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了一位移居大理的音樂家朋友Eva,談起了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金閣寺》。

2020年日本發行了一套叫《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闘》的紀錄片,對於不了解60年代的日本學運及三島由紀夫哲學的朋友來說,看這四個小時的紀錄片簡直如坐針氈。

簡單介紹是1969年,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應東大學生的「鴻門宴」式的邀約,單人匹馬到東大900號教室,與全共闘學生們展開激烈辯論的紀錄片。

當時大家都買定花生,這場不亞於「杜汶澤大戰陳百祥」的世紀辯論,最後會不會流血收場?結果出人意料,大家立場不同,但竟然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辯論,可見學生們雖然對三島百般嘲諷,但其實內心對他還是相當尊敬。

一年後,三島闖入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在陽台向800名自衛官發表演說後切腹死諌,結束了三島風格的傳奇一生。

他的悲劇結局其實從作品《金閣寺》、《憂國》中已經從中見到端倪。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性別意識和美學的極致狂熱追求。

《金閣寺》反映大和民族對「美學」的理解,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像櫻花般短暫、脆弱,這種美是一種瞬間和剎那間的存在,它只在出現在特定的時空,一旦失去,就不可再得。

今日所見的金閣寺為重建而成,外觀金壁輝煌,由超過一萬片金箔裝潢,1950年被小僧燒毀。

為什麼小僧一把火燒了金閣寺?小說中有一段獨白:「父親所說的金閣幻影,遠勝於現實的金閣。」

二戰日本遭原子彈轟炸,波茲坦宣言曾有取締天皇的討論,天皇之隕落,大和民族也瀕臨毀滅,三島借小僧之手,既然美好事物最終難逃劫數,焚毀金閣寺,讓「美」金身不滅,長存人的幻想之中。

望著熊熊烈火,小僧點了一根煙,為什麼最後沒有自殺呢?這又是更深的哲學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分享討論。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4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