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機無前途㗎!」、「打機咁落力又唔見你讀書咁落力?」、「剩係識打機將來可以做咩吖?」……以上說話相信所有喜歡打機的朋友都曾被長輩如此教訓過,畢竟打機總給人玩物喪志、荒廢光陰的刻板印象。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以往電子遊戲最大目的是消閒娛樂,但近十年電玩遊戲已發展成世界性的大型比賽運動,同時擁有一個極其合適的名字--「電競」,以不同類型具競爭性的電玩遊戲來進行比賽。由多年前大行其道的對戰格鬥(FIG)、運動競技(SPT)、第一人稱射擊(FPS)到近年流行的多人線上角色扮演(MMORPG)等都是電競中的熱門項目。世界各地的電競業都急速發展也越趨成熟,澳門的鄰近地區如日本、韓國、台灣及中國大陸等,早已把電競發展成一大產業鏈。那麼澳門電競的發展前境又如何呢?今期主題故事我們走訪了幾個電競界的單位,包括澳門第一家電競酒吧 Kidult Club (鐵竇酒吧)(以下簡稱「鐵竇」)、「澳門電子競技競賽產業總會」以及幾名熱血的玩家。電競「萌芽」在酒吧?
酒吧以往總離不開「劈酒」、「猜枚」、「玩骰盅」,近年也有不少酒吧加入了飛鏢機、投杯球等遊戲來吸引不同客戶,而這類後來被電子化了的傳統遊戲(如加入電子感應或自動計分等功能),稱之為「實體電子競技」。「鐵竇」多年來也致力於「實體電競」的發展,如帶隊參加公開賽等。去年他們也投入了電玩方面的電競,增設了超大直播屏幕的電競專區,成為澳門第一家電競酒吧,他們對澳門的電競前景又有何期望?據負責人 Jose 及 Ernesto 稱,自己都是喜歡電玩的人,所以對近年成為潮流的電競也有著濃厚興趣,眼見澳門未有較完整電競配套的場所,所以便決定在自己的酒吧添置了相關設施。
他們說:「其實澳門不乏電競玩家,高手也不少,我們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平台來聚集玩家,讓他們面對面較勁,比起自己窩在家裡或網吧來得有樂趣。而舉辦比賽讓玩家們正面切磋對他們提升實力也很有幫助;就如今天所舉行的《PES 2018》大賽。」採訪當晚正是「鐵竇」舉行的第一次大型電競決賽的日子,而遊戲則是知名的足球遊戲《WINNING ELEVEN》(又名 PRO EVOLUTION SOCCER)。由初賽到決賽前後吸引了近百名參賽者,更有專程從香港到來的玩家。多個小時的淘汰賽事中,台上的參賽者打得精彩刺激,台下觀眾也看得興奮投入,氣氛跟一般運動賽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看著如此光景,兩位興奮道:「今天只是開始,日後還計劃舉辦足球的隊制聯賽,或更多不同類型的電競賽事,務求吸引更多玩家和遊戲愛好者都能感受電競箇中熱鬧的氣氛。」因為有了以往在「實體電競」的成功經驗,他們希望將之放在澳門電競的發展:「希望可以協助玩家走得更遠看得更多,帶領他們到國外參賽,又或者組織戰隊資助選手等,培育出澳門的職業或半職業電競選手。」這是他們的長期目標,或許也是澳門電競業應有的長遠目標。
澳門能「養得起」職業電競選手嗎?
