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一家24年的老字號製麵廠,門面毫不起眼,像是一間雜貨店般,但卻深受街坊歡迎,品質長期受顧客肯定,回購率極高。這家「張記製麵廠」堅持真材實料,近年由兒子接手後推出了多款新式健康蔬菜麵食,除了吸引年輕人外,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飲食理念。不管是新式蔬菜麵還是舊式廣東乾麵各有「捧場客」,還有不少客人從國外回來也專程坐車來買,為的就是要吃回小時侯回憶的味道。

20190713-AM4A8474-編輯

因為「情意結」,所以選擇接手

現在經營「張記製麵廠」的是創辦人的兒子—張景利,出生於八十年代初,主修市場學,對於銷售和增加營業額有自身的一套理念,所以當父母年邁未能繼續打理麵廠時,張景利決定接手這門家族生意,讓張記這個名字傳承下去。從小就看著父母打理製麵廠,每天都看著打麵師傅製作出一團團新鮮的麵食,張景利不甘心小時侯的回憶就這樣從此消失。

「真的是情意結,由小到大回到家就會看見打麵師傅在製作麵團,小時侯同學們都不知道各類廣東麵之間的分別,例如蝦子麵和生麵等等。我卻對這些暸如指掌,對我來說,麵食是從小就離不開生活所接觸到的東西。」張景利微笑道。

從1995年創立以來一直以家庭式經營,由小量生產到買入機器成為批發,靠的除了是努力和汗水外,更是一份堅持。張記和不少澳門現存的麵家一樣,開業的打麵師傅早在十年前便達退休年齡,生意的存續決定於子女會否接手,或頂讓予店家伙記。如果子女不願接手,就很可能關門大吉。十年前張景利剛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工作時,確實有想過走自己的路。

「剛出社會的那幾年,其實父母已經有退休的念頭,那時候也有想過要不要回家接管生意,但始終年少氣盛,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在社會打滾數年後,張景利發現自己最常回想的竟然是小時侯在製麵廠的畫面。

「那時侯我知道是時侯回去接手麵廠了。」

「情意結」背後的難題

在接手後,張景利開始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時麵廠的生意額開始下滑,張景利不禁疑惑,如何才能令麵廠可持續地經營下去。所以那時侯他開始嘗試為產品建立網上銷售渠道,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探索產品如何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接手麵廠一來是希望減輕父母的工作負擔;二來我主修市場學,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在推廣和其他服務上,把麵廠的生意擴大。我希望創造出一些能更適合市場的產品,令我們的產品不限於在澳門銷售,從而提高銷售量。」張景利說道。

張記開始研發一些新的麵類產品,其中蔬菜口味系列,以其口感和無添加化學元素作為賣點,推出市場後獲得不俗的迴響,特別受到注重健康的客人青睞。

「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理念就是少油,少鹽,少糖,最好的都在蔬菜裡找到,所以我們推出了這些麵食產品,老一輩街坊食得健康之餘,也能吸引多一點年輕顧客。」

作為一間純本地企業,張景利意識到他不只是想去賺錢,說實在,就算不創新繼續原有麵廠的生意,對他來說糊口是綽綽有餘。但是,他知道麵廠需要創新,需要設計一個全新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遠。所以當成功申請政府文產基金「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得到專業顧問團隊的協助,以「授之以漁」的方式幫助特色店舖時,張景利知道一定要把握機會為麵廠未來的發展舖路。

品牌再造才能持續走下去

「早在數年前我已經有為麵廠設計品牌的想法,但是苦於沒有專業團隊的支持,我只能把想法放在了一旁。現在有設計師為我們的麵食產品設計品牌,那就太好了。這絶對是走出澳門的第一步。」張景利邊笑邊指著新的包裝道。

設計師何潤建(Kenneth)把新包裝的設計以環保為主,有別於外面常見的塑膠袋,所以乾麵均是以傳統的方式,以厚底卡紙包裹。設計以白底為主,再用簡約線條和深橙色畫出打麵師傅們製作麵食的樣子,清新卻不簡單,右上角印有四字—澳門製造—這標誌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澳門本土製作味道。

「我們用兩輩子的時間,獻給你一碗安心的麵。」

同時,設計上也走温馨的風格,希望把家庭的感覺帶給消費者。「上完一天的班,回到家時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麵是最舒服不過。」名字也叫做同心,指的是同心同德,一心做麵。張景利希望新的品牌設計能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和生產創新,讓更多的市民和外地的消費者認識張記製麵廠。

目前,張記的麵食產品分別批發給本地的餐廳、超市和街坊。以產品單價來看,張記的麵類產品處於中高端的定位。加上市場上有很多同類型的產品,因而為張記這個「澳門製造」的品牌帶來不少的挑戰。

然而,「張記製麵廠」創辦人就留下一套哲學,「用心製作出來的麵條,才能對得起客人。」兒子張景利接手後也銘記在心,這間老麵廠的招牌,也就能歷經滄桑,昂然屹立,迎難而上。

張記製麵廠
地址:澳門黑沙環永華街地下13號E
電話:(853) 2822 2672

採訪及撰文:温陽、伯頓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1 月 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