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在以前時代不送去給托兒所,孩子都在那裡學習?

以前大部分的孩子不去托兒所,都會讓爺爺奶奶照顧,或者請保姆,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們很擔心如果孩子缺少學習社交技巧怎麼辦

我記得我在台灣長大的時候,那個也是20多年前了,當時還是比較盛行吃「百家飯」的,隔壁家的阿姨跟我媽媽經常聊天,於是我跟我弟弟、姐姐都會跟隔壁的哥哥妹妹一起玩,兩家人的門也是經常打開的,當時他們家的孩子會來我們家裡玩,我們也會去他們家裡玩,玩具可以說是沒有在分你我的啦,阿姨也很慷慨,看到我們玩的時間差不多了,也會問問我們要不要一起上餐桌吃午餐,吃水餃,但是我媽媽通常都會讓我們回家吃飯,我相信當時雖然我小小的,但是除了跟我自己的姐姐學習說話,還有當時隔壁的哥哥(他跟我姊姊剛好同年齡),他當時也一定提供了我同儕間學習的經驗,但是不同種的,我姊姊的個性一直以來都比較耿直或者說霸道,經常欺負我,但是隔壁家的哥哥對我很溫柔,所以我不只學習到了我姊姊某一種的霸道,也學習了隔壁家哥哥的溫柔,他很大方讓我玩他們的玩具。我需要回到我姊姊那裡去跟她學習,我想是某一種的血緣上的牽絆,但是我很幸運的也有隔壁的哥哥照顧著我,這就是某一種我們看不到的以前時代人的智慧吧!

當時大家其實都不會想太多對於孩子們的「起跑點」,大部分的家庭很多其實都在想著求「生存」,哪有那麼多時間鑽牛角尖想著孩子的事情,但就是因為沒有時間照看,所以我們讓了爺爺奶奶幫忙照顧,讓隔壁鄰居稍微照顧一下,所以我們其實剛好都學習了上一代爺爺奶奶的老靈魂的智慧,老靈魂的方言(台灣的方言是閩南語,現在很多台北天龍國的孩子們都漸漸越來越不會說了,為什麼? ——因為沒有像以前的學習環境了,這也是我很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當時的時代為了求生存,相反的能夠提供孩子們很大的自由,很多的時間休息,更多的時間在家庭裡面,提供了一個可以讓孩子們都相信的環境,那也剛好滿足了 Eric Eriksen 的 Trust v.s. Mistrust的部分, 當然不只 Trust v.s. Mistrust 的部分啦,我下面會附一個表,我們可以看孩子們0-12歲(也就是在他成為青少年之前的這個時間軸孩子們最需要什麼,並且同時會建立起什麼樣的價值觀)

Lili 媽咪回憶說:「當時參加幼稚園面試,一開始最初開波的狀態肯定會比較好嘛,但是後來面試後面越來越累,其實 Lili 也很辛苦很想睡覺,但因為為了「社會制度下的這個面試」,孩子不得不忍著睡意去面試,但其實 Lili 後面面試因為想睡覺睡不了,脾氣也有點起來,表現的也不像一開始好了」。其實就連我們大人沒有好好休息,都其實很容易對身邊周遭事物沒有耐心。—–先照顧好我們自己,我們才有能力去完成其他對於自己的身外事情。

所以如果天生身體比較容易累的孩子,身體電池沒有那麼大顆的孩子就要被淘汰被放棄嗎? Lili 媽咪說:「這個東西我們就其實統稱考運啦!」。

所以說我們天生有一些孩子身體電池沒有那麼大顆,需要比較多休息的,沒有這麼多「考運」的孩子就要被標籤化,被淘汰掉嗎?

 

讓我們重新再一次考慮真正的「民主」以及「個體化差異」

「民主」在以前的籠統的解釋是指,在一群人之中,50-60%之間這個區段,這些人的想法和抉擇,我們選擇這百分之五十六十的人的答案,當作這個社區的集體答案、集體意識,這百分之五十六十的人怎麼選擇,我們就跟著選,因為這是這個社群的大部分的答案,選擇這個答案可以漸少社區內部衝突。

但是事實是,時代在變,民主化的解釋(Definition)其實也在變,但我們大部分的人還沒有醒來(wake-up)去意識到這個事情。如果只選擇50-60%人的答案那其他剩下的30% 20% 10%人的想法就沒有任何意義嗎? 當然不是,真的民主是「明白要如何滿足大部分的50-60%」,並且整個社群,社區一起想辦法完成並且滿足剩下的30%-10%的抉擇和答案,滿足社區裡的平等Equality & 平等間的個體差異Equity。

