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往往一套卡通片的播出便掀起了某一玩意的一陣熱潮,但小孩的玩意很容易是三分鐘熱度,熱情過後當年的 “最愛” 可能已在 “床下底” 的某一角落。相信70、80後的讀者也有聽過四驅車這玩意,中小學的時候可能更是 “車手” 之一。然而,10數年後原來澳門湧現了一班 “超齡” 的四驅小子繼續向前衝。
今期ZA誌專訪了澳門迷你四驅競速團 (MMRT,Macau Mini 4WD Racing Team) 的幾位主要成員 (Sonic, Dino, Keiman, 昆蟲),了解這兒時玩意如何再一次係 “地平線上GO!”
迷你四驅車是由日本的田宮模型於1982年生產,並自1988年每年均在日本舉行Japan Cup的大賽,截至1999年停辦,而四驅車的熱潮也因而有所退減。直至2012年為慶祝迷你四驅車誕生30週年,田宮模型再次舉辦Japan Cup,並同時推出了多款新的底盤、車殼、零件等,迷你四驅車再次在日本復興。
而在澳門,同樣地迷你四驅車這玩意已沈寂了好一段日子,而據MMRT幾位成員憶述,重燃玩四驅車的念頭是因為2009年在Qoos的一個帖,內文大意是最近在家裡找到一部四驅車,接着便引起了不少人回帖而決定相約出來 “鬥車” ,他們 “行內” 把這回歸的動作稱之為 “回坑”。
由於沒有固定的場地,因此在2009至2012年的幾年間,這批為約十數人的 “超齡” 四驅小子都是打 “游擊戰”,有試過到某一成員家裡的天台,也有試過到亞婆井前地,總之能夾上時間有地方便約出來,也因地方不固定,所以車軌需要每次砌完又拆,而車軌也是由各成員提供,集腋成裘,如需要擴充車軌便大家 “夾錢” 購買。
這樣的模式固然自由自在,但也有其缺憾,較難凝聚更多的愛好者,也難以在 “技術” 上得以提升參加比賽,因此直至Sonic計劃代表澳門到廣州作賽而需要 “特訓” 場地時,便提議為這比賽短租一個地方,也就由那十數人每人掏一點錢出來,而原來短期的特訓場地最終也演變為固定場地,並收取入場費以幫補租金的支出,同時,為更好推動這項活動,他們也於2013年5月登記MMRT成為社團。
而為慶祝MMRT的成立,他們於2013年在會址 (即所謂的 “車場” ) 舉辦了第一屆Summer Cup,除澳門外還邀請了珠三角的四驅車愛好者參加,而今年的Summer Cup則移師威尼斯人舉行,作為 “日本桌遊同人文化祭” 的一項主打活動之 (詳見https://zamag.net/?p=15671),而他們的目標是有機會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世界賽,也就是 “車壇” 中所指官方認可的賽事。
可能有人擔心這樣由一班僅是 “興之所致” 而組成的團體,會否組成容易運作困難?事實上,MMRT有別於一般的社團運作模式,雖然受訪問的幾位為骨幹成員 (包括理事長、副理事長、財務長和秘書長),但在實際工作上他們是 “平起平坐”,而最初有 “貢獻” 出錢租地方的成員也一律為管理員 (會的核心成員),在會務上具投票權,並以簡單少數服從多數的模式運作。另一方面,作為會員並不需要繳付會費,只需以用者自付的形式給予入場費 (到車場玩車),而目前為止這運作模式也相對成功。
成立協會除了是集合一班有志之士一起 “鬥車玩車” 外,他們更大的目標是推動四驅車活動在澳門的發展。目前他們除了透過Facebook作宣傳外,也與其他社團合作舉辦活動,如6月份參與了街坊總會舉辦的 “青童戲” 活動 (四驅車工作坊),讓現在的小朋友知道四驅車究竟是甚麼的一樣玩意,而較早前的5月份也到過鮑思高粵華小學舉辦四驅車比賽和工作坊。這頓時讓筆者有所疑問,小時候老師和家長一般都不大喜歡我們 “投身” 四驅車這玩意,玩四驅車被認為會影響學業的一種活動。時至今日何以學校會與MMRT合作辦四驅車工作坊?
原來我們過往可能只把四驅車視為一種玩具,但其實要動手 “砌” 一部四驅車,且需了解其動能原理可以是一堂很好的物理課,因此學校也能樂意參與。Dino他們說道:“現在的小朋友不似我們過往一樣喜歡 ‘砌野’ 玩模型,速食文化盛行,前幾年流行的網上遊戲 (online game) 的熱潮也漸漸被手機遊戲所取代,我們曾試過聽到澳門的小朋友表示 “要自己砌咁麻煩!”、“點解要砌呀?” 等說話,因此我們希望給予現時的小朋友多一個選擇,享受‘砌’的樂趣”。事實上,據Sonic他們表示,在日本,玩四驅車是一種親子的活動,很多父母 (特別是爸爸) 帶着小朋友一起砌一起玩。因此,他們也期望MMRT能在澳門更好推廣四驅車,讓大眾了解其是一項健康有益的活動。而為把玩四驅車的熱情延續至新生一代,中小學生到會址玩車的入場費是半價優惠,之前也曾有爸爸帶兒子一起到會址玩車,而 “玩車” 的人士中現已有不少為中學生。
很多人可能也如筆者所想,玩四驅車不外乎車身要夠輕;摩打轉速要夠勁,這樣便所向披靡了。原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四驅車已開發至少5代的車種,且就像汽車一樣,既有前置 (引擎) 摩打;後置 (引擎) 摩打,車殼物料也非單純的塑膠,電池蓋的設計也有所革新。更重要的是,現時玩四驅車的 “技術含量” 較過往高了不少,不單純以快取勝,因為賽道已不像過往只是水平地不停繞圈,現時的賽道加入角度不一 (40゚、60゚等) 的跳台,需要計算車輛的重量、角度等以防止 “飛出賽道”,同時,為爭取速度的表現,也會在車身的配件上作細緻的調整,包括 “洗啤令”、“洗摩打”、“偷輕”,當然,最重要還是要順利完成賽事。
可是,像筆者已 “一把年紀” 的大朋友縱使有心重拾兒時玩意,但又從何處入手呢?昆蟲說其實有興趣者只要購買一份 “新手包” 和 “低階三式摩打”,不消百多元便可立刻重投四驅車的懷抱,入門門檻不高。Dino則補充說最重要是讓有興趣者 “砌” 好 “第一部車”,否則只會原封不動 “封塵中”;Sonic跟Keiman就認為需要一班人一起玩,打打鬧鬧,這樣便可帶動參與者的投入感,在過程中享受 “四驅魂” 的樂趣。
往事往往只成追憶,在回憶中感受當時的快樂。雖然相隔十數年後以往這班 “四驅小子” 已超齡,部分更是 “四驅爸爸”,但這無礙他們對四驅車活動的喜愛,尋回過往因各種因素 (財力、時間、空間、父母反對等) 而擱在一旁的四驅熱情,重塑回憶變成現實,也因歲月的成長讓四驅車活動不單停留在小朋友放學後的玩意,而讓它成為一項能代表澳門比賽的運動;一種閒暇的親子活動;一節充實富趣味性的勞作/物理課。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