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主教被殘殺,在兇案現場的教會詩歌班少年成員遭控告一級謀殺,名成利就的律師主動為少年辯護。
主教的遺體被兇手刻上一組密碼。密碼引用了小說Letter of Scarlet的內容:
“No man, for any considerable period, can wear one face to himself, and another to the multitude, without finally getting bewildered as to which may be the true.”
控辯雙方從中都意會到兇手是在暗示死者是個雙面人。
誠然,這個故事中不獨死者一人,兇手,以至於律師也是表裡不一的。
電影未有對於死者和兇手的心理作深刻描寫。對於律師,則透過不同場口反映他如何心口不一。
開首,律師面對雜誌記者侃侃而談,神態自若地向對方表示,法庭上所有被告都有獲得辯護的權利,他不會質疑被告是否罪有應得,甚至暗示自己會設法為他的當事人向法官及陪審員呈現一個 “真相”。中段,律師再次與雜誌記者見面,這次他透露了自己放棄公職成為執業律師的因由,其中一個原因是想知道為何現實中好人都會做壞事。尾聲,律師洞悉了真相,感到絕望。
筆者最初以為律師不過是爭名逐利之徒,看他中段的自白亦未敢盡信,看到律師最終意識到自己被人玩弄於鼓掌間,憤怒絕望交加,筆者忽爾明白,Letter of Scarlet的字句,其實也適用於律師。
律師看到少年被指控犯下謀殺罪,當刻他除了自信熟悉公堂之上的遊戲規則,案件到他手裡能夠起死回生外,案件還觸動了以律師為業的初衷。案件的被告是一臉無辜的少年,律師出手相助除了可以讓他的勝訴紀錄再添一筆外,還可以讓他順道了解案中好人為什麼會做壞事。只是,結果超出了律師預期,被人罷了一道固然憤怒,更重要的是心中所信的隨之瓦解。
平常戴着怎樣的面具做人,人到底還是要面對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