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行路經過狗場附近,看到一張大大懸掛在大廈外的 banner (很不容易才會記起中文應是「橫幅」啊!) 本也無心細看,但字體「牛龜咁大隻」,真的不能視若無睹,便望了一下,「專接聖保祿、境平搭食」── 這補習中心的宣傳廣告好像哪裏怪怪的,「聖保祿」是本地學校,那「境平」又是甚麼?難道是近日新開的學校?

我腦袋急轉彎了兩秒。啊!應該是「鏡平」吧!「境」和「鏡」並非容易混淆的錯別字,且這間是補習中心,相信這間補習中心應該不會「精補」中文吧!更糟的是事隔數月再經此地,「境平」依然高高掛。

事實上,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甚麼事情都電子化,基本上自中學後我們便越來越少用筆書寫。大學時還會用筆抄一下筆記,到投入工作後寫字的機會或許就只剩下聽電話時記一下來電者和電話號碼,再厲害一點應該是開會時「被迫」做記錄。無論是上班或是休閒時間都以「打字」居多,因此字不僅越寫越醜,「執筆忘字」或「忘寫症」更成了我們的通病。有不少人亦有因為「忘寫」而打不出字來,而針對此一現象應運而生的「語音生成文字系統」、使用語音作留言的社交軟件如 WhatsApp、WeChat 等便大行其道,而人們亦越來越適應這種「打都慳番」的溝通及生活模式。

但文字又是否真的能夠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省卻掉?答案是絕對否定的,然而遺憾的是文字不受重視的情況的確越發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錯別字出現的情況簡直不勝枚舉,不少人也覺得錯別字或同音異字問題不大,只要別人能看懂自己的意思便可。不過,文字作為語言的根本,能正確寫出我們的文字應被看作是基本的生活能力,而且正確書寫才能更好和無誤地表達我們的用意和想法。值得留意的是,基於中文的多變及可塑性極高,所以即使用電腦打字亦不會出現像其他文字那樣自動標示語病、字詞錯誤,甚或自動修正的情況。但這正正是中文獨到之處,我們應當更謹慎運用我們的文字。此外,「正字」更是不少人衡量某人工作態度的無形指標。要知道用字錯誤輕則鬧出笑話,重則個人不快、鬧個尷尬,特別是姓氏,曾見過不少人把「鍾」誤寫成時鐘的「鐘」 (雖翻查資料台灣確有少數人姓「鐘」);筆者甚至曾聽說有問姓「蔡」是否「一條菜」的「菜」,那將來如果有人誤把「廖」寫成「尿」也不足為奇吧!

記得90年代的廣告很流行使用「食字」,但會以引號標示「食字」或「同音字」。但久而久之,廣告詞或標語已甚少使用引號,直接使用「食字」和同音字。有時看到這類文字時總覺得怪怪的,但因為現在「正字」、「同音字」經常交替使用在廣告、餐牌和各式的印刷品上,筆者也漸漸被「薰陶」,常會出現「正字」、「同音字」混搭使用而不自知的情況。有時候為了要確認自己所打的詞語或成語是否正確,也就用搜尋器這一招,把明知「錯誤」的文字輸入到如 Google 或 Yahoo 去,再加「正字」字眼去搜尋;又或者乾脆把不確定的兩個詞語同時輸入,看看網絡上的「大大」如何討論及作答。所幸因不少人也跟筆者有同樣的苦惱,所以此方法一般有85%機會能成功找到所需的「正字」。當然,網上資訊不少是各執一詞,建議還是多花點功夫,多找幾個資料來源以確認。

而另一個大家未必為意的錯別字來源是「繁簡轉換」的問題,曾見過以下的巴士廣告──「好鄰裏一輩子」。雖然這是大陸的樓盤,但因為要針對澳門市場賣廣告,自然把簡體字轉換為繁體字,可惜廣告公司或許只直接地把簡體字的「邻里」用軟件變成繁體字的「鄰裏」,想以有很多澳門鄰居作伴為賣點,但光看廣告就感到很不「澳門」。其實文字有「地區性」,不是只有文字寫法的差異存在,好比港澳大多使用「質素」,而內地則慣用「素質」;港澳多用「數碼產品」,內地則用「數位產品」,而讀者也可能曾遇過在 WORD 內按一鍵把整段的文字 (單詞問題不大) 由繁體轉為簡體,又或相反簡體轉為繁體,一些詞語會變得「怪怪」的,例如「警察」→ 「員警」;「項目」→「專案」;「循環」→「迴圈」、「中介」→「仲介」;「干預」→「幹預」;等。

IMG_1260 (1)

錯別字的出現或許真的算不上是很大的問題,不過在正式的印刷品上發現錯別字 (且能確定不是別有用心),則始終會讓人覺得撰寫的人不夠專業和用心,且當習慣了使用同音字或寫相類似的錯別字「頂住檔」後,也會積重難返,想回頭也不容易。久而久之,若我們的下一代生活在一個只能把自己名字寫對的「錯別字世界」,這又會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後記:特別鳴謝 Bee Wu 對本文給予的意見和協助校對修飾,他跟筆者說起了香港作家古德明先生的兩句話:「新中國人已經不認得中文。這是現代漢語的世界。」確是值得細味反思。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