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從嬰兒時期由翻身、爬行、學行、跌倒、再站起來的過程嗎?相信100%的人都會回答早已忘記了或根本沒有再回想這些事了。
這次,有幸接觸動中察覺-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
記得那天躺臥在瑜伽墊上把雙眼閉起來,聽從導師的指示利用想像力幻想自己屁股下有一個時鐘,順時針的方向由一至十二一圈,有時針有分針。聽導師的指示躺在瑜伽墊上豎起雙腳呈九十度然後慢慢地移動盆骨的位置,這時,筆者發現自己雙腿跟着左右搖擺,導師強調只動盆骨的位置,如果覺得困難則可用力將腳板底按在瑜伽墊上,果真有點效用,頓時發現原來盆骨的位置平時是極少郁動;
然後導師開始作出時鐘走動的指示,如十二時到三時、三時至六時、九時至三時、十二時至十二時,其間導師強調要注意自己的呼吸聲,一呼一吸,一深一淺,一高一低;最後方向更由六時至十二時成直線移動,慢慢發現是腰椎位與頸椎位的移動,筆者不確定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但仍閉上雙眼照做。當結束時站起來走動時發現整個人放輕鬆,步伐平穩,有些人更覺得整個人拉高了,感覺很奇妙。
有好東西一定開心share,這次ZA誌有幸邀請 “動中察覺-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 的導師陳勁芬小姐 (Marinda) 專訪。Marinda現時於美國修讀神學學位,在假期時回澳開班讓學員透過 “動中察覺-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 開發中樞神經系統的龐大潛能,紓解情緒緊張及釋放壓力,希望透過自身對身體的嶄新覺察,聆聽身體的智慧。在緣份牽引下也讓ZA誌與Marinda認識。
Marinda在澳門土生土長,在求學階段開始參與校內的義工活動,到社區服務及探訪老人院等等,慢慢埋下一顆助人的種子。高中畢業後並沒有立刻升學或工作,而是到意大利佛羅倫斯留了一年作生活體驗。回澳後在辦公室工作一年後開始在學校做輔導工作十年,再到美國密西根大學修讀社會工作碩士課程,回澳再在學校又做輔導工作十年,其間持續在暑假期間到美國進修,正是在美國讀書時接觸及學習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現在又於美國修讀神學學位。
Z: ZA誌 M: Marinda
Z: 當筆者聽到神學已覺得非常有趣,你個人有宗教信仰嗎?為甚麼會修讀神學?
M: 真是很長很長的一個故事,我只能說是一個點一個點讓我知道現在要讀神學。神學大眾對它有很多的誤解,以為神學就是某一宗教,其實我的同學甚麼年齡層都有,廿幾歲至六十幾歲都有,甚麼宗教都有,回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等。我自己本身是天主教徒的。
Z: 既然你讀的神學沒有既定的宗教,那神學是甚麼?學習的內容又是甚麼?
M: 神學是靈性的生活,即人與這個世界/大自然的連繫與溝通。每個人在不同時期與階段都有不同的渴求/追尋 (Desire),這部分是人心靈最深處且不易外顯被發現,是一種追尋自我滿足自我與世界連結,幫助自己身心靈的成長,對自己與自己的工作能有很大的幫助,我是做輔導工作,如果我自己內在不夠清靜不夠健康正面,很難有良好的輔導效果。
上課的內容比較哲學,要讀蘇格拉底的理論,而且常鍛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討論一些較哲學的問題如為甚麼人會犯罪?課堂上不斷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交流。
Z: 我們知道你在學校做輔導工作前後共廿年,到底是甚麼可以令你在這範疇擁有熱誠及不斷進修?同時讓你把整份公積金拿到美國讀社會工作的碩士學位?
M: 這份熱誠我相信是由中學時期埋下的一顆種子,想當年中學時期在校常參與義工服務,到社區工作或探訪老人院,我想就是當時慢慢培養助人的心吧。然後高中畢業後參加一個國際性組織而在意大利的佛羅倫斯留了一年,當時與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青年人聚在一起生活,開始放大自己的眼界,學習不同的文化與差異,學習與大家相處,因為大家的膚色、宗教、文化、習慣等等都不一樣。
回澳後在辦公室工作了一年簡直覺得無聊透頂,在朋友介紹下開始在學校任教英文一年,再教修身九年,其間在理工學院修讀了社會工作學系夜間課程,一轉眼便十年,心裏就是覺得不夠,不夠的意思大慨是想在社會工作的專業上更專業,想有更多的知識使輔導技巧更上一層樓,最後就選擇走出澳門到美國讀社會工作碩士學位。
Z: 為甚麼每次進修都選擇美國?
M: 我很欣賞美國精神,那份真正的自由 (包括思維、言語、生活態度等),非常沖撃我的思想,最重要是語言能夠溝通,我在美國也認識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自己租房子、租車,約朋友到家中打邊爐聊天,生活既充實又簡單。
Z: 你是如何接觸到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可否多講解這套療法?
M: 這~真的很講緣份。在美國密歇根居住時我的鄰居是費登奎斯療法的導師,他介紹我學習,其後我便到夏威夷報讀,在報讀中心內發現由Magda Gerger創立的RIE (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順便再報讀這專業成為嬰兒家長教育的專業導師,專門訓練嬰兒感統動作及家長教育,令我再接觸多一個專業領域,所以我覺得所有事就像一個點、一個點,慢慢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
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 是以學習 (Learning) 與覺察 (Awareness) 為基礎,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覺察自己的身體部位,許多我們在嬰兒時期能伸展的身體各部位隨年長會逐漸忘記它的活動能力,而費登奎斯療法 (Feldenkrais Method) 強調人還是有無窮的潛力可以去重新開啟它們,就像回到原點回到嬰兒時間的我們。這次在澳門的課程雖然只有八堂課,每次讓學員體驗身體不同位置的伸展或移動。除了學員在“動中察覺”自我的能力外,其實我在這過程中也在觀察學員的self-image (自我形象),如有些學員不肯定自己動作做得是否正確會偷看其他學員;有些則覺得自己做不到而放棄移動;有些則充滿自信地移動自己的身體,這些學員是不會意識我所觀察到的事情,這是滿有趣的過程。而事實上這療法共有幾百種動作的練習,許多你沒有想過的位置都有,如眼皮、腋下、眉毛等等,最終目的是改善身體的動作與身心理狀態的運作功能。
Z: 最後一個問題,你提到很喜歡美國那自由的國度令你的世界觀能夠無限擴大,當你回到澳門這小城會否很不適應?甚至有想移民的想法?
M: 美國對於我來說是一個training place,每次到美國進修也帶給我無限的思想沖擊,當我收穫豐足後回澳,面對澳門急速的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堆民生問題,對於一個澳門出生長大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適應,但反過來把自己學到的回澳教授也是一種對澳門的回饋。
後記:筆者這次有幸能訪問Marinda真是一種緣份,因筆者也是一名社工,同行遇見同行,再加上最近筆者對於追求內心平靜深感興趣,而Marinda剛好修讀神學也是追求心身靈平衡,因此相當投契。生活中的點與點,連結起來就是生命的軌跡,Marinda的故事也是如此。我們不確定將來會發生甚麼事,也不想停留於過去的恐懼,只有現在才是永遠,所以一步一步地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生命的使命,共勉之。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