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把澳門由原來每月接待354萬遊客(2019年2月的數字),驟跌95%至今年2月份不足16萬,3月份稍為回升至21萬,大街小巷頃刻回復恬靜,中區的行人路暢通無阻,坐巴士如包車般「人影都冇」;如要到餐廳用餐(直到近期消費卡出台)肯定不需要提前訂位,還有多家賭場酒店的餐廳推出震撼優惠;遍街的士像「餓狼」般等客中,只要企定定不消1分鐘車到眼前,若果平日因人太多而未可好好看真「大三巴」或「媽閣廟」,相信這段時間大家可放心慢慢「研究」,自拍不需P圖背景就是「靚景」,想躺著影相也沒問題,在2、3月份,城市裡唯一最熱鬧的應只有超市。
在 Facebook 或 IG 大家都「秀」出寧靜澳門的容貌,又或到郊外打咭與大自然結伴同行,澳門的所有角落都給我們重新認識一遍,走在街上那份愜意確實讓人感到暗爽,經過這十多年的旅遊業高速發展(賭權開放和自由行),遊客數字已超過六合彩頭彩獎金的3,800萬(2019年為3,940萬),澳門這城市突然間變得不似是昔日的模樣,一些區域早已變得不是澳門人「能去」或「想去」的空間,只要一有連續三天或以上的假期,大家也巴不得離澳到外地呼吸舒爽的空氣,台灣、日本、韓國已是不少人每年「回鄉」的地方。
大家也有一個同感,疫情期間的澳門像是回到賭權未開放剛回歸時的歲月,然而,當3月底和4月初廣東宣佈所有經廣東口岸入境人士(包括港澳台居民及中轉旅客),需要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以及港珠澳大橋的「金巴」停駛,澳門幾乎已為「零遊客」,回歸前1990年至1999年期間,澳門每年接待遊客在700萬至800萬之間,即平均每月大約為58萬至66萬,仍較2020年2月份和3月份多幾倍,聽到有長輩提及,那種街上異常寧靜,「人都唔多一個」的光境,不是回到20年前的澳門,而是更早40年前80年代的澳門,那時的澳門,「過時過節」比平日街道更冷清,因為大部分人都回鄉過年。
熱鬧或忙碌過後,我們總想有片刻的寧靜舒緩身心,澳門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當看到「她」水洩不通,一些商家只關注「在做」遊客們的生意,又或一些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讓我們氣上心頭,擠迫的巴士;截不到的的士,還有那像是變得陌生了的街景,不少老店小店結業換上遊客們喜愛的藥房食肆,我們會懷念過往的澳門,但我們心底裡記掛的是舊日的澳門嗎?或是一種我們小時候的日子,永遠讓人感到津津樂道的兒時情懷?
小時候的時光總是最讓記掛和懷念,因為有著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足跡,隨便「落街」已可盡情「玩一餐」,回想小時候的學校外的士多或路邊攤,總是美食的大滙集,每一次的中小學同學聚會,總是隨意聊起上學時的趣事,甚至是「loop了幾年」都是談著同樣的事情,便足夠開懷大笑一番,那些日子,在70、80,又或90後的我們看來,便是80、90 和剛剛回歸的千禧年代,那時候的澳門,所有步伐都是緩慢的,生活是簡單的(連想買特別少少的東西,購物也會到香港,還有聖誕節到香港看燈飾或是不少家庭曾經的節目),好像生活過得特別輕鬆自在。
但若當時我們已是「大人」,需要尋找工作的時候,這樣的澳門是否也讓我們十分「懷念」?90年代的時候,身邊朋友不少爸爸,甚至爸爸+媽媽都離澳到台灣工作(多從事建築業),又或更早時期在香港工作,因為在澳門,能從事的工種不多,要糊口不少情況便需「往外闖」。其時澳門持續的經濟低迷,除了入到政府和能替「燊哥」打工外,做旅遊相關生意的或許也不錯,香港、日本為遊客主要來源地,其餘的工種都只是一般的糊口,當然,那時父母的一輩都是超級慳家的,而澳門的樓甚至過剩到「有樓出租是負擔」(因為不易租出,租金不高,如要交管理費可能已扣掉1/4的租金)。
