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我們兒時的玩意復興大熱,當中Lego更是首屈一指,一些朋友本來對Lego “麻麻哋” 也會因為它推出了一些特別系列而忍不住 “入貨”,小學或初中的時候Lego可以說是陪着大家成長,但到了後期電子/電視遊戲的盛行令Lego一度被大家打入冷宮,而澳門近年除了吹起一陣購買Lego的熱潮外,也多了一批新興稱為 “MOC” (My Own Creation,意指利用Lego砌出其他非 “原裝” 的模樣) 的玩家,今期ZA誌訪問了兩位MOC的達人─Samuel和Miki,以及Lego店老闆阿豪,了解這股Lego熱究竟何去何從。

對Lego的重新認識和愛上

Miki說其實他是早兩年才接觸Lego,雖然小時候有 “玩” 過,記得是在中國文教購買,且是 “細盒的”,但後來便丟低了,直到前兩年的一天行經一間舖頭,看到一款Lego的海盜船,自始便重新愛上Lego。之後開始對着一堆Lego件就會不其然地砌了下來,變成各種各樣的MOC作品。

而Samuel的情況也差不多,其實他對於 “細路仔” 的時候有否玩過Lego的印象有點模糊, “因屋企人很少買,但自己應該有一至兩盒吧!” 而且當時他的屋企人認為Lego是一個 “大坑”,種類繁多但相對當時的物價是較昂貴的玩具。直至也是兩年前的一天在網上看到 “42009工程吊臂車”,因一直對工程車情有獨鍾,更知道那款Lego在荷蘭有人改裝為全遙控,可自己進行工程一樣,超乎想像,非常吸引,最後當然是泥足深陷投入MOC的懷抱!

這兩年Lego在澳門的熱潮勢不可擋,Samuel認為主要可歸功於Lego的宣傳,他表示:“3─4年前Lego也曾有一段低潮期,後來它發現了新的商機,與電影Star World 《星球大戰》來個 crossover,開闢了Lego新的形象,能和小朋友互動。” 而Miki則認為跟互聯網的影響相關,因為多了一個渠道給各位認識Lego,亦有MOC玩家分享其作品,逐漸吸引更多人 “入坑"。

Samuel也補充表示這股熱潮可說是先從澳門少數的玩具店開始,接着由網上店接力,並最終由專賣Lego的實體店來推動。

在這股Lego熱潮中,部分人純為收藏鑑賞,也有的作投資買賣,亦有單純喜愛 “砌” 的玩家,那Samuel和Miki又如何看待自己是哪一種“Lego人”?

Miki認為自己算是半玩半收藏,會為了Lego部件而購買,起初也是按說明書砌出 “原型”,後來開始玩MOC便拼砌來收藏。而Samuel一方面會不開盒收藏Architecture系列,另一方面則透過網上一些分享MOC說明書的網站,參考其他人的作品以激發自我的創作靈感。

Lego熱潮好與壞?

相信讀者也留意到現在澳門Lego的專賣店越開越多,可謂百花齊放,Miki和Samuel又如何看?

Miki認同這個趨勢,認為可給買家多一個選擇,以前一定要過香港購買。Samuel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說:“除了給買家更多的選擇外,作為MOC玩家,更關心這對MOC創作是否構成便利,更多的專賣店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散件’的選擇,以往不時在創作時需要 ‘爆set’ (即買一整套Lego只為當中的一兩件配件),現在多了專門店對我們方便多了。” 當然,現階段香港的專賣店和售賣的Lego散件始終比澳門多,而當香港也缺貨時,Miki和Samuel便會轉為網上採購,如Bricklink和淘寶等途徑。

作為消費者對於市場會否被壟斷十分關注,因為這易於造成價格高企,不過兩位MOC玩家也異口同聲表示不認為澳門有這情況,Miki說雖然價格因熱潮和受歡迎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是可接受的水平,而Samuel也補充說現今資訊發達,透過Facebook群組等已可知哪一間最便宜,且澳門市場越來越大,也不是一間店可完全“食晒成個餅”。

那他們又有否想過賣掉手上的一些Lego?兩位均表示暫時不考慮,Samuel認為玩意這東西可謂一個個不同的階段,少時候玩過高達、超合金、hot toys,“在新的階段會賣掉舊的收藏,但現時是建立Lego自我磚庫的時期。” 而Miki則說他會盡量找地方 “收埋”,而 “床下底” 是一個不錯的倉庫。

所謂創作有價,Samuel和Miki的MOC作品屢獲獎項,Samuel表示其實他也有想過賣MOC作品,模式像外國在網上有Lego說明書可供買賣,但現階段自感技術仍有進步的空間,先專注拼砌技術。而Miki就表示:“因為是自己心血不打算賣,不過我砌完一段時間後會拆走,在心中記着如何砌便行了。”

說起Lego熱潮,大家也留意到不同“類似”Lego的積木在近年應運而生,事實上, Lego已在上世紀90年代結束專利權的保護,也在一些版權戰的興訴中失敗,Miki認為這屬於一種灰色地帶,而Samuel則覺得如果是使用正版Lego作改裝 (如軍事、警隊及醫療系列等) 問題不大,可算是MOC的一種,且據他所知澳門的校服系列Lego都是必先跟相關的校友會洽談後才開發的。

