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一帶昔日是繁華的商貿地段,其中的營地大街,更是有名專營傳統婚服及婚嫁用品的囍事一條街,嫁衣、金器、賀禮、囍餅等各式店舖林立匯聚,問問老一輩澳門人,籌辦婚事的幾乎都是在這邊集中採購。

時移勢易,婚嫁習俗改變,西式和創新婚禮更受年輕一代歡迎,傳統中式婚嫁市場逐漸萎縮,老店經營舉步維艱,最後更無可避免步上結業之途。

現在環顧營地大街,依然人來人往,但恐怕已經不是昔日的面貌。

「澳門裙褂店是否只剩你一間?」

「不知道,但若有也經營得不容易。」

裙褂老店「彩生隆」第三代老闆黃永蘇一邊小心奕奕地包裝,且收拾著剛才展示的歷史收藏,一邊如是說。

走入婚嫁博物館

小編甫進入「彩生隆」店面,黃永蘇禮貌地微笑點頭,一句問好,沒有太多寒暄的話,就從抽屜將若干物件提出來放上玻璃櫃面,翻開包裝,戴上老花眼鏡逐一介紹。

黃永蘇喜歡歷史,也有收集舊物的習慣。

他拿出了兩付長條狀的金屬模具,告訴我們,此店開業百年,歷經三代,當年經營染布坊,會使用模具將「彩生隆」字號拓印至染好的布匹上,才上市銷售。

他接著小心翻開一疊疊發黃的紙張,當中一本是《澳門商會會員人名册》,澳門商會即是中華總商會的前身,黃永蘇逐頁翻開,指出哪幾個是「頭纜搞手」,好一些當年尚未嶄露頭角,現在卻頗負聲望,翻到載有他阿爺名字黃禎祥的一頁,他用指尖停留在名字旁邊,著我們看,並展示一個商會成員專屬、氧化成啞銅色的圓形金屬小吊牌。

枱上還有林林總總的舊報章、舊文件,他細讀一張舊式電費單裡面一排排很小的文字,告訴我們當年交電費還要貼印花和納稅。上面印著日期1941年11月30日,他輕輕帶過一句,「一星期後就太平洋戰爭,珍珠港炸毀了」。

「彩生隆」不只是回憶過去,還在經營現在,亦不是隔絶於玻璃展櫃之內,而就活在生活之中。

黃永蘇亦是最稱職的導賞員,他述說的是自己的故事。

變是為了不變

「彩生隆」有上百年歷史,但其實到70年代才經營起婚嫁用品生意,之前曾是染布坊、百貨公司和衣服店的過去,看似跟現在經營的範疇不著邊際,但黃永蘇都習慣從阿爺一代說起。

活在多變的時代之中,老店要存活,也不能只有固守,亦必需順勢而行,變化多端。「彩生隆」一直在變,至傳到黃永蘇手上,一開始只經營裙褂,後來逐漸加入中西禮服、花藝製作、佈置等周邊服務。

「我們應該是一條龍的先祖。」

誰沒有年輕過?跟現在青創強調創新勇敢的理念一致,年輕的「新掌舵」黃永蘇也曾經力求推陳出新,甚至試過將裙褂的最大「對手」西式白婚紗也囊括在貨架之上。但萬變是一種摸索的經營手段,不離其宗更是長久的為商之道,亦是黃永蘇口中的不熟不做。

老店後人要守業。很多人以為守業就是一成不變,但黃永蘇告訴我們,在命定的一條軌跡之中,亦可以找到遊走的一片空間。他笑說現在偶爾也跟太太到香港走走看看,見識一下裙褂和婚慶行業的潮流和變化,當然看到的變化,有使人大開眼界,亦有使人感慨萬分。「香港的同行變得很快,光顧了很多年的批發一間間不見了,一些以前看舖的老闆也不再是那個人。」

金絲銀縷的手工藝

佈滿金銀鏽線的大紅龍鳳褂,與金器相映成輝,炫彩奪目,使新娘成為大婚當晚耀眼的主角。除了貴氣和美感,裙褂有一種手工獨有的溫度,一針一線盡是工夫,足見技藝,所以堪稱珍品。

絲質面料上釘繡栩栩如生的圖騰,精緻華麗之餘,個中寓意講究。龍鳳必不可少,金花、銀花、雲彩、蝠鼠、石榴等吉祥圖案簇擁四周,形成密集有致而且富東方美感的畫像,背後亦蘊藏諸多幸福寓意,裡外皆是學問。

