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海報


《兩韓統一》將於2月8至11日演出,部分場次已售罄。此次演出,從原著的二十段挑選了十四段故事,如︰小孩、父母、朋友、情人,「愛」總有一個在左近,或能解答為何相愛但分離。

也許你未拍拖、也許你已結婚、有人得到、有人失去,每個人至少聽聞過身邊一個深刻的愛情故事,或者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然而,導演張健怡的經歷,剛好是没有被劇本提及的那個故事。在排練期間遇上男友劈腿,劇本裡没有一個故事能說出她的心情,但戲還是要排要演,幸好得到演員們的支持把戲撐起來,讓她無法運作的腦袋慢慢恢復。

劇本源自法國新文本劇本集《La. Réunification des deux Corées》,由法國當代著名編劇及導演喬爾.波梅拉(Joël Pommerat)創作。自2013年首演後便不斷重演,即使被喻為「難以搬演」的劇目,也無法阻止創作人的鍾愛,這次在澳門的演出,也作為華語地區第二次公演,值得期待。

去年七、八月夢劇社與張健怡洽談新劇創作,當時她對自我身份認同抱有懷疑,選了一個相關劇本,又感這樣的作品太直接。後來看到《兩韓統一》的劇本,她十分感興趣,兩韓一般指南北韓,剛好與身份認同的概念有點聯想,但實際上劇本卻與政治無關,而且文本平易近人,因此最後選了《兩韓統一》進行創作。張健怡憶述在台灣就學時,當別人說澳門人即是大陸人時,她便作出否認,她反思這樣的反應是否也在無意識地歧視大陸身份?她討厭歧視,但她的潛意識出賣了自已。台灣與澳門的差異為張健怡帶來不少新思維,也成就了這次澳台合作的創作班底。

「無論創作與生活,没有對與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在台灣,每個人都很有主見,努力地讓自己被世界看見,這更讓張健怡反思作為澳門人,自己對澳門的歸屬感又怎樣。澳門小,主流思想類近且佔大多數,所以在戲劇創作上亦應迎合主流?張健怡認為,「當我們想著澳門能帶給我們甚麼時,有没有反思自己能給澳門甚麼?」因此,她回來了。

「不喜歡調整表演,以行動帶來真實感」

此次演出,澳門與台灣演員參半,透過兩者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更能突出角色之間的溝通無效、分裂及無力的愛。導演了解每位演員的質感,引導他們展現最自然的動作,然後放在合適的環境便能達到效果,若演員未能自然流露,導演便會換一個動作。此劇著重導演與演員的黙契和互動,透過真實回饋進行即興創作,張健怡十分感恩此次演出遇上專業的演員和製作團隊,各人均努力配合與互補。

原著導演喬爾.波梅拉擅長使用黑暗來突出演員的聲音、表情,張健怡也希望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詮釋讓敍事呈現更流暢,透過生活中的細微動作或語言的重複來突顯戲劇的力度。而在演出處理上,某些故事片段會刻意停止在情緒的最高點,讓觀眾留有思考的空間,某些片段則没有刻意把情緒推高,藉著那一種無力的冷感呈現最真實的暴力,那種受傷可能會更痛,透過這樣的編排讓觀眾更能作出多方面的感受。

張健怡;「來看便知道﹗」

購票︰https://www.macauticket.com/ticketweb/ProgramInfo.aspx?proCode=P-002219&c=zh-tw

採訪:笑皇子 & 米拉
撰文:米拉
照片提供:夢劇社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