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龜 ── 不知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就是所謂的生命吧?
戀愛電影館的「夏日世界動畫祭」已來到尾聲,當中最矚目的一定係新海誠的幾部作品,但其實有幾部被忽略的傑作,大家都不要錯過。就以今日為大家介紹的《紅海龜》,去年在康城影展獲得一種注目特別獎,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則與《優獸大都會》一起競逐最佳動畫長片。
《紅海龜》的創作過程都頗為戲劇化,2006年法國影片製作人 Vincent Maraval 去拜訪吉卜力工作室,當時吉卜力正製作宮崎駿執導的動畫《崖上的波兒》,宮崎駿向 Vincent Maraval 表示他對《父與女》這部短篇動畫很感興趣,提出與該片導演麥可‧度德威特 (Michaël Dudok de Wit) 見面的機會,並表示如果吉卜力將來有機會製作日本海外動畫時,最希望合作的導演就是麥可‧度德威特。《紅海龜》除了吉卜力外,還包含了法國的 Why Not Productions、以及 Vincent 創立的 Wild Bunch,和比利時的Belvision 等影片商及動畫室一同協力製作。而麥可‧度德威特也邀請了名導演高畑勳接任了美術方面製作人。
本片沿用《父與女》的手法,以全片無對白的方式呈現,描述一名男子在海上遇到風暴、漂流至一座小島上。該名男子曾試圖自製木筏離開孤島,但卻在過程中被一頭紅色的海龜給阻撓。當男子陷入無法脫困的絕望時,紅海龜化身成一名紅髮女子,而他也決定留在小島上繼續生活……
《紅海龜》與一般色彩絢麗或充滿觀能刺激的動畫片大相逕庭,從海報劇照已可看出,線條簡單,用色樸素,全片只有一座孤島及海洋,用上最實而不華的手法,去訴說一個帶點奇幻而充滿隱喻的故事。吉卜力的電影,向來都涉及到環保或和平主題,今次更牽涉到人生、生死等等較抽象的討論;換個角度看,這又是吉卜力最簡單最真實的一次創作,因為只是把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寫出來。
以下有關劇透的內容,讀者自行斟酌閱讀
一切皆是循環,生命何去何從
電影以暴風雨開始,結尾是回歸海洋,正正就是生命的循環象徵,出生和死亡其實同出一轍,我們從哪裡來,死後就往哪裡去。電影沒有解釋男主角的身份為何,為何會跑到海上,海龜為什麼要阻止男主角離開,為甚麼會化身為女人,由頭到尾都是謎,我估計導演是刻意的,因為這些資訊對觀眾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男主角一生的過程,正如我們出生時,很多事情已經是既定的,包括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居所,遇上甚麼人,誰人對你好或不好,未必每件事都是有原因或者需要去尋根究底。
有些事就是徒勞無功,但我們仍有選擇
男主角遇上風浪而留落荒島、多次離開都不成功、遇上海嘯家園盡毀。男主角的經歷就如我們的縮影,因際遇或外來因素遇上不逆境時,任憑你再努力也可能是徒勞無功,海嘯要來的時候,你更發現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有時我們的人生的確會叫人氣餒。但導演透過男主角的行為,讓我們知道其實在餘下的空間仍然有選擇的權利,他總共做過三次的木筏,沒有放棄;既然離不開荒島,他選擇與女人共渡餘生;海嘯後努力與家人重建家園,環境我們控制不到,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
該珍惜時珍惜,該離開時離開
電影後半的其中一幕,他們的小孩不小心掉入海中,正當男主角想跳下去時,女人拉住男主角,小孩就自己游上水面;後來,小孩長大了,想離開荒島看看這個世界,父母亦沒有多作挽留,只有簡單的道別。這兩幕令皇子印象深刻,現在不少父母不期然會對小孩子有過多投射,將自己的心願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或者把別人小孩的身影作為參照,最後卻令小孩無法走出自己的路。電影以男主角的死亡作結,女人就變回海龜回歸海洋,兩次的離別都沒有眼淚沒有煽情,導演把一切都拍得淡然,珍惜有時,離開有時。
《紅海龜》其實就是誕生、成長、戀愛與死亡的循環縮映。
本週三尚餘最後一場公映,詳情請閱戀愛電影館的網頁或 facebook 專頁
http://www.cinematheque-passion.mo/cn/Programme/red-tur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