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英姿舞園成立二十年,是本澳其中一所具歷史及規模的本地舞蹈教育機構,致力將藝術及舞蹈帶予本澳年青一代及廣大市民。多年下來,英姿舞園訂立了四大發展方向,包括藝術教育、實驗創作、平台建立,以及國際交流,務求能在本地推動多元藝術活動。
而本次要介紹的「舞聲舞息──作品孵化計劃」(Dansations – An Incubation Project) 便是「實驗創作」的一環。這次就特別請來英姿舞園創意總監 Chloe Lao 及英姿舞園編舞老師 Annette Ng 為大家解構一下這是個怎樣的計劃。
Chloe表示,「Dansations」這個字其實是由「Dance」(舞蹈)及「Sensation」(觸覺) 兩個字組成,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作品孵化平台,一種階段性的呈現方式。此平台同時探索「創作人、作品、觀眾、討論空間」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作品的探索階段,讓創作人之間相互觀察及討論,並且提供一個輕鬆的環境讓觀眾和創作人進行交流,同時亦會邀請跨界藝術家及不同背景人士參與討論。這種獨特的方式,比起本來單向地呈現作品,更能讓觀眾投入其中,並令作品擦出更多後續的火花。
澳門舞蹈界有一句老話「這次表演過後便不能『報仇』」,意即一次表演得不理想,也未必有重演改善的機會。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澳門市場較小,很多表演未必有重演的機會;又或者表演者為了不停地追趕新創作,反而錯失了原有作品深入鑽研和優化的機會。Chloe 很明白這是許多澳門藝術工作者的心聲,所以更想透過階段性的作品呈現方式,讓表演者及觀眾都能明白作品其實也能成長,並且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可以透過分階段的探索和研究深入探討它的命題,表演的好與壞不再是作品的最後追求──或許說作品根本就不應有「最後」。
「Dansations」其實已是第二次演出,第一次是在本年初舉行,本次其中3位編舞表演者亦有參與上一次的演出。Annette 便是其中一位,對於這種階段性創作及觀眾加入討論的形式表示歡迎。在為期數月的編舞及綵排過程中,6位編舞者其實都是以舞蹈呈現自己對某個命題或社會問題探索。Annette 的作品名為《青山黛瑪》,是對於社會權力及精神病的探討,她坦言選命題是不容易的一環,因為必須想到合適的主題,然後進行資料搜集,再透過舞蹈表現出來。還好過程中大家都會彼此提供建議,進行修訂,亦特別請了不同界別的人在綵排過程中給予意見。
Annette 表示階段性表演的吸引之處,就是能夠一邊聽取意見做修正,一邊再進行綵排,與過去編排好完整舞步,再一口氣練習到演出為止的方式完全不同。她開始發現自己以為編排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原來可以有那麼大的改進空間,又發現同一段舞給一百個人看可能就有一百種想法,這些對於 Annette 來說都是很大的衝擊。但作品在成長,自己也在成長。由最初因為有太多聲音不知如何取捨,到後來懂得讓自己沉澱下來仔細思考,Annette 又有了新的體會,她將這歸功於「Dansations」。
Annette覺得最具挑戰性的便是演出當天,因為作品還是處於「試驗階段」,是懷着試驗性的戰戰兢兢,以及真正表演的小心翼翼的複雜情緒來演出,真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或許正正是這種心情,讓每次的表演都更有火花,令每次的表演都可以成長,再加上觀眾每次的分享,作品就真的活過來了!能讓觀眾席成為真正的舞台,讓觀眾參與到表演中,是英姿舞園希望透過「Dansations」帶給觀眾的真正感受及享受──有人曾說,一本書的真正完成,應該是由作者創作到讀者閱讀完的整個過程。這說法套在「Dansations」的演出上原來也合用。
Chloe最後表示未確定「Dansations」會否成為恆常的表演計劃,主要是看創作者的意願和需要,以及整個舞蹈環境的發展。但正如整個計劃的理念:享受當下、階段性成長、發掘無限可能!只要能為這次的表演好好準備,並享受整個過程便足夠了!
另外,今次「舞聲舞息──作品孵化計劃」在作品展演前,英姿舞園籌劃的《Step+》工作坊中的兩位希臘導師 Evangelos Poulinas 和 Christina Christina Mertzani 會跟六位創作人進行交流,而創作人亦會同時參與《Step+》的工作坊,務求將交流和學習的成果融入到作品之中。
想了解及參與互動的朋友,千萬別錯過9月30日下午3時及晚上8時在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2樓舉辦的兩場「舞聲舞息」。舞者們已準備就緒,期待與觀眾們一起見證作品的孵化、討論作品的變化──讓舞者和作品一起成長吧!
採訪 : Cofuney,Bee Wu
撰文 : Bee Wu
《ZA誌》(zamag.net) 創立於2012年11月,志在集結一班澳門創作人士從他們眼中介紹澳門鮮為人知的一面及發表屬於澳門人創作的文章或感想。十年以來,《ZA誌》仝人堅持多元共融的創刊理念,並不斷嘗試新的主題和視角,以澳門出發,讓澳門人多一個途徑深入了解身處的城市,也讓世界認識澳門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