電競業在澳門可說是起步階段,更遑論職業的電競選手,而澳門是否適合發展電競業及培育職業選手?「澳門電子競技競賽產業總會」(GAMEI)理事長 Joseph 有這樣的見解:「電競選手最需要的是個人即時反應及決斷力,精神力及心理質素;隊制比賽側講求團隊合作力。不如其他運動競技般容易受到先天環境或體格關係所影響,所以所有人理論上都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起跑線相同但步速就很難一致了,因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跟其他運動員一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練習,可能只是重複一個操作,一天就用上了八至十小時。像港澳地區要兼顧工作或家庭實在很難應付。所以如果有商業贊助,能提供一個安心的環境令選手無後顧之憂,這要社會大眾對電競抱有正面的看待才能成事的,或許經由政府推動也是捷徑之一。
Joseph 認為:「澳門作為旅遊城市,如舉行大型電競賽事絕對是吸引遊客的手段之一,像去年香港由旅發局主辦的《電競音樂節》就相當成功。澳門有不錯的硬件配套,很多會展場地已可作為比賽地點。而澳門經濟單一,發展電競業也能給年輕人多一條出路,因為電競產業其實是十分多元化的,除了進行遊戲的選手外,其他如現場旁述,幕後統籌、教練、經理人甚至運動心理師等,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成事當然不能「等運到」,所以「澳門電子競技競賽產業總會」就希望為推廣澳門電競出一份力,像「鐵竇」舉行的比賽他們就提供了很大的支援,去年也邀請了國內的職業電競隊、經理人等到澳大進行講座;而2022年於杭州舉行的亞運會首次有電競項目,雖然現時未知詳細參賽規則及細節,但總會也力求全力支援選手,期望屆時能有澳門代表於賽場上跟其他國家的選手一較高下。玩家分享
到底澳門會否有代表參加亞運電競?如果有又會否是我們以下訪問的幾個玩家?當晚《PES 2018》大賽其中兩位本地參賽者咖喱古及 Ken,都是多年的資深《WINNING ELEVEN》玩家,在遊戲中惺惺相惜,後來走到現實與一班志同道合的的玩家成立了《WINNING ELEVEN》的同好會,互相切磋琢磨。當然也參加過不少比賽,像去年十月就參加了《WINNING ELEVEN》大中華區的選拔賽,同場面對中國、香港、台灣的高手,激戰至四強戰到最後一刻不敵內地的職業電競選手,雖說雖敗不辱,但榮譽與獎金可謂只差一步。咖喱古表示,勝負關鍵在於職業與業餘的分野,至少對方的比賽經驗是自己的數十倍,而面對比賽的心態也截然不同。雖然自己也希望參加更多賽事,但無奈很難全情投入:「首先玩(練習)的時間已經不多,要外出比賽更要面對時間與金錢的問題;向公司請假已經不容易,要自資旅費也是一種負擔,打不出成績得不到獎金就只是到此一遊……」
當日與咖喱古一同參加選拔賽、在當晚比賽摘下冠軍寶座的 Ken,表示除了要面對相同問題外,也覺得在澳門比賽的數量不足:「實在感激『鐵竇』今天舉行這樣的比賽,由於遊戲生產商沒有在本地設置伺服器,官方在澳門舉行比賽的機會自然不大,所以希望澳門的電競氣氛可以再熾熱些,就能吸引更多生產商來澳舉辦官方的大賽了。」
而 Ken 決賽的對手,是來自香港的 Kevin,同樣是一位身經百戰的《WINNING ELEVEN》玩家,十多年前開始一直玩到現在,雖然跟很多人一樣為了生活留白了一段小時間,但重拾手制後依然打出了名堂來,去年的《PES 2017 MyClub 年終世界排名賽》勇奪第三名。多年來也經常往返內地參加不同的賽事,取得相當好的成績,累積豐富的比賽經驗,且不得不說的是今年三月,Kevin 以《PESHK》隊伍身份作為其中一支亞洲代表,親身到阿根廷參加《PES LEAGUE WORLD TOUR 2018》世界賽。不僅面對接近三十小時的航程,也受著生理時鐘的影響,未及調整就要在客場的巨大壓力下作賽。縱使未竟全功但相信獲得的經驗一生受用。而另一個令人關心的項目,就是今天香港的電競氣氛:「說實在還是很初階,大型賽事也較偏向某一兩款遊戲,這很容易令人產生『電競就等於某個遊戲』的錯覺……不過這也確令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及接受電競,不再將打機跟『廢青』畫上等號。而電競的電視專題節目、網吧等也應運而生。當然要成為職業選手的門檻還是相當高,面對的問題跟運動員在香港面對的困境也不遑多讓。」事實上,香港政府方面在這方面也有適量的支持,像文中提及的《電競音樂節》,還有未來五百億創科預算,但據說真正投入電競的只有一億……當中的真正目的及受益者筆者就不作猜測了。
要改變一般人的觀念及社會風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可謂相當困難,像當年桌球給人的印象也是很差,「篤波」都是壞人的活動,遛連「波樓」的一定是三山五岳,直至出了一個傅家俊、出了一個丁俊輝才令人們對桌球改觀。但願我們今天遇到的,將會是電競歷史的開拓者。
採訪 : 加賀、nikibi
撰文 : 加賀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翼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