到剛回歸不久,遇上了SARS,若那時我們成年要找工作,只能在「拼低」人工的環境下競爭,因為預期人工這一欄,多寫500元或許已錯失了機會。到今天,在澳門可選的工種或許仍然很少,但跟過往比較可能已增加數倍,縱使在博彩業內,工作職位的多元化與過往相比已不可言喻。
而從歷史的走向上,自從百多年前香港開埠後,澳門「痛失」貿易中轉這塊大肥肉,澳門便只能「人家唔做我便做」,嫖、賭、苦力貿易「樣樣齊」,而我們這城市的經濟,就註定了難以靠自身市場生存,製造業和建築業曾輝煌一時,但始終佔主導的,是自60年代興起的旅遊業,原來澳門的遊客數量由60年代至80年代末一直是高於香港,回歸前,遊客中一直約有80%來自香港,「自由行」開放後到現在自然是中國內地的遊客佔最多,2019年佔70.9%,其次是香港(18.7%)、台灣(2.7%),而澳門的旅遊業又與「賭場」息息相關,小時候的課本已說澳門是「東方蒙地卡羅」(當時完全唔知蒙地卡羅係邊到?!)現時政府收入中博彩稅收佔約80%(回歸前約為45%),縱使經濟適度多元這議題由剛回歸不久一直談到現在,誠然,絕大部分的多元路向也需要旅遊業的支撐或與其相關,不論是會展、設計、酒店、廣告、餐飲、物流等。
香港、澳門遊客人數變化(萬人次)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1992 | 1993 | |
香港 | 22.1 | 90 | 253 | 620 | 719 | 890 |
澳門 | 53.1 | 160 | 367 | 608 | 621 | 800 |
因此,當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說已連續多少天或「自願多少天」放無薪假,又或是被解僱了,我們回不了那種「打風可以不用返學」而感到快樂的日子,因為無奈地,我們這城市的經濟不能脫離旅遊博彩業,不管這是我們喜歡與否,澳門人口2019年第四季為68萬,外地僱員(外勞)人數為19.6萬,佔人口超過1/4,減去外地僱員(當沒有遊客的情形下,外地僱員的需要自然也大減),澳門人口不足50萬,這是否足夠大的市場去「養活」我們?不敢妄下推測,但猶記得90年代的時候,社會不少人士和經濟學者也提出澳門人口「需要增加到100萬」,才能形成一個較大具規模的市場,但若放在今天,68萬人口加上每天近11萬的遊客(合共每天79萬人在這城市裡)已讓這城市喘不過氣來,100的人口簡直「不敢想像」!
澳門的經濟甚至說我們的生計離不過旅遊博彩業,但這個疫情除了給我們一個很好「靜下來」的時機外,相信也是整個城市反思未來路向的一個契機,遊客的數量不能無止境增長,量從不應是一個目標,但質的提升(延長留澳時間;遊客到訪原因的多元化;旅客來源地的多樣化)多年來仍是緩緩進行;商戶不能只關注以旅客作為唯一的消費客群,內外市場同樣值得重視;還有各種城市配套設施,居民與遊客需求的平衡等,重新出發,我們期盼的,或許不是「人影都唔多個」的大三巴,只是「能影到相」,不是「人海」做背景的大三巴!
土生土長澳門人,遵循儒家傳統智慧希望努力讀書脫貧,讀足三十年,雖未脫貧但未至於 “月光族”。從小就希望澳門係大中華甚至世界嘅大舞台爭氣點,唔係次次睇新聞見到大三巴牌坊logo便估到報導澳門嘅負面消息,去旅行唔鍾意講話來自香港,”I’m from Macau”,最多補句 “next to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