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台灣金馬獎,中國女演員鞏俐首次衝擊最佳女主角失敗,後來她說出 “金馬獎不專業,拒絕再參加” 的震撼言論,皇子第一反應是為何如此資深的演員鞏俐會說出有失身份的言論,所以便查找一下她的訪問,發現鞏俐不只一次提到 “這次的角色是她從影以來難度最高,沒有之一”,於是勾起了我的興趣,決定要看看《歸來》這部電影。

《歸來》是張藝謀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的電影,2014年於中國上映,編劇鄒靜之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亦是繼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後張藝謀拍攝的又一部改編自嚴歌苓小說的作品。有人形容《歸來》是一部傷痕電影,乃因為《陸犯焉識》是一部傷痕文學 (轉自維基百科,傷痕文學是指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最先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為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學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現文化大革命為人們帶來的精神物質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在當時中國社會有廣泛影響。)

《歸來》在宣傳時,不斷標榜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曠世之戀等等,但皇子覺得張藝謀根本就是以愛情去包裝傷痕電影。首先關於失憶的愛情電影,其實已毫無新鮮感或挑戰性,再者,偏偏選擇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的小說,可見其隱喻意義何在。其實《歸來》只節選了小說最後20-30頁的內容來拍攝,講述陸焉識在勞改中逃走回家和平反後回家的故事,在原著小說中對男主角陸焉識成長及背景的描寫,全部被老謀子刪掉。他曾在訪問中解說:“當然第一個是禁忌,有很多東西不好拍,一個東西能拍還是不能拍,不是由導演的性格和勇氣決定的。第二個也不想和《活着》一樣,不想直接反映時代,想折射,想留白,用一個家庭的方式去反映時代,當時就是這麼簡單的想法。電影需要找到他的動作,不能是文學的一個拷貝。”

電影開端便以一個強烈的衝擊去反映文革時代的白色恐怖,陸焉識 (陳道明飾演) 逃出勞改營想回家,但卻因為女兒想擔演主角而出賣父親,抓走後亦不知所蹤。反映當時中國的人民正在接受何等教育,口號例如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為了向毛主席敬獻忠心,我們可以犧牲一切” 等等。張藝謀自己亦曾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所以我相信他是想透過這部電影,讓年輕一輩了解,當時文化大革命對中國造成的傷害,着大家不要遺忘。

電影一跳就過了三年,陸焉識平反後回家,女兒丹丹放棄了舞蹈夢,成了工廠女工。妻子馮婉瑜 (鞏俐飾演) 因為創傷患上了的心理性健忘症,認得所有人和事,亦記得自己的丈夫5號坐車回來,但偏偏就是認不出自己丈夫的模樣。部分人覺得後半段就變得非常煽情,淪落成一個因失憶而引發的俗套愛情故事。但從另一角度看,有時候不一定要拍出大時代大場面,反而本片就只有家及火車站兩個場景,回歸到人的最基本,看看一個小家庭,因文革帶來的創傷,若你能代入劇中的角色去感受,便能從小角度體會大悲痛。而且其實影片中亦有大量的隱喻去告訴年輕一代,中國曾經有一段叫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往事。

為了令妻子憶起自己的容貌,陸焉識嘗試陪同接火車、找尋老照片、彈鋼琴、讀信人等等不同的方法,看着鞏俐好幾次那種似認還忘的表情,皇子也覺得鞏俐這次算是教材式的演技,難怪她對於失落金馬獎這麼着緊。然而到電影的結束,鞏俐都無法認出身邊人就是最愛,看着那種對愛人的期盼,再加上陸焉識那種無奈,就好像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傷痕一樣,事後無論你如何努力,是永遠都彌補不了。

而馮婉瑜常常把陸焉識誤認為的方師傅,在醫治的過程中算是一個關鍵角色,當陸焉識去查訪方師傅時,方師傅的太太大罵方師傅是一個好人,為何還不放他出來,直到整部片結束都沒有出現,亦沒有交代他和馮老師發生過什麼事,此處亦是老謀子下的一個比喻。文化大革命的過程中,有很多被捉走的人,可能都是莫須有的罪名,亦都可能真是一個好人,但無人知道他們發生過甚麼事,歷史就如電影,很多事不需要說清楚,也無辦法說得清楚,就留待觀眾自己去感受和認知。

張藝謀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機關算盡想要闖進奧斯卡,但最後失敗收場。經過兩年的休息,皇子覺得他這次放開了包袱,《歸來》有種回歸他最擅長的細膩及存在主義。《歸來》以含蓄的手法,由愛的傷痕反映歷史帶來的創傷,任何一個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包括張藝謀本人,都會以自己的記憶來填充它的含蓄和簡約。當然,對於年輕的觀衆來說,可能因其經歷及年齡的關係,對電影的理解與我有所不同。這似乎更能說明,不應該讓這段歷史遺忘或被失憶。而且,可喜的是,這種敏感題材能通過審查,似乎亦表示中國的電影市場逐步開放中,皇子在幻想,會否有一天,有人能拍關於1989年6月4日的電影?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