L08
L07

My Own Creation (MOC) ─ 由天馬行空到主題創作

那他們又是如何去完成Lego MOC的作品?在筆者來說,雖然小時候也經常不跟着說明書而砌Lego,但砌成甚麼可能只有自己先知,Miki說:“Lego就是應該給人天馬行空,所以我也是想到甚麼便砌甚麼,接着再加以改良調整。” 而Samuel則表示早期主要也是 “想到甚麼便創作甚麼,不過近期多了參加比賽,而比賽一般會有主題,可以作為大約的方向創作,而參加比賽也成為一種創作的原動力,特別是製作較大規模的MOC。”

Samuel即時給筆者展示了他其中一件的MOC作品,“首先利用電腦 ‘起圖’,接着再去 ‘搵件’,並在完成的初型上逐一修改加建,大約一星期便完成。” 聽到Samuel利用電腦輔助砌Lego,筆者也 “嚇了一嚇”,原來Samuel是修讀土木工程,“起樓” 要有圖,砌Lego也可啊!

L21

兩位MOC達人身經百戰,完成的作品達50件以上。Samuel說較大型的MOC (500件以上) 最短的只需3日便完成,而最長的是獲得HKLUG夏季賽的冠軍作品 “超級英雄的一天”,用了3星期完成。說起這得獎作品,創作意念就是當超級英雄 “卸下” 任務後,他們變成普通人如何渡過日常生活,因應他們的特質共設定了9個場景,時間方面,編製草圖用了一週,動手砌則為兩週。

Miki對建築和機械人情有獨鍾,最滿意的作品是倫敦橋 (London Bridge) 的MOC,而他的一個得獎作品“武神”則是以孫悟空作籃本,把好幾種不同的元素作crossover,可能因為讀醫的關係,筆者覺得Miki對人體構造十分熟悉,因此成品有一種很酷但親和的感覺!而Miki也有砌過日系的麥當奴店員,充滿濃濃的漫畫元素。

興趣 = 事業 = Lego

能把興趣化作事業往往是一件美滿的事情,開Lego專門店的阿豪當然也就對Lego充滿熱誠。不過,與澳門大部分喜愛Lego的收藏者或玩家一樣,也經歷過小時候有玩過,但中間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接觸,而他便是因為一個展覽讓他重新 “愛上” Lego。

L01

“2012年在台灣看了一個Lego展覽 ─‘Nathan Sawaya 積木夢工場’ 展覽,是樂高積木認證大師 ─ Nathan Sawaya 的作品展,頓時眼界大開,沒想到原來Lego可以是這樣的玩法和能砌成這些東西!” 自此阿豪便迷上了Lego,從玩家開始,並開始尋找一些舊款的set,也試着找一些較便宜的途徑購買Lego。由此,阿豪便由玩家轉變為賣家,2年前開設了網上店,並在半年前由網上店轉變為實體店。

當然,作為賣家在心態上也有所改變,需要平衡收藏和做生意,自玩的以細盒為主,絕版的則收藏不賣,但提供尋找絕版款式的服務。對於是否擔心熱潮 “來得快去得快” ?阿豪表示近年Lego積極與其他品牌或電影作品crossover,產品也越來越精緻,且澳門流行人傳人的簡單宣傳模式,但也最直接帶起這熱潮,因而開設了實體店。而對於Lego專賣店越開越多,阿豪認為這其實是好的事情,“香港某一商場有約15間的Lego專賣店,但各有特色百花齊放,互相鞭策這樣才能越做越好。”

那問及阿豪的店有甚麼賣點時,阿豪娓娓道來他的開店理念,“我想無時無刻都能給顧客一種新鮮感,能有多點展示的空間。” 而阿豪也表示他的店的一個特色是有較多Lego的周邊產品,包括人仔、書、配件和散件,也有推介軍事系列的角落。雖然阿豪現在的角色主要是賣家,但看到心頭好時亦忍不住入手。

L17
左起: Miki, 阿豪, Samuel

事實上,阿豪也坦言,因為店舖是小本經營,並不是Lego的特約授權店又或大型零售店,Lego公司給予的支援很少,他們就像是小賣店般,利潤率不算高,不過,阿豪表示透過尋找不同的貨源,且Lego熱潮持續,不斷推出適合小朋友又或大人的系列,在電子遊戲盛行的年代下覺得Lego創造了一種奇蹟,因此也能有微利,而可能是鄰近學校區的關係,阿豪的店50%的客人是小朋友來的。

L19

至於近年外地流行的Lego education (教學),阿豪說雖然也有計劃開展,但因澳門的玩家 (包括MOC) 主要以興趣為主,商業性質的Lego education暫時未是合適的時機。

Lego從以前小朋友的玩具變身成為大朋友的玩意,並誘發本地MOC愛好者的出現,結合創意和技術成為一門學問,也是新興的商業元素,或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種。Lego為大人們創造了不單是玩樂、想像和創業的空間,讓我們又或下一代可再次尋回 “動手作” 的情懷,怪不得它的魅力始終不減。

L04
ZA誌 logo 由店長阿豪操刀

P.S. 特別鳴謝阿豪給ZA誌拼砌了一個Lego logo,給這個專訪劃上完滿的句號。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