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澳門教育界已注意到,學校裡適應困難的孩子,很多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輕的可能只有專注度不足或動作「笨笨的」,重的則可能不斷干擾班級上課秩序,讓老師和輔導員疲於奔命。
這些孩子需專門的老師教導,幫助他們在普通班以「融合」的方式學習。然而澳門融合教育師資的培育趕不上「融合生」增加的速度,很多資源班老師修畢理論課程後,就必須馬上站在第一線處理學生的學習和行為情緒,故聘請巡迴支援人員和提供專業技術支援,讓學校能按融合教育學生的不同支援需求投放資源是相當重要的。
融合教育重頭戲是 IEP,是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縮寫。每學期初根據每位學生不同需求,制訂一學期的教育目標,並與家長開會討論 IEP 是否適合孩子。學期中,巡迴支援人員定期到校和資源班老師討論學生的學習情形,有時會需觀看老師和學生的互動,看看教學方法和目標是否需要調整,期末評估孩子的學習成果。雖然大部分的孩子最後都能成功達到 IEP 目標,還是有少部分孩子難以達成。今天例行的 IEP 會議上,巡迴支援人員必須和老師們力勸一位心碎的媽媽要嚴肅考慮讓孩子轉到小班,因為經過兩年積極介入,孩子在認知發展和學校生活適應上與同儕差距越來越遠;還必須勸另一位媽媽,正視孩子有藥物輔助的需求,因為過度的活動量讓孩子難以閱讀,不斷經歷反覆的背誦但面對經常遺忘的挫折,脾氣越來越壞,拒絕大人所有善意的建議和協助。
少數的勸說已經反覆進行兩年,家長難以接受孩子的狀況,此時非常慶幸遇上有相同理念的學校、老師和輔導員合作,能花最少時間在相關人員的溝通協調上。但也有些老師和家長發現孩子/學生有特殊需求時,採取放棄的態度。衷心希望政府繼續推動融合教育的理念,拉一把邊緣的孩子,讓他們在適合的環境裡學習,發揮潛能。
作者:張彝平