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起本地人,澳門的顏色是什麼,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區旗上那抹澳門限定的綠色。但近年來,澳門人的生活裡滲透了一股活力充沛的橙色,存在於每個本地人的手機裡。 

打開一個名為MPay的橙色支付軟件,掃碼搭乘巴士。抬頭一看,那塊橙色邊框名為MOME的屏幕正在循環播放著本地的生活資訊,裡面主持人正在介紹早餐的重要性。你打開另一個名為mFood的橙色軟件,下單一頓豐盛的早餐。這股橙色在不知不覺中,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 

 

人生第一個轉捩點

廖卓然(Joe)將橙色帶到澳門人的生活裡可能是一種偶然。他出生於香港一個傳統家庭,6歲時全家跟從父親來到澳門發展事業。澳門的生活環境和節奏與香港大相逕庭,即便如此,他對這座小城無比喜歡。 從小Joe便展現出運動和藝術的天賦,但由於成長於傳統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甚為嚴厲,比起課餘活動,他們更希望孩子的學業能取得良好的成績,然而,對 Joe 來說他更享受「非課業」的課外活動或興趣。直到初二,在家人的安排下轉到英國讀書,此舉成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

家人安排了他入讀英國當地一家非常本土的傳統寄宿學校,而學校的外籍學生數量甚少,只有十位或以下,且包括他自己在內。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傳統」和「寄宿」加起來,差不多等於缺乏「自由」,但對 Joe 來說,這是他最開心的年少時光。 成長中的年輕人總是渴望自由,去到一個新的地方,親手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 面對一個全是外國人的陌生地方,Joe 才是少數群體。面對同儕間的磨擦碰撞,只能自己消化並想辦法獲得他們的認同。這種不服輸的心態,讓他打破了學校一貫的「傳統」,成為了學校歷史上首個華人足球校隊隊長,也擔任過學院主席和級長,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學習機會。他很喜歡這種主動爭取的環境,也造就了現在的性格。 

 

當機立斷才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向

大學時期,Joe 選擇留在英國就讀倫敦大學學院建築學。可是大學的生活,遠没有中學時期過的那麼愉快。與教授溝通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問題。在教學方向上,該系較注重抽象的概念,因此,比起一篇洋洋灑灑的論文,教授們更欣賞一些抽象藝術。抽象和寫實並没有對錯之分,但與教授們的教學理念相左,讓他思考建築系是否適合自己。 

Joe 的勇敢果斷體現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知道自己學習方向不適合自己的當下,便著手在大二時轉讀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系。「我喜歡設計和環境建構,我很喜歡製作一個能與周邊生態聯繫的環境空間,在這空間裡面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機緣下重新認識澳門

英國對於他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地方。在那裡長大、讀書再投入職場,一去便去了16年之久,可以說成長中最重要的時光都在那裡發生。畢業後,Joe 進入了第一太平戴維斯,這是一家在英國具相當規模的地產企業。世界上眾多一流的大型發展項目都有與他們合作,其中包括澳門的威尼斯人。 畢業時他成功入選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應屆畢業生培訓計劃,對他來說,這是一間非常理想的公司,有著完善和規模化的建設環境,讓他從多方面獲得許多經驗。直至在第一太平戴維斯工作的第三年,適逢澳門的博彩專營權開放,大量大型建築工程在澳門拔地而起,因為這個機緣,讓他重新認識澳門這個地方。 

  「在培訓計劃的尾聲,我剛好接觸到澳門威尼斯人商場的項目。」有幸以澳門人的身份參與到本地的大型項目,Joe描述這種感覺是特別不一樣的。當時團隊策劃了整個商場的規模和發展,籌備了多方面的招商工作,在這過程中,他看見了澳門未來具有很大的商業潛力,也萌生回澳發展的想法。 

 

從另一種方式幫助「家族企業」

2011年,英國的工作告一段落,Joe 處理好一切事情正準備回澳時,他才告訴家人準備回來的消息。當時28歲的他,對未來並没有十分明確的計劃,僅憑著一股對澳門未來發展上升空間的信心,毅然收拾行囊。他直言在此之前,家裡人一直很希望他能夠回澳門幫忙打理家族企業的生意,無奈他意不在此。即使回澳後曾經嘗試過投入家族企業的工作,可能性格使然,還是對那種傳統企業的工作環境不太適應,工作一年後便決定離開,著手籌備一間自己的公司。 

雖說家族企業的工作環境不適合自己,但無疑這段經歷讓他看到更多的「機會」。

憑著這個念頭,Joe和自己的小學同學一起創立了MOME澳動傳科(下稱MOME)。 

在前期市場調研時,Joe 了解到澳門公交每天的載客數量多達60萬人次。假設在巴士這個密閉的空間裡,創造一個宣傳平台,面對如何龐大的觸及人數,只要過客願意多看一眼,都足以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能夠在人流量這麼多的地方,打造一個能受地本地人認同的媒體。二來也能從另一種方式,去幫助家裡的事業。 

 