近年有「潮褂」的出現,款式推陳出新,甚至用卡通公仔取代龍鳳。黃永蘇同意百花齊放是好事,但他還是更喜歡保留傳統圖案,「我比較懷舊,覺得有些好東西經得起時間,即使從母親來到女兒一代,依然歷久常新」。

裙褂刺繡製作費時,按針線密度要半年至年半不等,加上龍鳳圖騰複雜,要繡得活靈活現講究技藝,一般需由資深師傅操刀。因此,裙褂往往價值不菲,隨金銀線密集程度分類和定價,最上承的是褂皇,幾近整幅滿繡,其次為褂后、大五福、中五福、小五福等。褂皇近年更被名人女星趨之若鶩,不時為傳媒廣泛報導。

一襲手工製的傳統裙掛動輒過萬,褂皇更可達幾十萬。有人嘩然,寧願選擇價位較低的機械繡花,針線布料滑過生產線,經過幾十個針頭,轉眼就掉出一件成衣。批量生產削減了人工成本,但一式一樣之餘,造工較粗糙,圖案繡線後是一個個結實的硬塊,有違美感,亦無法造出立體效果,美觀性和藝術價值明顯略遜一籌。

小編打趣地問黃永蘇,身為裙褂店傳人,結婚時,又是否曾為自己的新娘挑最好的褂皇。

黃永蘇調低了本來就溫文的聲線,笑著說﹕「幾好。」帶點不好意思。

黃太忍不住笑著插話﹕「唔係幾好,直程係好!」語氣干脆肯定。

記者接著追問,是否金銀線密密麻麻的褂皇。

老闆說﹕「都幾密。」依然是輕柔的聲線。

黃太再一次插話﹕「非常密,」接續補充,「他給我造的裙褂幾乎全部的吉祥圖案都放上去,紅色位置一點都沒有。」然後用了三個「好靚」總結,事隔多年,仍難掩臉上喜悅。

美感延伸出情感

黃永蘇在他的收藏中找出了1983年出版的一頁報紙,當中一框一框的長方格整齊列陣,幾乎排滿報紙的篇幅。每個框都是一則結婚啟示。

當時那個年代,結婚需要刊登報章。新人基本資料、雙方父母名字、住址、甚至筵席地點,都在小方框內鉅細無遺地羅列了出來。當年,結婚真是頭等大事。

當然,現在結婚不復需要「昭告天下」,甚至連流傳已久的複雜儀式,都被視為繁文縟節,可以摒除。很多新人但求從簡隨心,至於對婚禮儀式仍有嚮往、有追求的,也選擇西式婚禮為多。從事婚嫁行業四、五十年間,黃永蘇看著傳統儀式的地位逐漸消減,但仍相信不會消聲匿跡。「儀式即使多簡化,敬茶環節多數會保留。」在中國人的社會,家族連繫緊密,一場婚姻,遠不止兩個人愛情的締結,還包涵親情的歸屬、家族血脈的傳承。所以,任思想多前衛,大部分新人還是相當珍重中國文化中尊老孝親的傳統美德,在成家立室之日,藉由茶水向長輩聊表孝心和感恩之情。

奉行中國的傳統儀式,自然需要中式禮服,所以裙褂必不可少。「龍鳳裙褂是我們的傳統嫁衣,穿起來端莊秀氣,華人穿起婚紗即使有多美麗,始終不能穿出裙褂獨有的傳統韻味。」金、銀、紅是高興熱鬧的顏色,亦是中國傳統的喜慶顏色。白婚紗有它的美,但敬茶儀式還是穿裙褂最為匹配,戴上長輩饋贈的中式圖騰金器亦更和諧,畢竟敬茶務求與家中長輩同樂,延續他們的傳統也是一種愛的表達。

從婚禮見婚姻

走遍婚慶店舖、上網搜羅資料、詢問有經驗的親朋好友……

哪對新人不想將自己一生一次的婚禮辦得難忘得體?希望每個細節都盡善盡美,每個流程都在掌握之中,每個人的期望都得到滿足,結果在海量的資訊裡面越來越不知所措,換來偌大的壓力。

