然她們都是與同事合租單位,但近年澳門的租金飛升,特別是氹仔,因此她們均不約而同認為租金是 “大問題” !
澳門一直是一個華洋共處的地方,那她們在澳門生活又有否遇到任何的歧視或甚麼不愉快的經歷?弘美回應說撇除歷史的因素,澳門人對日本人的印象都很正面,而沙也加在上海和澳門居住過,她認為澳門人的整體公民素質較好,未曾遇過歧視或不禮貌的待遇,還覺得港澳的男生較日本的男生有風度,且沒有那麼 “大男人”,並補充說澳門的治安很好,夜歸也十分安心。不過,沙也加曾在工作期間聽到有中國內地的遊客在其背後說 “那……小日本” 的話語,而她也說在到上海前其實對中國不太了解,但在上海生活一段日子後感到不太適應,而她也 “擰擰頭” 說暫時應不會再選擇到中國內地工作。
空姐的職業一般被認為是 “短暫” 的,因為結婚有了孩子後較難兼顧家庭和工作,不過兩位受訪者也表示不打算放棄空姐這職業,弘美表示空姐的工作很適合她,讓她了解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和與不同的人接觸,而沙也加也認為兩者是能兼顧的,不過婚後如有孩子可能要考慮轉換能讓她可在日本居住的航空公司 (原來部分航空公司相當 “貼心”,如屬日籍的機組人員可選擇在日本居住)。而在日本,一般公司能提供小孩出生後的1年為有薪假期,並能接續提供3年的留職假期,相比澳門,較優產後待遇的公職人員也只是90天有薪產假和其後一年給予每天一小時俗稱 “餵奶鐘” 的餵乳時間,真是天淵之別。
日本人給予筆者的印象一直是很勤力和有禮貌,但同時有時也難免覺得有點 “虛假” 和說話 “有保留”,不過跟兩位日籍空姐的專訪讓筆者打破原有的 “框框”,雖然是首次見面,但她們都十分坦誠告知她們的想法,而她們那種奮勇向前,努力達致目標的衝勁也充滿感染力。期望她們在澳門生活日子越長越感受到澳門的 “可愛” 和 “味道”,其實筆者也想告知她們 “澳門的中國菜也有很多是不太油膩和精緻的啊”!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