如何在「海鮮市場」中立足

那時候的澳門,整個傳媒行業仍處於一個信息不太對稱的狀態,若果商家想在戶外投放廣告,就需要找俗稱「艇仔」的廣告中介。

為了爭取到這個客戶,每個「艇仔」都會聲稱這個告示牌是自己獨家代理,整個市場猶如海鮮市場,規範性較低。MOME正正捉住這個缺口,設計完整的配套方案,如同客戶公司宣傳部門的一分子,將每一個宣傳方案落實推行。逐漸取得客戶信任,藉而獲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MOME剛剛起步,仍是一間細小的初創公司,單單是籌備視頻和線下的硬件設施,足足花了四、五個月,整個團隊都在為這個未知之數東奔西跑,一邊拍攝影片一邊服務客戶。而這段時間的拼搏,也讓他摸清了不同行業在不同時期宣傳的方向和預算,為後來的MOME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MOME TV推出的第一波獲得很好的回響,Joe 笑稱那時為了節省成本,基本上全公司同事都曾站在屏幕前面,體驗了一把擔任廣告主角的機會。

 

在巴士上創造第一個交互場景

智能時代打開了人們接受新信息的渠道,Joe 不願意將MOME定位在一個傳統的營銷公司,他想將更多科技融入到本地媒體和營銷裡。2015年,他們曾經在巴士上安裝了一種藍牙裝置(Ibeacon),可以統計800米內空間的所有智能裝置。只要乘客手機打開藍牙功能,裝置便能主動將資訊推送到每個乘客的手機裡。這種裝置,在當下屬於科技和營銷手段的新結合,與當時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商戶的營銷需求相吻合。科技日益革新,後來Joe的團隊也隨之推出了不同的營銷方案和產品。 

Joe解釋:「以前的傳統媒體都是單方向地傳遞信息,或許我們可以和客戶說這部巴士有多少的載客人數,但他無法直觀地統計有多少乘客,因為看到這個廣告而成為『你』 的客戶。新的技術改變了單向信息傳遞,借助微信搖一搖的功能,打破了廣告和觀眾之間的牆壁,通過屏幕上的廣告,帶動乘客完成一個或多個動作,打造了一個交互場景,在信息傳遞的同時,也提高了客戶的轉化率。」直至現在,Joe指出MOME正是在這兩點的基礎上,創作更多傳播的延伸。

 

手機裡屬於澳門人的橙色

大眾對他的認識,除了MOME以外,更多是來自MPay澳門錢包(下稱MPay)。剛開始,Joe只是單純地想將電子支付引入澳門,當時澳門大部分人的付款常態仍停留在現金或信用卡,但對於內地旅客來說,電子支付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來澳消費明顯十分不便。2016年,Joe的團隊和支付寶成功達成合作關係,協助他們將支付寶引入到澳門以及進行本地的電子支付教育。 

順應市場發展,在旅客的帶動下,電子支付的推廣十分順利,他們很有信心可以把屬於本地人的電子支付軟件推廣出去。Joe認為電子化這件事只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工具,當電子支付也慢慢成為本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時,MPay也只是順理成章地走進大眾視野。2018年,MPay正式推出。看著每天用戶人數的上升,從新鮮玩意變成一種主流,人們對MPay有了更多的好奇心,甚至有些商家主動找到他們,希望可以訂製一些宣傳活動。

有了電子支付平台,客戶能夠透過MPay直接與消費者產生連結,從MOME到MPay,把傳播的每一環緊扣起起。為了豐富整個產業生態,mFood補上這個閉環的最後一個缺口,為MPay打更穩固的客戶基礎,並使Mpay的使用進一步延伸。 

 

新的機會在哪裡?

MPay的成功,讓人看見澳門市場的潛力。但Joe並沒有停下步伐,從科技著手引領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他轉而看到回歸「人」自身的機會。 

這些年高強度的奔波,帶給Joe不少都市人的小毛病。從小在國外長大的他,開始接觸中醫藥的調理。治療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中醫學的人性化。經過千百年來的篩選和實踐,留下一頁頁珍貴的結晶,

近年來,國家更在不同層面上支持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推出不同的配套政策,結合橫琴新區設立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Joe看到國家對於中醫藥發展的藍圖和期昐,也讓他看到了機會,借此把這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智慧結晶傳承下去並向世界宣揚。 

Joe嘗試將中醫藥和養生旅遊相結合,重新包裝,打破大眾對中醫的陳舊印象,並將中醫養生的門檻降底,使它更年輕化,變成流行生活的一種。將現代人對健康生活的素求,拆解成不同的中式養生項目。Joe和一眾澳門本地中醫藥行業翹楚成為夥伴,透過本地中醫藥文化累積,以澳門作為窗口將中醫藥帶到海外。泰國成為了他的首個試驗地點,成功推動後他有信心讓中醫藥文化品牌重回國內年輕人的視野並走向國際,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回到這裡,不禁也讓人們驚訝 Joe 在發展上的轉向,然而,Joe解說他由始至終也對如何連結人們生活和環境空間的互動和共融相處感興趣,正如他最終在大學修讀的是城市規劃一樣, 

 

以Joe的家庭背景來說,一家本地大型企業的「太子爺」,留在自家公司工作是多麼的理所當然;或者說他未必需要這麼努力跨越不同的領域,在澳門開拓一個又一個的新項目。但自小獨立生活的經歷,比起「循規蹈矩」的生活,Joe 更願意和團隊一起經歷創業的每一個過程,享受和團隊合力完成項目後的滿足感。 經歷過多次的跨領域創業,他直言自己雖然不是該行業裡的原住民,正因如此,他們能夠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設計良好的互動體驗,打破一切的界限,為行業注入更多新鮮的元素。Joe 和團隊敢做敢創的精神,就如同所為MOME定下那股橙色般鮮亮。  

 

 

採訪:Lily、伯頓
撰文:Lily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最後修改日期: 2024 年 6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