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驅使一個不是澳門人,卻在此貢獻超過三十年?是愛,還是責任?

對於狄素珊修女(Juliana Devoy)來說,也許兩者皆是。

她的使命是幫助別人,一直為別人製造幸福;

同時間,她覺得自己是個有福的人。

大愛

八十耄耄,微微抖震的手,看著她面上和手上的皺紋,不停露出她的招牌笑容;耳朵不太靈,頭腦卻非常清晰,用盡有口音但很地道的廣東話,狄修女和我們分享她的故事。

出生於美國的狄素珊修女自小就想成為修女,因此17歲便加入洛杉磯的善牧會,當時已經對中國十分有興趣,很想到這個國家傳教。跑到那麼遠,也許跟她爸爸以前當兵有關,經常搬到不同的地方生活,她表示一家人從未試過在同一個地方居住超過四年。

機會來了!在1963年,狄修女被派到香港,開始有關未成年少女的工作。她表示,當時的社會工作還剛剛起步,不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組織,都是一起學習,因此有很多機會,彼此的關係也很好,合作緊密。

她在香港服務了25年後,來澳門居住了一年,才決定開展善牧中心的服務。

「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在澳門工作的念頭,覺得澳門只是來渡假、休息的地方,seems like nothing going on!後來,我被調派到澳門。剛開始時,經常拿香港和澳門來比較,覺得香港比較好,但之後我完全改變了。」

狄修女解釋,在香港工作時,英國人做事很清楚、有規則;但澳門是完全不同的情況,當時澳門還是葡萄牙人管治,但狄修女認為葡萄牙人做事「很有心」。「到現在,我覺得澳門還是比香港好,因為我們修會的使命是幫一些有困難的人,並不需要太著重規則,例如我們並沒有規定入住的婦女可以住多久,當然不可以長期住,但我們希望她們入住的原因和搬離的原因是不同的,代表她們的問題已經得到處理。」

她表示,澳門給了她在其他地方沒有的機會。「澳門很小,我們中心也很小,有機會做很多新的東西,可以接納不同類型的人,能夠做多方面的工作,這是在香港是沒可能做到的。」

狄修女說,善牧中心接收過很多不同類型的人,例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未婚媽媽、被人口販子騙到來澳門的,還有些想像不到的個案,例如曾經有一位婦女,因丈夫剛自殺,她不想回到家中,狄修女便歡迎她入住中心,直到她能夠面對事實。

「也曾經有一位來自非洲的婦女,因被發現帶毒品來澳門,要被關進監獄;身體檢查時發現已懷孕一星期,但她有愛滋病,她想自殺,監獄人員都不知如何處理。後來一位經常探望在囚人士的人建議狄修女和她談一談,她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決定在澳門產子;這位非洲媽媽出獄時,因為需要地方和兒子一起生活,所以一起入住中心,過了一段時間再回到非洲。」狄修女說,到目前仍然與她們保持聯絡,很高興能夠幫助不同的婦兒。

一件小事,足以改變對方的一生

狄修女繼續說:「幫助婦女,得益不只是她們,也是我們修女。曾經有一次走在街上,有一個人向我打招呼,說是十五年前曾經幫過她。How can I remember? 我很感謝天主,可以在澳門幫助別人,我們都是快樂的人。」

離鄉背井幾十年,狄修女的家人是如何看待她的工作?

「我家有七兄弟姊妹,我排第二。我們全家人都信天主教,當時我要入修會,家人都接受,但本來媽媽以為我很快就回家,認為我不會適應這生活。」狄修女道。

狄修女還說,她父母在生的時候,狄修女在香港工作,都有來探望過她數次。「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開心,他們看見我過得很快樂,因此他們都很放心和滿足。」

她還透露,修女們其實每三年可以回家幾個月,因此並不是完全和家人脫節。現在她和她最小的妹妹關係最好,都會互相探望。

永不言累

今年已經81歲的狄修女雖然已經退下來,不用操心善牧中心的工作,但狄修女笑言經常都可以找到事情做,例如她現在還學習葡萄牙語,因為「人生就是不停學習的過程」。

問到現在對她來說甚麼是最重要,狄修女不是為自己而想,而是為社會大眾,向我們解釋了很多她的計劃。

「現在主要是推動兒童領養,想要改變澳門人對於領養的態度。很多澳門人對於領養的態度比較消極,認為領養是很醜的事,要隱藏起來,這是不正確的,在其他國家也沒有看到這個情況。」

狄修女認為,大部分澳門人對領養這問題不感興趣,認為跟他們沒甚麼關係;但對於她來說,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善牧中心接收一些未婚媽媽,而兒青院舍「希望之泉」接收被遺棄的孩子,狄修女認為社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是不對的,她也希望在澳門能把領養的過程變得更人性化。

此外,狄修女還很關注人口販賣的問題。她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些內地的未成年少女因家庭問題過得不開心,未完成中學,很容易被騙可以賺很多錢而販賣到澳門。警察拘捕她們後,她們不會和警察合作,不願透露誰帶她們來。如果沒證據顯示她們犯罪,會把她們送回家,但想幫助她們的狄修女表示,這樣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真正幫助她們的事情。

「我們已經跟政府遊說了幾年,歐盟有一個政策,人口販賣的受害者就算不是本地人,都可以安排在中心暫住一個月,讓她們『reflection and recovery』,我們希望澳門也可以這樣。但警方考慮到她們權益的問題,因為她們沒犯罪,沒權使她們留在澳門;但我認為這是沒邏輯的,因為她們未成年,是兒童,需要保護,正如警察拘捕她們一樣也是為了保護她們。如果可以強制她們留澳一個月,便可以得到切實的幫助。」

以澳門為家

狄修女多年來為澳門社會服務不遺餘力,在2012年獲頒仁愛功績勳章,但狄修女謙遜地表示:「其實有很多事不是我本人做的,不只是我的功勞,而是很多同事幫助,給予意見,大家一起合作的成果。」

狄修女認為澳門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也讚揚澳門政府比較開放,會聽她們的意見,萬事「有得傾」。「我覺得這個政府比香港的好,當然他們有缺點,但沒有一個政府是十全十美的。」

狄修女解釋,原本一個中心不可以把未婚媽媽和家暴受害者放在同一地方暫住,但因為善牧中心規模很小,她們和修女住在一起,便可互相幫忙,達到有正面的效果。

在澳門三十載,由陌生到熟悉,縱使這裡沒有她的親人,狄修女已經把澳門當成她的「家 」。「我希望過身之後,可以繼續留在澳門。不過,天主自有安排。」

訪問當天天氣很冷,在戶外拍攝時,握住她的手,很冷,但她說 “cold hands, warm heart”,可見修女樂觀的性格。看著她的笑容,好像連煩惱都忘掉般。令人反思,很多人做每一件事都有他的目的,有時太過著重自身利益,忽略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但狄修女多年的奉獻,只想婦女和兒童得到更好的生活。如果每個人都會為別人多想一想,很多問題和矛盾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採訪及撰文: L. W. Flora
攝影:十月
設計:Sam Lok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