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有一面富有特色的區旗:底色是專色專用,名為「澳門綠」,有欣欣向榮之意。五星下有一朵由三片花瓣組成的白色蓮花,分別代表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蓮花下方是一條白色大橋,以及綠、白相間呈現的海水,象徵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是的,澳門有一面充滿大自然色彩和元素的旗幟,可惜並非每位澳門市民都曉得箇中的含義。

你所不知道的本土博士

澳門又有一位具有富豐經驗、淵博學識及全情投入澳門環境保育工作的學者,大半生為守住澳門的大自然而默默耕耘,可惜絕大部澳門人都不知道。他,便是動物學碩士、水生生物學博士,人稱梁華的梁之華先生。

梁博士1977年加入民政總署工作,最初是被安排到二龍喉動物園照顧各類不同的動物。沒想有一天來了隻小黑熊,也就是後來的澳門黑熊「寶寶」,梁博士便扛下了照顧黑熊的重任。當時澳門沒有飼養黑熊的先例,梁博士只好一邊研究、一邊嘗試,就這樣照顧了寶寶好幾年,直至接手照顧的同事學會了所有技巧為止。也就是說,寶寶也是梁博士一手帶大的。

水生生物學博士的泥足深陷

之所以要和寶寶道別,是因為梁博士又有新任務──紅樹林保育及灘塗物種研究工作,別看現在的路氹城生態保育區佔地只得55公頃,當年梁博士投身研究工作的時候,灘塗的面積可是從過去的龍環葡韻濕地、現在的保育區一直延綿到氹仔舊城區附近。看着現在娛樂場林立的景象,實在很難想像當年一望無際的灘塗。難怪採訪過程中,梁博士唏噓地說了幾次:「以前這裏不是這樣子的。」也許滄海桑田,是形容這裏的最佳寫照。

而說到梁博士的工作,就真的和澳門這片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探究澳門水生物種的情況,梁博士長時間待在灘塗裏,然後從高、中、低三處的潮間帶分別取出一立方米的泥土樣本,再小心地將泥土沖洗掉,仔細檢查裏面所蘊含的不同物種。由於當時灘塗的面積相當遼闊,又主要由梁博士一人負責相關工作,所以每次進行探究工作他都必須帶上「灘塗二寶」——踩板和水桶。灘塗是泥土及水混合而成的地貌,人要向前行進非常困難,既費力又費時,因此梁博士便以木板製的「踩板」代步,只要用腳一蹬,有如現代滑板車的「踩板」便會迅速向前滑行。

說到第二寶「水桶」,又是梁博士的巧思。就算有「踩板」輔助前進,還是必須親身下到泥水中採集樣本,每當此時梁博士都會泥足深陷、不能自拔——是真的被泥土狠狠地吸着雙腳,不能移動半分。這可不能開玩笑,根據梁博士所言,灘塗的情況很難預計,萬一潮水突然漲上來而未能及時抽身離去,就有性命之憂!此時一直帶在身邊的水桶便發揮重要功效,遇上被泥土困住的時候,只要用水桶借力便能全身而退,同時又能把採得的樣本放在水桶中帶回去,真可謂一舉兩得。問到如此危險,為何不與人同行。梁博士苦笑着說,這種工作真的吃力不討好,不少人跟他去過一次便熬不住。說的也是,長時間的暴曬、不停地踩板滑行、早上五點左右便開始採集樣本、無止境的探索檢測⋯⋯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如此這份工作豈不後繼無人?梁博士沒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說:「後繼無人,除了是因為工作辛苦、難熬之外,更主要的是找不到同樣珍愛自然的那顆心。」

扭轉「得而復失」成「失而復得」

除了辛苦,一定也有很大的得着才能讓梁博士堅持保育及研究工作幾十年,那麼成就和喜悅又是甚麼呢?梁博士頓時笑容滿面,說出最大的滿足感莫過於能夠找到從未被發現的物種,讓世人都知道澳門的濕地物種存量其實也相當豐富,是非常值得珍視及保存的。就以黑臉琵鷺為例,梁博士就是在澳門發現這種稀有鳥類的第一人。其實梁博士早在1989年,就在現時路氹連貫公路前身的灘塗所在地第一次發現稀有的黑臉琵鷺,但梁博士沉住氣再觀察了大概兩年,在確定有大概五、六隻黑臉琵鷺在澳門穩定棲息時,才上報到國際鳥盟。消息馬上引起了國際鳥類專家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高度關注,使得本澳政府亦開始正視澳門的保育工作。這是梁博士為澳門保育行出的重要一步,而在2003年左右開墾的九澳淡水濕地則是梁博士為澳門保育行出的另一大步。

