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驗是前人為後來者留下的瑰寶,求知慾就是後來者延續熱情的秘方。在澳門進行高空繩索的前輩盼望「遍地開花」,現在,一個又一個的「種子」正在努力紮根、萌芽,提升專業性、外闖、組織活動和教學,在澳門玩繩的一群,技術和能力不亞於鄰近地區。但在相對於上一輩人,現代這一輩發展個人興趣可以說容易,但要突破,就要花努力、腦力和心力。這是在澳門學習高空繩索的一輩人,正需要面對的狀況。他們除了聽取老一輩人教授經驗,更會追求背後的答案,會問「點解」,從答案中引伸出更多問題和答案。他們形容,這種玩法叫做「知識型」。
將繩索技術融入生活
目前在澳門玩高空繩索的中堅,大多是業餘性質,但他們將高空繩索融入生活中。今年農曆年初二,一眾澳門的繩索愛好者組織了新春團拜活動,但不是在茶樓食肆,而是澳門高空繩索的孕育地──路環疊石塘山攀石牆,帶同妻兒進行親子繩索活動,交換利是是配菜,大人細路齊齊落繩才是主菜。這批澳門「繩壇的中生代」,將繩索技術完美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有人會用繩索 DIY 掛飾牆,整齊又實用;或者在郊外燒烤時會自製私家鞦韆給小孩玩,讓其他小孩仰慕這位爸爸;日常口袋中必備一條繩,隨時隨地練習結繩。
技術上,這批中生代承襲了前輩教落的一套玩法,但細節上,他們 “Ask for more”。「前輩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在學習的過程,還會不斷思考,尋求背後的原因和答案,甚至後果。」崔柏釗(Albert)這樣形容這批中生代的心態。「相比之下,以前玩繩的甚麼也沒有,凡事從零開始,要靠自己;而現代則是五花百門、多姿多彩,問題是 What 和 Why。說到底,都是要靠自己。」他形容,前輩教落的一套在澳門很管用,累積了他們多年的經驗和打造,也令澳門的落繩場地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不但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也可以學習別人的技術,「外國的網站做很多實驗,包括不同環境、不同受力,幾乎涵蓋大部分情況,得出的數據可供我們參考。」但他特別強調,網上看到的不能胡亂模仿,必須要加以思考計算,因為「性命尤關」。
繩索是運動更是一門科學
Albert 認為,這一代人玩繩追求「科學化」,要求數據支持,「用繩索去到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繩結也有很多種,究竟哪個方法最適合,當中有甚麼利弊,全部都要周詳考慮和分析。」他們很重視器材的使用需知,尤其關注保養;更相信每一項器材的官方數據,例如繩索、釦的受力數據,使用方法等,經過計算和分析,安裝出一套專門為該次活動的系統。
跟 Albert 相若資歷的中生代人數不多也不少,但絕大部分都屬業餘性質,一來大家都有正職,二來這項興趣還未能當飯食。如果問他們是否有意向將繩索變成職業?「想,但一如其他的興趣,將興趣變成職業,很容易會變質!」澳門「繩壇大師兄」黃國榮,不計條件地教導本澳繩索愛好者(哪怕是第一次接觸繩索的活動參與者),Albert在想,如果他自立門戶變成職業,難免會走得商業化,則有違開心、分享的原來意義。
結集本澳愛好者成立協會
雖然各有正職,但愛好者在澳門高空繩索方面的投入著實不少,除了活動、教學,也有組織隊伍出外參賽,甚至考取國際牌照,技術水平不亞於鄰近地區,但仍欠缺一個被外界認可的「火車頭」牽頭發展,因此實有必要團結整合這批本地精英,追求更專業、更被認同。為此,他們正著手籌組「澳門繩索協會」,現已取得社團註冊,部分核心人員亦正接受更高階的訓練課程,目標要將本地的高空繩索推上新的台階,「協會的功能除了能更好地凝聚本地的繩索愛好者,還要在成為澳門的『堅離地』平台,將澳門繩索推向更系統性、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未來會舉辦培訓課程和組織活動,讓澳門更多人認識高空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