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坐巴士經舊橋從氹仔往澳門時,總會不其然從車窗外望向主教山 (也即西望洋山),因為尤其是黃昏的時間主教山上的教堂份外美麗,至現在多駕車過橋 (西灣大橋) 時,注意前方交通便很少注意我們的西望洋山和教堂。
然而,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色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成為 “回憶”,因為現正進行的 “新城區總體規劃” 第三階段公眾諮詢的本文內,原來為在首階段和第二階段均定位為政法辦公區和海濱休閒區的B區,“華麗轉身” 加入住宅規劃用地,在B區規劃2,000個住宅單位 (以2房住宅單位面積初步估算),雖然諮詢文本沒有公佈B區建築物的高度限制,不過,從當局說明會保留西望洋山兩條景觀走廊與及諮詢文本內的規劃示意圖,大約可估計到未來B區建成後主教山和教堂只可從 “隙縫” 窺探到它的真面目。
由此引起了社會的熱烈討論,有說主教山不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它的重要性是否如此的高?有說它雖不屬世界文化遺產,但也在歷史城區緩衝區的範圍,且主教山教堂有近400年歷史,值得保護云云;而另有說澳門難得可以填海造地,不應浪費土地資源……各種各樣的論點相互交鋒,而在筆者看來,這事情不單是歷史文物的保護與發展之爭,更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共同財產。
百多年來,澳門的土地增加基本源自填海,單是澳門半島的面積便由1912年的3.4平方公里增加至現在的9.3平方公里,黑沙灣、筷子基、新口岸、南西環湖、路氹城,處處皆為填海,填海對澳門人來說可謂 “見慣見熟”,而每一次的填海也像是為澳門迎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可以說,經過上百年的填海,澳門可填的基本已填得七七八八,這次中央政府批准的填海計劃 (約3.6平公里) 可算歷來最大規模,也基本 “用盡了” 珠江水利委員會曾提出一份有關澳門可利用的灘塗的報告所指可供填海之面積。
因此,對筆者而言,這次新城填海規劃確是澳門的一個機遇,為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為澳門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動力,然而,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突然需要在B區增加2,000個住宅單位,意義在哪?因應社會的需求,政府已提高了A區的住宅用地比例,可建32,000個單位,而C、D、E區則可建20,000個單位,合共已52,000,那加上2,000個單位便達54,000個單位,可是2,000個的單位僅佔總數的3.7%,對增加住宅供應,滿足大眾住屋需求有關係嗎?且值得注意的是當局的估算是以2房單位為標準,B區臨海的優質地段會興建一般的2房住宅嗎?相信更大機會換來是1,000多個的3、4房豪宅 (等同一個大型屋苑的單位數,如海天居),所佔住宅比例降至低於2%,對房屋供應的作用可謂相當低。
因此,B區的住宅單位可說 “可有可無”,有陰謀論者認為這主要是為南灣湖的C、D區開綠燈,因為新城B區的建築物高度具有很強的 “參考” 作用。作為小市民,我們不想多猜背後是否有如matrix般複雜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現今世界的趨勢高樓與發展已不是劃上等號,發展更不單是 “量” 的增長,多年以來,當局對西望洋山邊的建築物高度均有嚴格的限制,造就了澳門西灣的一道美麗風景線,而這風景線不是可以隨意複製的。到過外地旅行的朋友也會覺得,世界的大都市越來越相似,相反中小型的城鎮保留了其特色和味道,根據國家的規劃,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相信世界休閒中人不單是包括酒店賭場豪宅的高樓,更重要是澳門獨有的歷史人文景觀,被現代高樓包圍遮蔽,餘下兩條景觀走廊的規劃方式是最好的平衡歷史文物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策略嗎?更重要的,澳門的山體包括主教山和西望洋教堂,在澳門心心中已不是亳不起眼的古老建築,而是與我們同呼吸和共生的 “老街坊”,是大眾的公共財產。
事實上,不論是新城B區又或南灣湖的C、D區,不可能是永遠的閒置,發展是必須的,但可否從建築高度和設計等作出協調?主教山海拔為62.7米,等同約20層樓的高度,作為政法區域的政府辦公樓,高度在15至20層相信也足夠使用 (對比現在是租用商業大廈的一層至幾層來換算),而南灣湖的C、D區既然不少是豪宅的用地,現時主教山山腳的豪宅也不多是10多20層嗎?建設低密度的豪宅區不是更合富豪的心意嗎?而C、D區不少用地為旅遊商業性質,蓋10多層高的建築物真的會使土地變得 “一文不值” ?當然,相信一般市民不奢求以後能360度環迴看到主教山教堂,但起碼不應只餘下兩條的景觀走廊作為一種 “標準”。
最後,景觀只佔有關新城規劃諮詢文本的一部分,其他包括土地規劃、住屋、交通、環境保護等多方面也值得我們深思和發表意見,把握最後幾天的機會 (至8月28日) http://www.dssopt.gov.mo/zh_HANT/home/information/id/164,因這將是影響不僅我們這一代,還有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人福祉的長遠規劃。
土生土長澳門人,遵循儒家傳統智慧希望努力讀書脫貧,讀足三十年,雖未脫貧但未至於 “月光族”。從小就希望澳門係大中華甚至世界嘅大舞台爭氣點,唔係次次睇新聞見到大三巴牌坊logo便估到報導澳門嘅負面消息,去旅行唔鍾意講話來自香港,”I’m from Macau”,最多補句 “next to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