雖然致力探索新物種,但以一己之力實在無法抵抗時間的巨輪,隨着90年代持續填海造地,紅樹林及濕地受到嚴重破壞,梁博士一邊加緊腳步收集及分析灘塗裏的原生物種,一邊無奈地接受昔日自己親手發現的物種從瀕危到絕種。

梁博士縱使難過,卻開始着手製作大量的動物標本,希望能為這些有如曇花一現的珍稀生物留下一點存在過澳門的痕跡。當年就連濕地的探索工作也是前無古人,標本製作就更令人無從入手,梁博士只好憑着尋根問底及不斷鑽研的精神,請教了不少外地的專家,同時自己又一再嘗試,終於從外行人變成內行人,更成為現在聞名於亞洲不同國家的標本高手。梁博士製作的標本從海產、昆蟲、兩棲類動物、爬行類動物乃至飛鳥都有,每隻均栩栩如生。最令梁博士自豪的標本製作原來是青蛙,因製作難度很高,一般東南亞國家都只會做濕標本,即原隻青蛙泡在藥水中固定。但梁博士自行研發用青蛙的表皮製作乾標本,以棉花逐少填入青蛙皮內塑型,技巧要求相當高,稍一不慎整隻青蛙便會扭曲變形,前功盡廢。

不過說到最難忘的標本,還得數2016年製作的黑臉琵鷺標本。退休後的梁博士依舊每日駕車回到路氹城生態保護區觀看各種生物的情況,當時梁博士一眼便發現其中一隻黑臉琵鷺受了傷,立刻向有關人員通報。遺憾的是儘管保育人員盡力搶救,那隻黑臉琵鷺最後還是因傷勢太嚴重而死去,於是工作人員便馬上聯絡梁博士將死去的黑臉琵鷺製作成標本。梁博士慎重地接過黑臉琵鷺進行防腐,然後開膛清出內臟、重新縫合皮膚、認真地梳理毛髮、駁回斷掉的腳、塑型定貌、補缺上色……手藝純熟的梁博士也花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這個標本。

梁博士之所以會如此認真製作標本,是因為他眼看許多物種已經在澳門,甚至世界上完全消失,如果不爭取製成標本,日後的人便完全沒有機會認識這些曾經一同存在過地球上的物種。

趁着地球還綠時……

澳門現時製作標本的人寥寥無幾,能栩栩如生地製作出不同類型生物標本的人,就只得梁博士一人。只是梁博士年時逐高,製作標本比以前更加費勁,可惜願意投身學習標本製作的人尚未出現,恐怕這門手藝就此失傳。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機會看到許多已絕種的生物;而我們的下一代,是否就連標本也沒有機會看到呢?

梁博士在民政總署服務37年後,終於在2014年光榮地退下自己的崗位。然而退而不休的梁博士仍想繼續為澳門大自然出一份力,除了每天駕車往返澳門半島及路氹城生態保護區進行觀察,並且不停撰寫相關文章引起各國的重視,整理學術資料希望對日後的研究有幫助,還舉辦講座、導賞團傳授保育知識。然而,這些努力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相反眼見不少人只是以玩票的形式參與,很快便不見影踪,更有甚者便直接否定梁博士的努力——

堅持做傻事是因為梁博士看得太清楚這份迫切的需要,他深明這不是為了自己而做,而是為了大家、為了下一代而努力,這就是梁博士不肯輕言放棄的原因。他很清楚發聲不一定就有效果,但如果沉默就一定沒幫助。因為有知識、因為有經驗,因為有感情,所以梁博士覺得自己責無旁貸,必須為保護澳門僅有的「綠洲」而努力!也許,人的愚蠢是以為自己可以控制大自然,殊不知自己從來沒有勝過大自然,但更諷刺的是,大自然只想與人類和平共處,而人類卻一直苦苦相逼。

梁博士也不灰心,只求好好整理自己多年來的心血資料,將畢生所學盡量傳承下去,以及繼續為大自然發聲——「總要有人發聲,那就由我來吧!」大概,梁博士本身也是屬於澳門,乃至世界的稀有物種,教人如何不珍惜?

這次訪問,筆者越聽心情就越沉重,也許我們光顧着生活而錯過了生命。的確,人以為和大自然是可以分割的,但實際上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有句話是這樣的:「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心靈。」筆者敬重梁博士那份無私的奉獻精神,就算得不到支持,仍孤身堅持走正確的路,梁博士定必有美如大自然的心靈。

從前,我們有山、有水、有自然;如今,我們有車、有房、有科技……只怕未來,沒有我們。

採訪及撰文:Bee Wu
攝影:Tim @ Tim’s photography
設計:Sam Lok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