 

「個體化差異」

我有幸能夠成為孩子們的老師,在每一屆,每一年,每一天裡面,我比大部分的人更能夠去實現每一天的「人類田野調查」,去觀察孩子們的個體差異,雖然都是孩子,在一樣的年紀,但是在每天每年這樣去觀察,事實上是很驚人的一件事情,體力上,你可以很快地發覺哪些孩子就算睡少少的,在家也休息得很少,也一樣充滿體力,但有些孩子相對就需要多一點的休息;有一些孩子語言的詞彙量能力你覺得超出她的年紀;另外一邊,這個孩子雖然不怎麼說話,但是非常細心以及細膩,在一本繪本裡面總是可以找出我們大部分人沒有觀察到的圖片,或者這個圖片後面可能需要傳達的意境這些小小的發現總是讓我驚訝之中又喜出望外。

我身為這麼這麼多個孩子的老師,我明白「每一個」孩子本身就被賦予了某種能力、能量,但是我們不一定是用眼睛看得到的,有一些是體能上的就很吃香,因為我們大人之接用眼睛就觀察得到,但是如果天生的天賦不是眼睛可以觀察到的孩子—-就需要更大量的教育工作者爸爸媽媽們用心去感受跟體會孩子是哪方面的天賦者。如果我們理解孩子是魚,我們就給她需要的適合環境,水和陽光,但我們不會去要求她需要像猴子一樣爬樹 。

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如果我們的孩子是猴子,需要的就是攀爬,我們就理所當然不會努力訓練孩子去游泳。

 

有一些事情我們眼睛看得到的叫做存在,但是如果是我們眼睛看不到的,並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我願意開始身體力行寫文字的原因不是為了抨擊社會,我希望因為這些文字讓所有的老師們,所有的教育者,所有的爸爸媽媽們,所有的爺爺奶奶們都一起來一個社會腦力激盪,我們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不打算給這個文章一個結論,因為這個結論本身就是需要所有社會大眾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可以怎麼做,怎麼改變去變成一個更好的制度,我不能因為我是一個老師,一個教育工作者,這篇文章的作者,就去做以我角度的結論,這是一個打開的問題opening question,就像我們看電影也會有一個opening ending,主角的結果是生還是死,都是讓我們的觀眾去思考去想,opening questions的原因是,因為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相對的我會理所當然的沒有看到另外一邊家長的、爺爺奶奶的、隔壁阿姨的觀點,只有提出了問題,我們才能一起來解決。

愛問問題,愛思考的孩子們才是真的聰明的孩子

所以在社會制度體系下,我們民眾,群體就是集體意識,不喜歡我們就要去討論,去做修改;

我只能用我微弱微小的角度 (perspectives) 來說可以怎麼討論怎麼改:

幼稚園面試應該再提供更多時間選擇,而不是從容的某一小段時間急急忙忙的讓孩子面試,可能以大半年時間,讓學生選擇面試,不會以一種趕鴨子上架,家長都表達了,面試到後面小孩都累了。

那體力不好的小孩是不是就被放棄?

當然不是!

孩子體力不好我們就統稱「考運」啦,但是明明更多孩子的潛能都要去被挖掘都被看見,這些種子們都是我們未來澳門社會,甚至是亞洲社會的頂梁柱,這樣趕鴨子上架的結果就是被埋沒,被開不到,被浪費。

 

Open questions:

那麼我們真的有必要人云亦云嗎?真的有起跑點嗎?還是太早站在線上本身就是輸了呢?

我認為托兒所可以選擇半天,全天其實對小小孩來說太長了,他們最主要的時間應該還是以家庭為主,另外我也不支持大家人云亦云一起上托兒所。

在這篇文章最後的最後,由於我希望我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是到平民百姓家裡的,又不是做學術交流,我需要提出問題,以及把難以理解的事情變得變得簡單,怎麼簡單?怎麼做?大家一起做!

我不打算給這篇文章一個結論,因為這個結論是開放的,打開的,打開了問題,我們一起去想一個最棒的解答,但這需要很多很多很多人的力量,一起去腦力激盪,並且身體力行一一去做出來,我們才能真的改變制度。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9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