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經有兩年多,表演藝術要回到真正滿座的演出之路仍然艱辛,儘管被寓為福地的澳門非常幸運地不像鄰近地區出現大爆發,但疫情的陰霾下仍有許多不明朗的因素,表演場地按政府防疫要要需要減少一半入座人數,而主要依靠觀眾入場的舞台演出更是重重挑戰,原來的路已不好走,疫情下更是「一關過於又一關」。然而,在澳門,各大小劇團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大家都努力地為生存找出路,為讓觀眾欣賞到出色的表現而努力。當中,說起「曉角」這名字,相信在澳門劇場界、演藝圈,又或文青的社群中,無人不曉。

 

曉角由來

大家習慣稱呼為「曉角劇社」的全稱是「曉角戲劇研進社」,其可說是澳門舞台劇界的中流砥柱,其初心正是希望帶動業界融合,就如行軍一樣,縱使是迎難而上,都與同行並肩打出推廣澳門舞台藝術的一片天。

「曉角」為魯迅先生所用的最後一個筆名,原指行軍時用以呼召袍澤之號角。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澳門缺乏活躍的戲劇團體,只有學校裡舉辦的戲劇表演,1975年由李宇樑、余明生等人創立了一個獨立戲劇藝術團體,名為「曉角話劇研究社」,致力推動原創劇本和入劇場看表演的習慣。由創社至今,演出劇目大約有二百個,涵蓋不同的劇種,當中大部分為原創劇本。

而這些年來,有留意澳門舞台劇界的朋友都可隨時說出幾個曉角較具代表性及引起討論的作品,包括《天龍八部之喬峰》、《地獄變》、《羅生門》、《虛名鎮》、《青蛇》、《原野》、《裁決》、《車站》、《少年十五二十時》、《砂丘之女》、《男兒當自強》、《二月廿九》、《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等等,以碩果累累形容也不為過。

劇團創立至今已接近五十年歷史,創辦人等都早已退居幕後或已離開舞台劇界,並由年輕一輩掌舵傳承,把澳門舞台藝術信念延續下去。

 

劇場推手與劇界新生代

人稱大鳥的許國權是澳門戲劇界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曉角劇社的藝術總監,他經常鼓勵年輕人進入劇界投入劇場。他在中學時代參與校園活動接觸戲劇,從而得到老師和神父的肯定,在畢業後從事與劇團毫不相關的工作,忽然有一天,他想起那被受肯定的一番話,在機緣下加入了曉角,之後演而優則導,更成為曉角的藝術總監,義務為劇團效力,為澳門推廣戲劇文化。

楊彬是曉角劇社的現任行政及監製,他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前,他收到大鳥的電話,問他願不願意回來幫忙接手劇團的行政工作;與此同時,澳門演藝學院有意聘請他為全職導師,待遇跟公務員一樣,薪金加津貼極之吸引,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

因此,楊彬毅然拒絕了如同鐵飯碗的穩定工作,選擇了「飄泊不穩」的演藝之旅,目的就是希望在舞台「前後」,可以積累不同的經驗,因此,加入曉角後,他從行政到後台、後台到舞台、舞台到前台,也都親力親為,就是為了學習更多。

雖然筆者未能形容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經營劇團需要面對的人才流失;場地不足;政府欠缺對劇界方向的定位或足夠的諮詢,每每阻礙了舞台藝術的發展,這些種種加起來,已是沉重的負擔。

 

既然不能坐以待斃,更需要主動出擊。

因此,大鳥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要推動澳門戲劇發展,首先要擴闊視野,在疫情前,曉角除了會應邀到外地演出外,也經常邀請來自不同地方的劇團,包括中國內地、葡國、香港、澳洲、新加坡等地的劇團來澳門作演出交流。同時,我們致力從多元的方向推廣戲劇藝術,包括舉辦導演、編劇、演員培訓班,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座談會,也曾派出成員遠赴葡國參加專業劇團之戲劇課程等。」目的就是要讓澳門戲劇界能透過點點滴滴的經驗吸收和學習,培養人才,因為只有這樣,澳門的劇場界才能有足夠的「底氣」。

 