明明是大囍之事,黃太卻經常見到愁眉不展的準新娘,自言替她們感到可惜。「籌備婚禮難免緊張,只是如果樣樣擔心,又失眠又情緒差,弄得黑眼圈、眼套、暗瘡全部跟你陪嫁,那化妝技術再好,衣服靚一靚也沒有用了。」所以新人來店找到黃太是幸運事,因為她們不只挑到一件合身的婚服,還可以學會辦一個合適的婚禮。

每次聽準新娘吐完一肚子的苦水,黃太會問:「你怕當晚唔識笑嗎?」她說,當晚盡情地笑,才是新娘最需要做的事情。「氣氛熱鬧開心,你不停笑,容光煥發,就證明你在享受,而其他人亦能參與其中。」她回憶起當年自己的婚宴,「我很享受那個過程,整晚在笑,不停拍照,妝容也幾乎沒有補過」,她說比起經常出入新娘房忙著更衣補妝,她寧願週旋於賓客之中。「好開心,好開心,結婚那一晚真的好開心」黃太重覆講了三次「好開心」,跟談起自己出嫁所穿那件「好靚」、「好靚」、「好靚」的裙褂時,是同一個喜悅的表情。

經營一門久遠的家業,正如經營一場漫長的婚姻,起伏必然,如果在旁有人同心協力,目標一致,比起單打獨鬥永遠來得容易。「最緊要用心去做,對方是會知道的。」這句說話需要兩個人的認證才能成立吧,小編連忙望向黃太口中的「對方」,櫃檯那邊的黃永蘇回了一句「知道啦」,他一直在執拾裙褂,但原來也一直在聽。兩夫婦的互動很有趣。

不反駁不承認 只管堅持

婚前,黃太對丈夫的家業一竅不通。婚後,因為要到店幫手,丈夫也順理成章成為了自己的師傅。受訪時,黃永蘇這樣形容正在解答客人疑問的黃太:「她很勤力,幫到手。」黃太對丈夫的讚美亦毫不吝嗇,「他有用心教我,是有耐性的人,願意聽別人講話,說實話很少男性可以做到。」能全心全意地讚美相處日久的老伴,說實話也很少男女性可以做到。

從黃永蘇接管店舖開始,幾乎全年無休,他形容長期都是「無事忙」的狀態,所以日子過得快,亦很充實。有次一位媽媽帶同女兒來店,臨走時讚揚他從事的行業是善業,令他印象深刻,亦有不少人完成婚禮後,不忘回來表達感謝。

因此,黃永蘇夫婦打算一直經營下去,但現在不追求貨如輪轉,亦把開店的時間縮短,「客人少了是必然事,但夠做了。」多了去旅行,會特地騰空找點樂事忙裡偷閒,黃太亦改變一直以來愛忙碌的習慣,嘗試調慢步伐享受生活,她說這是另一種充實﹕「他教會我喝早茶,大清早去茶樓吃些點心,品一壺普洱或是鐵觀音,這些年來也維持這個習慣,所以說他教會我『蛇王』。」全場笑了。

說起喝早茶,也挑起了個多小時的訪問中黃太第一個對丈夫的控訴,「不過翻風落雨也死硬要去喝早茶,為這件事我罵過他。」我們笑問黃永蘇要不要過來辯護,他只管笑笑,也沒有解釋太多,而繼續整理著櫃檯上的物品。

「年紀也大了,淋雨後茶樓有冷氣,為這樣病倒真不值得。」黃永蘇依舊沉默。黃太很了解黃永蘇,說這件事他知道自己不對的,不會抗辯,但她仍然忍不住繼續﹕「家裡也有茶葉,普洱茶、吉普茶什麼都有,硬是不願,一定要出去。」

「你也跟著去?」小編問。

黃太收起了了嘮叨,點了下頭,說:「不過這就是他的堅持,正如他守著自己的家業。」

黃永蘇展示裙褂時,特地將背面翻開來,說內裡的彩線,也排列得齊齊整整,他看著摸著,甚是欣賞。看裙褂都是看外觀,拍起照來好看就是了,誰還要理會後面是井然有序還是雜亂無章?這讓小編印象深刻。夫妻共同經營一段婚姻已經困難,還要多經營一間店舖,外人看覺得幸福,實際做起來,背面一針一線的功夫,不足為外人道。

採訪:哈皮因、Diana
撰文:哈皮因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Sam Lok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