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型的餐廳,唯澳門沒有,叫「深夜食堂」。
原因也很簡單,單純只是生存不了。租金高企、食材成本高、人工又太貴,只做一個晚上,根本入不敷出。
而深夜食堂很適合一個人吃飯,加班收工不想回家,隨便吃個蛋包飯或日式叉燒飯,再點個梅酒單飲獨酌,看看雜誌,何不美哉?
可惜澳門餐廳也很少有為一個人而設的位置,一來是澳門寸金尺土,二來是都市人怕孤獨。
食堂是屬於五四民國時代的古語,上承晚清的教養餘緒,在現代社會近乎絕跡,食堂全都變成了餐廳。
但在日本,學生飯堂依然叫學生食堂;不少餐館依然叫大眾食堂,自2006年安倍夜郎的漫畫作品《深夜食堂》走紅,2009年更拍成電視劇,日本的深夜食堂變成了一種風尚。
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晚上吃飯是可以報銷的,公司鼓勵和客戶應酬,月尾每人都交一疊收據上去,單據愈厚愈勤力。晚晚夜夜笙歌、喝完酒又去吃個拉麵,吃這種風氣也養活不少小餐館。
香港政府絞盡腦汁發展夜經濟也成效不佳,日本的深夜食堂有沒有能夠借鍳的地方?
簡單來說,週末搞一個小規模的市集當然沒有問題,但要達到經濟的規模,以及可以持續保持熱度就幾乎沒有可能。
比如《深夜食堂》的背景是新宿的黃金街,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政府為了重建新宿火車站的廣場,把黃金街一帶區域交了幫派和田組管理,整個區位最後發展到有幾乎百多間小店或小酒館,成為真正獨樹一幟的夜經濟黃金街。
八十年代的光輝歲月𥚃,餐館、酒吧甚至是藝妓屋都可以報免稅,等如政府有份出錢搞活經濟,但泡沬經濟爆破了之後,應酬費就不能報稅了,令主要依靠夜貓客的餐廳雪上加霜。
黃金街雖然倖存下來,但已大不如前,也因為年代久遠,不少店的業權轉手多次,真正的業權已經無從稽考,這個情況和福隆新街也有類似的情況。
所以一個地區的繁華,很多時只存在於特定的時空,日落城頭,就是今日這個樣子了。
中學校長說學習歷史是回望過去,就能夠知悉末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出自邱吉爾的名言。讀歷史多年,但依然沒能夠洞悉末來,反而成為了精通ACG文化的小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