澳門劇場的突破口——LongRun系列

從前人的打下基礎,到年輕一輩的傳承啟新,除了是人才培養外,大鳥和楊彬「合謀」如何利用澳門的「優勢」,走出一條能自力更新的道路,並培育更大市場。

「不像鄰近地區路程遙遠,每看一次舞台劇都需要從長計議,在澳門,六時下班,一般最多三十分鐘就可以去到表演場地,還有時間慢慢吃個晚飯才入場,看完大約是十時,還可以吃個宵夜才回家,時間上我們是可以很優閒地看演出,不用趕尾班車。在這麼的條件優勢下,但過往澳門的舞台劇,每一個製作一般只演出三至五場,創作和排練時間就經歷數個月至一年不等,整件事情上可謂付出與成果不成正比。」楊彬娓娓道來。

所以,在新老兩代的思想碰撞交流,以及各成員的眾志成城下,楊彬在2013年開始籌劃LongRun系列,挑選具潛質富話題性的劇目;邀請專業的導演和演員;增加演出場次,就好像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和韓國大學路的LongRun(長演期演出)一樣,開展了澳門的「LongRun系列」。終於在2014年由《明年此時》開始實踐。在過去近十年間,曉角的「LongRun系列」共演出了9個劇目10個演出,包括在2017年最高紀錄公演了15場的《法吻》,還有大受歡迎的《明年此時》、《明年此時》重演、《肺人》、《杏仁豆腐心》、《真的戀狗了》等等。曉角LongRun系列的成功,被稱為是澳門舞台劇界的奇蹟,但要如何持續發展下去永續經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

對於LongRun劇場以至劇團的持續發展,大鳥和楊彬認為,如果單靠澳門,實在有點困難,因為場地和觀眾流不足的問題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在政府鼓勵各界多考慮向大灣區發展,我們並不盲目去做,但整合了資料和了解後,也發覺內地的劇院對不同種類的節目也有需求,所以曉角相信與內地合作,就可以讓澳門舞台藝術文化有更持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增加內地劇院的競爭力,可說是各取所需。」大鳥表示。

 

出走,是為了讓澳門舞台藝術走更長遠的路

今年3月,由曉角製作、出自澳門著名劇作家,也是曉角其中一位創辦人李宇樑的《男兒當自強》,入選了「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這無疑是對澳門劇界的肯定和鼓勵。這是由北京戲劇家協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小劇場戲劇委員會、《新劇本》雜誌、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 「紀念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系列活動」,具有相當的公信力,不單為為澳門舞台藝術發展打下一枝強心針,也使得大鳥和楊彬對於澳門劇作闖進大灣區的計劃滿有信心。

事實上,同樣出自李宇樑手筆的著名獨腳戲《二月廿九》,是曉角在2021年踏進大灣區的第一步。去年曉角應佛山辰美嘿皮匣子大劇院邀請,參與當地第一屆喜樂節,有關劇目大受歡迎,並隨即收到大灣區多個不同單位的邀約,但可惜在內地新一波的疫情下,演出暫緩了。然而,大鳥和楊彬堅信可以在大灣區巡演,絕對不只是一個夢。

曉角已經將經典劇目《二月廿九》及《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重新打造,整裝待發,期望盡快可以開啟大灣區巡演之路,對他們來說,出去到其他地方演出,不是因為放棄了澳門的市場,而是期望透過出走,為澳門劇界搭建更廣闊的演出平台,進一步嘗試開啟產業化的道路,這樣才可以反哺支持澳門劇團的發展。

 

儘管現今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舞台劇演出,但不論是透過電視又或網路上,遠遠不及現場的氣氛,在現場觀賞,注意力更為集中,細看每一演員的舉手投足,更有一種由然而生拍手叫好的衝動,正是因為現場的臨場感以及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性,展現著劇場表演的獨有魅力。

澳門的劇場界一直默默耕耘,在逆風的環境下成長,並滋養不同世代的同好人,共同向著目標出發,求突破,求生存,求發展。舞台裝好,觀眾入場,演出謝幕,拆卸舞台,一切由零開始,又一切歸零,就彷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但總會留有餘溫。

 

 

採訪:蘇蘇、Diana、笑皇子
撰文:蘇蘇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鳴謝以下攝影師提供舞台劇的照片:Lei Pui Cheng、Yo Chang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0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